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书店
书店,承载着我的期盼。
从小学开始,每个月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的机会。
每次只能买一本书,从新华字典到作文书,到名著。一般太厚,价钱比较贵的书,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买书时候总是很兴奋,回到家,囫囵吞枣先看个遍。随后就是漫长岁月里的背作文。
小学末期时候,生过一场病。
离开ICU大概一个星期不到,床头就多了两个大部头。慢慢看,有时候来陪床的爸爸妈妈也看。大概也是生病那段时间养成的习惯,不看书会觉得缺了些什么。
中学时期,学校封闭管理,接触书的机会,就是门口报刊亭。想要的书,列个单子,每周三下午,等书店姐姐从书市回来,就能冲去拿到渴望已久的书。
高考完,也跟着去了一次书市。书市氛围没有新华书店那么敞亮,叫喊着的人们,显得书市的售卖如同普通菜市场,只是空气里混淆着的,不是蔬菜肉类的味道。
是夏天的味道。
靠,写跑题了。
家附近有几家书店。溜达了几次,发现了自己寻找书的规律。
在需要的门类面前站着,扫读书脊处,书名、作者和出版社。
大概率会有3、5本非常感兴趣的想看。
接下来都是骚操作:
1,打开微信读书,如果有,直接添加。
2,如果没有,在豆瓣做个标记。简单比价后,一般会通过当当购买实体书。
当然,基于实体书堆积太多,我对自己提出了一项购书原则:看完N本书,才能购买实体N本书。
3,有一些英文书,在豆瓣没有太多人读过,我会看看amazon上的评价,如果这本书实在是好,又没有什么人读,我可能就会忍不住直接在书店买了带回家。
但是,小说类型,基本上直接找网络版本就行了,小说毕竟很少重读。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晚上固定阅读时间,加零碎时间阅读。
每年除了学术书,读个几十本,记下笔记,也算完成了学习的一小步。
前些年方法论的书读得多,我也在思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借假修真。
无论读书、弹琴还是运动,到底来说都是打磨自己的神经细胞或者肌肉,能够戒掉一些坏习惯,摆脱一些惯性,通过新的对自己的塑造,变得比以前更好一些,更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