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内观|台北 第二天 第二部分 (文字版)
原创刘烁白 #宗萨钦哲教言 问:念头怎么不在那四个(实相)中?它是属于那一部分? 仁波切: 念头属于心那一部分,但是有些复杂也是佛教不同流派中有不同认识的地方,不过我们不会花时间进行讨论,我们所真正知道的是要有【觉知】。中文也有这个词:有情、无情。因为你有感觉可以觉知事物,你选择、你决定、你了解……智力基本上就是“有情”的一部分,所以昨天一开始就谈到我们彼此都有的共识:我们都有“心”。念头在英文中是mental factor,即是心理因素,也是从心中出来的一个作用,有很多深入的讨论比如有52种心的作用,不过我们在这里先不谈论这些。 ◆◆◆ 问:可不可以请仁波切教我在空性中禅定,为何在教授内观时都忽略了菩提心? 仁波切: 一个很概略的回答:经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我们的身体,我们会认识到无常的实相,当然不只是知道这个而是主要理解到无常、变化。我们会理解到很多真相:一,了解到变易的真相;二,了解到身体不是一个整体,不是我们平常认知的那般。大家现在可以想想自己的身体,大便并没有包含其中、肠子你也没有想到,我们只想到一个大的框架——肩膀、两只手垂在那儿,甚至连这些都不见得想到。当你内观训练得很好的时候,你会非常清晰地看见这些局部的部分。我不想谈太多但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两千五百年前,没有放大镜没有显微镜没有实验室,他们就能直接观察到这么详细的东西,而且不只这些。 有些人可能肾脏已经出现问题但无法得知,若你修持内观到了一定很好的程度你看自己的病变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当我这样一说,很多人会认为我在讲什么神通、超能力,事实上并非如此,它就是这样直接。因为我们并没有在观察,就像101一样,大家只是有一个101的概念,但你若一直观察,你会看到很多东西,它的蓝、它的绿、它的空间……非常多的东西,如同这样。当然你多练习你也会了解到身体缘起的面向,但主要是无常的面向。 我们现在转移到感受这方面,持续地观察你的感受,我强调的只是【观察】而非加一堆观想什么的,就只是观察、看着你的感受,然后你就能看到“感受”的真相,你会看到无常的实相,更加特别的是你会认识到“永远不满足”的真相,用佛教的术语是“苦”,我们现在不谈这个。你同时也会发现依赖性或缘起的这个面向,假设你现在是沮丧的,一般人沮丧时就会想“就这样吧、我的世界末日了、我被困住了、我完了我没救了、我就这样子了……”这表示他们不知道“无常”的这个面向; 第二是他们不了解“缘起”的这个面向,一个沮丧的人若是稍微转换一下他的观点,即使如此,他都会有所改变,这就是不满足的、苦的真相,其实“苦的真相”并非一个很好的说法。 第三就是一直观察你的心,一直一直观察,OK,现在你会发现什么真相呢?就是“无我”的实相,这个不可思议的非常强大的观察者事实上本身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实体可以被称为“我”。事实上,在你做第三个对心的观察,你就在做空性的禅定。 第四点,观察现象(法),你会得到的实相是你会认识到蔽障、肮脏、垃圾虽然存在,你也好像被卡住一般,但都是可以去除、清净的。如果你不明白蔽障是可以去除的,那么修持内观则无有意义,如果你修内观只是为了消解压力与轻松,当然你可以这样做,如果不在佛教的观点上知道蔽障是可以被清净的,那么修了也没有意义。如果你不相信你杯子上的污垢可以被洗净,那么你就不会去洗杯子,虽然那个杯子看起来非常脏非常怪异,但是你完全有信心这些污垢可以被清净,即使杯子在水槽里放好多天,那也没关系。所以即使你有贪欲、嗔恨、嫉妒……你都有,但没有关系,这些都可以被去除,它们是暂时的,而且它们不是“你”,那是外面来的暂时的染污而已。 就像之前讲过的心与现象是非常庞大的,我们现在只是概略地说一下。 ◆◆◆ 问:仁波切让我们观察那个观察者,那么谁在观察?观察者是谁?这些不一样吗?不是心就是观察者吗? 仁波切: 可能你昨天没有来才会问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把这个【心】讲得很不得了,因为有心我们才能看到手上的这个瓶子,但有一个比这个大得多的东西。我开始说心同时知道心自己,但我后来说我甚至不该这样讲,心的本性是自觉自明——自己觉知自己。最好的例子是灯或蜡烛,灯照亮一切,但我们不需要另外一个探照灯来照这个灯才能看到它,它点亮它自己。