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对比阅读笔记#-8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pian)𨇤(xiān)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结无言师。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𨇤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这四句是出自于《庄子 大宗师》: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𫏨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东坡通过子舆这一段,引出杨惠之塑的这尊维摩像,同样是“病骨磊嵬如枯龟”。同样也是这样的联想,“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正是《庄子 大宗师》的“真人”的状态,自然和人是浑然一体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忘却生死、顺应自然,庄子论的可是“道”。东坡这个联想真是非常有趣,维摩可是佛教大乘居士,而且《维摩诘经》正是维摩居士称病在家,欲令佛派遣诸比丘、菩萨来看望他,他借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菩萨和比丘反复论说佛法,因成此经,主张不离世间生活,发现佛法所在,不二法门。东坡这首诗,佛道合一,对于生死的见解,异曲同工,但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在四川的很多寺庙,现在也能看到佛道合一的痕迹。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说明雕塑很传神,虽然塑造的维摩外形“病骨磊嵬如枯龟”,但“神完中有恃”,精气神很足——神完,很有安全感——有恃,面对洪水猛兽的困难,也是从容不迫的——谈笑可却千熊罴。但是世间人却很在意物质身体的健康,这句埋下了伏笔。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这就是维摩的形象,“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这尊雕像也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是已经就是在说《维摩诘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结无言师。”
这两句,东坡很感慨啊,见前面的伏笔。怅然若失,还有谁可以懂这雕塑的精妙,看懂这无字之经呢。
也只有东坡可以这么传神的表达出一尊雕塑的无与伦比。令我想起几年前成都博物馆敦煌展时,莫高窟的金牌解说翟鹏,有幸聆听,他在讲说法图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东坡的风采。
不好意思,今天又熬夜了。李一冰先生的解读,每一个字都翻译对了,但是组合起来,意思走远了。希望读这本书的人,别被误导了。东坡多么有意思的一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