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社会超现实-麦卡•罗滕伯格Mika Rottenberg
“我每次看完麦卡的展览,都刷新了自己看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方式。” New Museum策展人Margot Norton说,“她的作品揭示了寻常生活中的那些不寻常。”

这位1976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录像装置艺术家在以色列长大,之后移居美国,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学位。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麦卡的风格,也许会是看似无厘头的“社会超现实主义”。

装扮成墨西哥玉米卷的男人通过地下隧道,从萧瑟的墨西哥边境城市墨西卡利的金龙中餐馆,到边境另一侧加利福尼亚卡莱克西科的99分商店,再穿梭到中国义乌的一个巨大的塑料商品批发市场中。这是麦卡罗滕伯格2017年的影像作品《宇宙发电机》(Cosmic Generator) 中描绘的一个荒诞的的全球化贸易系统。这个虚构的网络连接了毫无关联的三个世界。在纪实画面和虚构场景穿插、交替中,地域空间和叙事陷入了超脱现实的无稽之谈。距离的坍塌暗示了看似无关的全球经济背后隐蔽的联系,以及对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过程和人类劳动实践的担忧。
2019年初,我在博洛尼亚求学,有幸在麦卡罗滕伯格意大利首次个展中观看了这个作品。我最喜欢的镜头大概就是义乌小商贩们坐在挂满色彩斑斓的物件的格子间里无所事事打瞌睡或是聚精会神对着电脑屏幕的画面。镜头在一个个格子间中切换,也许是过于饱和的色彩,也许是除了商品种类不同以外几乎完全相同的空间陈设,我很快就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压抑和窒息感。这种感觉很像我小时候玩万花筒,持续变幻的图像仿佛没有尽头。整个影像作品也没有开头和片尾,无论观看者从哪一个场景或节点开始进入故事,都会在这趟全球化旅程中回到开始的地方,终点即是起点。

人类、商品与全球化流通的主题贯穿了罗滕伯格的许多作品。另外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影像作品是 《喷嚏》(sneeze,2012)。一个戴着夸张红色鼻子的男人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打出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物品:生肉、灯泡,兔子等等。打喷嚏的动作让人联想到生产生育这一传统意义上专属于女性的功能,从而传达出对于劳动与性别之间联系的一种反思。而《意大利面区块链》(Spaghetti Blockchain, 2019) 则描绘了一个由艺术家制定规则的超现实区块链,同样由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与物品拼接呈现。任何观看者都可以进入这个循环的、没有中央统一控制者的内容流,从而将自己的希望、恐惧和梦想投射在上面。

同样关注工业背景下人类生存状态和擅长运用荒诞隐喻手法的还有来自中国广州的曹斐 ,也是我从大学开始就非常喜欢的一位女性艺术家。曹斐作品中的常见主题是飞速发展的城市和杂糅真实与虚拟的景观。

2006年的半年时间,曹斐在珠三角的工厂中,观察并参与到工人的生活,创作了《谁的乌托邦》。20世纪初的全球化席卷了珠三角以及整个中国社会,这部20分钟的影像作品记录了在这样一个沧桑巨变和宏大的主题之下,庞大生产系统中独立个体的日常生活切片。不同工人在生产车间的场景中展示自己梦想:弹吉他的小伙、旋转跳舞的女孩、还有忘我摆动的大叔。

而在2016年,曹斐在《La Town》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性城市。这个城市从诞生到经历虫洞坍塌到灭亡,许多细节对于2020年发生的一切有着预言性的意味。
“作为一个艺术家,她/他的创作,除了从个人出发以外,也是一种个人对历史、时代的一种另类的存档。“ — 曹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