心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知道它自己。 当然对以前未禅修过的人来说,一开始会觉得:有一个心在看另一个心,没有关系,继续这样做。当你持续这样做,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那道墙会逐渐瓦解,然后你会了解到——没有任何客体是离于主体之外的,这就是【不二】即是回到空性的禅定。很多人不能理解心经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他们以为这是否定,其实不是否定,我不该讲这么多,事实上,心在觉知它自己,我们现在就能体验到,它一直在这里,它自己知道它自己。 ◆◆◆ 问:我闭着眼睛比较能够集中精神来观察身体和呼吸,是应该睁眼还是闭眼呢? 仁波切: 按你觉得好的方式做。 ◆◆◆ 问:如果能认识到心的本质、体认到心无来去,应该如何修持才能融入生活与工作? 仁波切: 只要你习惯了就不会有问题。我不希望大家太担心这些理论比如“无来无去,无始无终”这些,在修观的时候只要去观察,最好的就是观察此刹那的心。当然,刚开始修持的人都是端坐着去观察,之后如果可能的话,在下座之后的行住坐卧中也逐渐观察自己的心,这也是有“行禅”的原因,也是产生日本茶道的原因,茶道中的动作仪态、茶杯如何转动……这些都是,茶本身没什么了不起,茶都不见得好喝,但它是一种训练,你也可以切洋葱时修持观察,可以很努力地练习切得很薄。现在我们谈的是非常细微的东西,如果你的老师告诉你去切洋葱要切得很薄,换一个人则告诉他要切很大块,基本上就是在这些时刻观察。 再次说明,当我说观察时并非只端坐着,要不然你这样无法切洋葱,不管你怎样的姿态都可以去切它,过几个月你的修持之后在与你先生/太太吵架时就可以应用观察。这些与切洋葱、茶道、花道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融入观察。这样的比喻就像冲浪者,浪越大冲浪人越开心,情绪越大禅修者就越自在。这样讲的话,很多人会觉得我在讲很高境界的东西,其实是很可以做到的,比练出六块腹肌还要容易呢,练六块腹肌很难的——两天不去健身房就恢复原状了,真的,这很容易达到。 我亲自看到很多修行者在情绪上滑翔冲浪,特别在临终时可以真正地滑翔。重申,我们这里并不是在谈超自然能力,只是让我们习惯、熟悉的艺术而已。像我这样没被训练过开车,所以我看到其他人开车会觉得很不得了,特别是当Stephanie开车时,她能一边开车看着前后左右中间一边看档案、化妆、涂口红……这简直已经达到超自然能力的境界了。 ◆◆◆ 问:有时候我在观察自己,看着这个所谓的“我”的概念时,好像被关在一个铁棺材中被丢在水里,我该怎么办? 仁波切: 你只要观察就好,即使这里面有什么解药、方法去对治它,你也不要去用。对于初学者,你可能不会觉得满意,我们通常有一种像吃头痛药一般的想去解决的心态,每一件事我们都想即刻就解决掉,即使感觉到不舒服,你也只要观察它就好。恳请大家一直这样做,首先这是非常经济的、不花钱的,二、毫无副作用,三、还能发现很多事情,四、两个月之后你会很想要那种低沉的感觉,就像一个渔夫在没多少鱼的水中垂钓,你很想有那种低潮感,然后就可以逮住它,从而满足你的观察。 OK,这次我们再坐几分钟,我们来观察【心】。可以用早上讲过的两种方法之一:先观察身、感受,然后观察那个观察者,或者就只是观察——不管此刻在你心中发生了什么。当你观察到你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很可能那个念头就消失了,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胜利,这没什么。比如说你现在想一个咖啡店,你只要知道就好,可是你的心又跑到一个卖酒的店,不要告诉自己先把咖啡店想完再来,不必如此,你直接就去卖酒的店吧,不管你的心到哪里,你到哪里就好。 (坐五分钟) OK,我们休息之前再讲一下心的内容,再探索一下现象(法),现在修持心的观已经很好了,还会再介绍一些有关现象的内容,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主题。我在试图给大家一个关于现象的概念,我们听当下的声音,任何声音。我想大部分人都听到了空调的声音,你是一个人类,你受过学校的教育知道有一种奇怪的机器可以吹出冷气,所以当你一听这个声音你就会知道这是空调的现象,(仁波切揉包装袋)塑料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现象(法),即第四个实相,基本上这就是主体客体的游戏,这是非常恶毒的一个游戏。