【佳都·人物】上海月份牌传承人杨建明、韦献青,坚守月份牌创作传承50载
说起老上海,大家脑海中大概会浮现出这样一些图像:十里洋场、百乐门舞厅、有轨电车、留声机、月份牌画……在一些民国年代剧中,月份牌作为那个时代的图像符号,频频出现在观众们的视野中。作为年画的一个分支,如今月份牌已成为上海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期【佳都·人物】专题,重磅推出我们佳都的宝藏人物
他们是——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份牌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年画艺委会委员
杨建明、韦献青
一、从“红极一时”到“芳踪难觅”
说到月份牌,许多人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条件反射出来的画面,多半是那些穿旗袍的美丽女子。在上海诞生的月份牌曾在中国红极一时,即便在今天,人们也把它作为老上海的标志之一,在影视作品里时有体现。根据史料,月份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1月25日,《申报》在头版刊登写有“本馆托点石斋精致华洋月份牌”等字样的公示。但美术界更倾向于把1914年作为月份牌画的真正起点。那一年,画家郑曼托采用擦笔水彩画法,创作月份牌画《晚妆图》。杨建明介绍,月份牌是上海开埠通商的一个广告产物,月份牌创作在1930年左右达到巅峰,之后因战乱陷入低潮。新中国成立,以年画面目出现的月份牌再迎创作高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逢年过节,办喜事贴年画曾经是全国城乡百姓非常热衷的事情。与其他画不同的是,“月份牌”年画是用水彩纸、水彩笔、水彩颜料,不勾线,画出来的作品像照片一样逼真。因而“月份牌”年画是年画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其鲜艳的色彩,逼真写实的画面,喜庆又吉祥。改革开放后,随着摄影技术越来越发达,年画渐渐被替代。如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月份牌”年画,而从事其创作的的人也越来越少,月份牌年画淡出大众视野,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回忆。
二、用心坚守,执着传承
上世纪70年代,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份牌年画第四代传承人杨建明、韦献青,曾在上海美术出版社共事,专职从事月份牌创作工作。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科技日新月异,时代沧海桑田,当年的曾寄托着市民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月份牌,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地位。一方面,月份牌画需要从事的艺术家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对绘画艺术独具的天赋,另一方面,月份牌画创作过程不是快餐文化,它需要精雕细琢,把艺术家的情感倾注在每一次的笔触之中,一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往往很长,对于普通的基层艺术家产生的直观经济效益远远弱于其他形式的绘画,不利于推广,新生代艺术家有些青黄不接,老一代艺术家在坚守中显得风雨飘摇。杨建明还记得1993年的那个冬天,他画下最后一张月份牌,从此出版社里再也没有了这个部门。随后,他和韦献青以及其他3名同事只得纷纷转岗。
尽管悲观,杨建明、韦献青二人却始终没放弃希望。为了不让月份牌画失传、断档,这些年来,他们多方奔走,寻找新的传承机会,但因为收徒困难,最终不了了之。2011年,月份牌画成为“第三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次年,韦献青、杨建明申报成为“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月份牌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也正式开门迎徒。2016年,杨建明主动找到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和上海美协相关领导,获得了高度重视和及时帮助:这一年,他们不但重建了传承基地、招收了9名学生,连日常的学习消耗、画桌用具、作品画框等也都由长艺方面一应免费提供。
新的月份牌年画传承基地位于佳都大厦内。这间位于延安西路高架桥旁一栋写字楼里的工作室,满坑满谷安放着师徒们的所有家当:大小不一的画架、画具、画板,还有古色古香的屏风和穿着旗袍的假人模特。墙上一幅老师们特意挂上去的标语十分醒目,上面是16个大字:“传承祖国优秀文脉,树立文化自信精神”。为了践行这句话,杨建明和韦献青自贴车费、义务执教,几乎年中无休。经多方介绍招收的学生从事不同行业,平日里大多有自己的工作,只能克服重重阻力,见缝插针地来上课。为了迁就学生们的时间,两位老师工作日大多待在传承基地内,他们放弃统一大课教学模式,采用师带徒,只要有徒弟有空来便进行免费指点,随到随教,不厌其烦。他俩始终认为只要有年轻人肯学就应该无私地教。令人欣慰的是,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之下,第九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学生共有四幅作品入选,其中90后博士姜修宜的作品《网红新装秀》还获得了白玉兰大奖。
三、薪火相传,复兴之声
作为月份牌年画仅存的两位传承人,韦献青和杨建明一个执拗得可爱,一个温和而坚定——正应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精神。尽管传承工作初见成效,但一切还只是刚开始。如何让“遗产”活起来,培养更多的学生,让这门小画种真正“开枝散叶”,是个更现实问题。
“我和你们杨老师,守着这个月份牌。我们这个画派,沉寂了那么多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月份牌是什么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开什么高级研修班,而是更多普及和推广工作,光是培养这么区区几个学生来干嘛?我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好好画!”韦献青说道。
二位传承人守着传承基地,有喜有忧。杨建明指出,月份牌创作需要多个步骤,搜集素材、素描稿、拷贝、碳精粉擦笔、上色,“仅‘擦笔’就要两周以上,所以一幅作品至少要一到两个月,以前画家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并不稀奇”。此外,月份牌讲究“甜、糯、嗲、嫩”特质,上色时需用水彩一层一层覆盖出清透丰润感,展现女性吹弹可破的肌肤。“每一个环节每一笔都不能有丝毫马虎,要坐得住、静得下来,所以得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艺术。”“这批年轻人真的很刻苦,不容易。不过月份牌传承中最大的问题仍是缺少人才,会美术的孩子很多,但是愿意为这门技艺投入精力的人太少了,除了难静心,或许也迫于工作压力与家庭重担等客观因素”。
韦献青看来,月份牌的再开发有很大潜力。“有着浓郁上海特色的月份牌,从市场角度而言,可以开发成为一种文化礼品。从艺术角度而言,不妨借鉴月份牌画的审美性特点,向油画领域衍生,结合创作的月份牌式油画具有较强装饰性。”韦献青认为,无论哪一种开发,还需要在“时尚”二字上下功夫:“月份牌之所以能迅速风靡全国,和时尚引领有关。如今,我们重拾月份牌画笔,仅复制或模仿,是没有意义的。”
杨建明认为,“我们的创新,既要符合月份牌传统技法的特点,又要符合新时代审美的需求。月份牌年画不同于其他美术门类的纯欣赏价值,它当年有自己的实用价值,当这些不复存在以后,我们必须为它寻找新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传承的意义。”
尽管前路漫漫,但未来已清晰可见令人期待。百余岁的月份牌,将在新的时代将重新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