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命题人怎么选文章?真题选材库大起底
01
这几年,「外刊题源」这个概念特别火。
很多考研阅读题辅导书都冠上了「题源」这样的字眼儿,好像有这两个字背书,书的可信度就大了。
那「题源」到底是什么呢?
说白了,「题源」就是命题专家取材的地方。
猫叔通过对最近15年真题题源的搜索整理,发现命题人主要从三个地方选材:英美主流报刊杂志、英文专著和英美网站。
有题源可追溯的最早一年真题是1999年真题,这一年有两篇阅读理解选自两本英文图书:
Text 1主要讲法庭在个人伤害索赔案中态度的转变,选自图书《职场女性》(Working Women);
Text 5主要讲不可预测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选自图书《先知》(Seer)。
而命题人大范围引入英美报刊杂志作为题源最早是在2002年,4篇阅读理解有3篇选自英美报刊,一篇选自英文图书。
也就是说,以2002年为分水岭,2002年之前的真题基本上无题源可查,偶尔几篇可查的文章都出自图书,2002年往后的真题题源以主流报刊杂志为主。
题源选取的这种转变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图书的出版时间大都比较久远,时效性不强。而且一本书篇幅很长,只截取其中的几段文字作阅读文章会有「见得了树木,不得见森林」的局促感。
第二,英美报刊信息来源宽泛,时效性强,而且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是最佳的阅读素材。
通过整理近15年真题题源发现,完形和新题型两个题型大多选自英美报刊杂志,偶尔从英美网站取材,而翻译题型90%取材于英文专著,这也是由翻译的学术性特点决定的。
阅读理解几乎全部选自英美报刊杂志,由于阅读的选材和出题稳定性是最高的,所以本文将主要分析阅读的题源选取特点和规律。
近15年真题共计60篇阅读理解文章,选自22种报刊杂志。
1. 从选取次数上看,仅选自《经济学人》的文章就高达11篇,占18%。可见,命题人是有多么钟爱《经济学人》。
其他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报刊有:《卫报》(5篇),《新闻周刊》(4篇),《科学美国人》(4篇),《华盛顿邮报》(3篇),《基督教科学箴言报》(3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3篇),《商业周刊》(3篇),《时代周刊》(2篇)等。
2. 从选取规律上看,命题人从2013年开始陆续启用新题源,比如之前从未选材过的《卫报》《华盛顿邮报》等,而以前常备题源有好几个被打入冷宫,比如大热的《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
《经济学人》的井喷式使用主要集中在2004年—2014年。从2015年开始,命题人几乎停用了《经济学人》,仅有2016年的第三篇阅读选自该题源。
也是从2015年这一年,新晋题源《卫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开始受宠。
3. 从文章发表时间上看,从2012年开始,选取的题源文章时效性越来越强,选的都是考试当年发表的文章,大多数于当年6、7月份发表。而在这之前,很多真题文章选取的是几年前发表的文章。
02
研究真题题源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是鼓励大家盲目地上网搜索这些题源网站,然后毫无头绪地开始阅读这些英美报刊文章,也不是鼓励大家去购买题源类阅读辅导书。
为什么呢?
第一,考研复习的时间紧张且宝贵,花大把时间在搜索与考研难度相当的题源文章上得不偿失。
命题小组每年从题源库中只选取4篇文章作为阅读,我们要想找到这样的文章好比海底捞针。如果你在大二大三就有了考研的打算,时间充裕的前提下,提前研究这样的报刊文章才有意义。
第二,市面上到处是打着题源旗号的阅读类辅导书,文章篇数动辄上百篇甚至两百篇,虽然文章确实是从这些真题题源中选取的,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和真题水平相提并论。
出的题目也是惨不忍睹,根本不得真题出题的精髓。而真题是命题人优中选优的题源文章,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复习资料。在没有吃透真题之前,不要买预测类书籍和卷子。
03
那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题源呢?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已经了解了题源是什么、命题人选取题源的规律。了解这一点足矣。
不过,如果确实想通过阅读题源文章,扩充知识面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至少已经研究三遍考研真题。我们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考个好成绩,而要想拿下考研英语,必须先研究真题。
精研三遍以上真题后,就可以掌握考研文章的特点、选材倾向、出题规律,也就具备了初步的考研文章鉴别能力。
这样,什么样的题源文章可读性高适合精读, 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泛泛而读,就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再遇到号称与真题相当的辅导书时,就能识破他们的“谎言”了。
第二,词汇量至少在5000以上,会分析长难句结构。有前面精读真题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后,语法也具备一定水平了,就算遇到生词,也能够通过分析结构知道文章大意了。
否则,即使词汇量达到一万,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照样读起来很吃力。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这就是大火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概念推崇的,2007年有一篇阅读理解还讲过这个概念,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大神不是天生的,而是辛苦练出来的。
而在备考过程中,研究真题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在大量的练习之后,我们都能成为个中高手。
祝每个考研人都能追梦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