假如你是一只猫,你会听到空调声吗?这就是现象。 我们这就是去上厕所,让自己被男性女性的现象所驱动。 ◆◆◆ 问:内观时观察身体和感受,如果我同时听音乐、做饭的话,会不会分心?这样是被允许的吗? 仁波切: 是被允许的,这取决于你有多熟练于内观,如果你技术够好,你同时骑两匹马都可以。 ◆◆◆ 问:如果只是观察就能理解真相的话,上师的重要性是什么呢?我们怎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性? 仁波切: 对于标准的内观的修持,不需要上师,上师是没有用的,你可以找一个指导的人来给你一些技巧的指导,guru(上师)是密续的智慧,上师是密乘的有关于内观智慧的总持,我只能这样说。内观修持是给那些认为“没有努力就没有结果”的人去修的,guru上师之道是那些相信“不必费力就能获得所有”的人,可是最好不要在一般的世俗世界里谈这个,这几乎是罪恶的,“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非密乘的人会这样想,可是对于密乘行者来说“你什么意思?一切都是免费的午餐啊”,我们现在不要谈这个比较好(笑场~)。 ◆◆◆ 问:我怎么能保持一个清明的状态?因为我总是觉得那个观察者不在这儿。 仁波切: 观察这个感觉。非常好,问题越来越尖锐了。不管你得到什么结论答案,你只要观察就好。“哦,观察者是这个!”——你只要观察这个结论就可以。 ◆◆◆ 问:我要修止多久,才能修观呢? 仁波切: 一直修止是很好的,对这里的听众不知道什么是“止”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自心的技巧,事实上如果专注在呼吸或某个物件时,这已经是在做止的练习了。通常我们会选择一个物件,可能是呼吸、可以是一个石头、或你面前的一个佛像,你就专注在这个上面,每次当你的心散乱时,你就专注回来,可是你会发现你的心永远都不在这儿,一直在乱跑——这是好事,这意味着你开始知道心是如何作用了。 这是一个技巧,事实上我们知道你做不到,比如说专注门把五分钟,绝对不可能做到。你怎么能想象佛教徒会给你一个奖状“专注门把五分钟”?这是很可笑的。佛教徒更有兴趣的是让你知道你的心永远处于散乱的状态,无法专注。 ◆◆◆ 问:盲人没有看到过这个世界,怎样修内观呢? 仁波切: 太简单了。那些相信眼睛要闭起来的人其实眼睛是不需要闭上的,盲人一样有身体、感受与心——他们一定有。 ◆◆◆ 问:莲师曾说过:“你暂时也许会有见地,若你要维持它的话,就要住在深山中成为一个隐士,若你住在不善之地你的见地就会消退。”那我们一般人跟别人在一起时该怎么办? 仁波切: 你总是可以创造好的界线出来。我去日本禅宗寺院修持坐禅,一个很小的寺院,他们一开始坐禅就不能跨过那个界线,从我这样从印度来的人总以为“界限”是有一个具体的大门什么的,我就到处找这个“界线”在哪里,后来找到了就是两块石头中间放了一根木头,但是这很有用。 在古老的东方文化如日本文化,有很多这样的存在,在日本的房子中总有一道墙,我忘了如何称呼它,经常那道墙就挂了一幅画而无有其他,我去日本就经常觉得自己很糟糕,因为我总是把袜子丢在那儿,而这个地方在日本的房屋中总是最干净的,像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如此的界线,这就是佛龛、佛塔、佛案这类意思。 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主要还是你自己的态度,事实上你可以自己这样创造,我因为自己受的影响现在讲话有些像密乘行者,你可以自己决定士林捷运站是一个圣地,每一个礼拜三我都要去那里朝圣,在那个板凳上坐五分钟观察我的身体然后回家,下次也许你在路上看到士林在那边你也许还要合掌,这些都是善巧方便都可以做。有时候你可以坐在你的瑜伽垫上打坐穿着飘逸的衣服,平常你可以穿着松软邋遢的衣服打坐,也可以洁面刮脸后西装笔挺地穿着燕尾服打坐。 我要把这些与现象(法)联系在一起,燕尾服对你有什么效果?如果你是那种被西方影响得认为燕尾服是了不起的东西,你觉得在重要的场合穿燕尾服那么你就穿这个,这就是现象——我们被现象所统治,实际上燕尾服不算什么。 ◆◆◆ 问:我们如何用内观帮助抑郁症者与协助青少年? 仁波切: 绝对能够帮助但我不会这样去做,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做,向着要去看到实相的目标去做,谁管你有没有抑郁症啊?去追寻究竟的真理!也许在沿途你会找到一些没有抑郁症的状态——睡得好、事情做得好等等好的状态,不要以此为满足,继续走向真理。OK。 ◆◆◆ 问:【观察者】与观察【观察者】,是同样的事情吗? 仁波切: 是的。 我们再来坐一会儿,我们现在不去观察现象而去观察身体、感受或身体与感受一起,或你也可以进行心的修持,或者三个都做。 (禅坐中) 我们现在谈一下现象(法),这是很知识性与理论性的,我给大家一些信息:回到“你是谁”?你的身体,很明显的存在。你的感受,不如身体那么明显,却是非常强烈的,比身体还要强烈。你的心,不像身体与感受那么明显,若没有心你就不必进行内观的修持,这是非常必要的。第四个是遍在一切的,由于词汇的匮乏难以用语言形容,它是非常恶毒邪恶的,你在此地,有些人昨天就来了,因为你有身体、感受、心而且同时你有现象(法),你会想“内观是什么?”。很多人对内观是出于好奇心,好奇就是被现象所驱使,你知道一点又不是完全了解,你有一点点兴趣,也许有些人因为其成长的过程、最近看了某些书、或交了什么朋友……一听到内观就认为是好东西:我要去掉轮回、我要涅槃——这些就像现象。 我们前面谈到声音,我们各人有各人的现象,一样的声音(揉塑料袋)我们认为是塑料的声音但对狗来说就是食物来了。形象、形色、身体就是一个大的现象,一般来说现象都是模糊的,佛教徒把它成为“世俗谛”,现在想象一个形色:三角形、方形、公路、街灯,它们在我们的存在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你证明自己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类会通过看到街灯:哦,这是一盏很棒的街灯,而非认为这是一根很好的黄瓜然后去闻它。 檀香的味道,什么跑到你心里了?薰衣草香味,还有台北车站很可怕的豆腐的味道——那是什么?一闻到这个味道,在座的很多人就会流口水。这些比较容易理解,可是还有一些模糊的现象,比如:哦,她很美丽——我们都不会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很久很久以前、无数的——“那里有无数的人”,虽然很模糊但是可以用来沟通。这些都是比较模糊的,现在来谈跟我们有很大关系的——社会,这是一个大题目。 就像那种被圈养的动物一般的心态,追随团体随波逐流,这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很大的压力,如果你没有团体心态的话你就会被排除在外,下次生日派对就不会邀请你,而有的人不想有这种团体心态而认为自己是叛逆的,这也不见得更好——所谓有“革命心态”只是另外一个压力、另外一个现象而已。 我们一大堆人就像羊群一样去华纳威秀、等待冰淇淋……反正我们会做一些事情,去某某店我们学会说“wow!”,另一个人则说“oh,yeah!”,然后有一个反叛心态的人说“哦,某某店,无聊死了,我去别的什么地方”,也许这不够叛逆——可是这些都是现象,这是你很大的一部分,是内观很大的一部分、也是道德观……非常非常庞大。 如果你读《纽约时报》关于川普的内容,99.99%都是被道德观所驱使——却来自于一个最不道德的国家的报纸,这就是现象界在驱使着我们。我必须说这是佛教超越的部分——佛教说佛法像是安慰剂一样,法道是一个伎俩。 佛教经典的智慧中有“和合的现象”与“非和合的现象”,和合即是几种东西凑在一起。事实上佛教徒对名词词义是很有研究的,比如:四个木头的脚、一片板子、东西放在上面——所谓桌子的现象就出现了。从佛教的观点来讲,道德观与这个没有差别,道德就只是如此,不管是人权还是自由都是和合的现象,这些因缘聚集在一起看起来好像有一个东西,但实质上并不存在,可我们却为之疯狂:(举例)这个桌子是印度做的肯定不好、这个是意大利做的就一定是好的——这就是现象,意大利家具肯定是好的。 对于我而言,我个人的现象就是日本的吐司面包,我去过非常多的吐司店,甚至学会了日语的吐司发音,他们怎样斜切的、怎样放一块奶油在上面,我都学会了。我只是试着讲一下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现象,它是很恶毒,如果你被它抓住了而你不知道实相,它们就像稻草人一样,远远看上去是一个人但实际上没有人在那儿。我这次看到了一个动画片,很棒:两只乌鸦在对话,有一个稻草人在田里,一只乌鸦说“小心些,有个人在那儿”,另一个说“不不,它不是人,因为它没有在玩手机”。 经典的说法就是一个暂时的缘聚合在一起,然后我们命名它,所以这就是现象,就像在水里画一个圈一样。在这样的现象中包括所有的事情:心、感受……一直到所谓的“证悟”的概念。 第四个法(现象)的内观纯粹是属于大乘佛法的内观修持。没有任何东西剩下,幻影(phantom)这个词非常好,一切东西都是幻影,这个词就是魔幻的虚幻的意思,基本上就是在那里可是又不在那里,两者并存。并非说它先是存在的然后变成不存在的,就是不在那里正是让它在那里的状态——存在与不存在是同时的,佛教徒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如此,“空性”并非一个否定的名词。以上是一个非常简要的有关于现象(法)的介绍。 休息一下,接下来还有很短的一节课。 我跟大家整理一下,把这些东西关联起来,特别是有关佛法的方面。大家可能听过“四圣谛”这个概念,如果你在做“四念处”的话,实际上在某个层次上已经与四圣谛结合在了一起。 观察身体,如果你观察身体你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谛;如果你观察感受的话就会了知到第二个真谛即是苦的因:集谛,你会理解到出于你对于满足的追求所以你有了“苦”。不需要读一堆书不一定做一堆仪式,只要你观察你的感受,你就能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你观察第三个“现象”,你就能了解第三谛“灭谛”,你能理解蔽障是暂时的、可以被移除的,即使是蔽障也不过是暂时的聚集而已;如果你做第四个观察“心”,你就能理解第四圣谛“道谛”,就是消灭所有苦的道路,如果你理解“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你就能理解“道谛”。 同样的在大乘佛法中我们也讲四法印: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情绪都是苦,一切都无自性,涅槃是超越边见的。这四法印也可以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证的,我解释四念处、四圣谛、四法印的关联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内观当做普通的禅定技巧,内观是真正的追寻实相的方法,实相是非常非常真实赤裸的真相,完全没有迷信的痕迹在其中。介绍内观的修行差不多到此为止了,我很赞成大家去参与9天的内观修持,即使9天内你只观察自己呼吸都能带来无量的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今我们很少想到我们的内在。 OK,我们可以暂时不要想这些现象(法),对我们来说是太庞大的一个题目,可是你的身体很重要、你的感受很重要、还有你的心,我请大家做的就是只是观察它们,不减不增,只是看着,甚至不要得出什么特定的结论。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对世界也很好,对生态、对世界和平……都是值得的。 在一方面我们变得非常物质主义,同时我们也被推动着必须去面对某些真实,让我们充分把握机缘。佛陀说过:“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没有人能做你的主人。” 你如何主宰你自己呢?观察你的三件或四件事。只要观察,没有其他,不需要特别的饮食计划、不需要苦行,你要习惯于如此观察。有人问了一个很应机的问题,你可以做内观的修行来发掘自我,这是一件,可能我们能够做得更好给自己一个更大的任务,我要通过发掘自我的这件事来利益所有众生,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以这样的心态而出发,这样的心态不仅是珍惜自己,而是把别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若这样即使你睡不好也没关系、生活压力大也没关系,只要我为了别人而发现自己,这就是最主要的。 到此为止,我对网上全球的朋友们说:早安、午安、晚安。为了庆祝这样的课程完结,我们现在听一个奇怪的歌曲,然后结束。 听录、编辑、排版 by 刘烁白 为了方便钦哲仁波切的法语传播, 文中语句词语在未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 烁白进行了精炼、重组,让语句更加通达, 由于烁白修证能力有限 若有过失全部归于刘烁白。 以此功德回向上师三宝、法界一切众生。 若有赞赏全部供养于佛行事业。 转发请注明出处
-
日光愛好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6 13:40:35
-
李玠霖 Jerry 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1 20: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