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冷静期】影视书评论01
*👈:表示基于个人情感和喜好的推荐程度,与我对作品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代表如果你看了我会很想跟你讨论
目录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电影】信条
【电视剧】迷雾追踪
【电影】小武 👈👈👈
【电影】天才抢手
【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
【电影】无依之地
【电视剧】德雷尔一家 第一季
【电视剧】毛骗 第一季👈👈👈👈
【电视剧】汉尼拔 第1-3季👈👈👈👈👈
———————————————————————————————————————————————————————————————————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绘本、桃花鱼装帧设计和二手书店比较有意思。可见有趣的选题千千万,还是人物和故事要好好找对。纪录片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浓缩吧,这样才让平淡的生活有些味道。我们是,不到年岁渐直至肉体都开始浓缩后,无法散发这种味道的。耐心真正能被印证的奇迹般的回溯和反刍,却只是短暂地调理了一下年轻人的心。
【电影】TENET/信条
因为知道这个电影很烧脑,一经打开就全神贯注地盯着故事线,所以没有任何美学上的欣赏。最后就觉得主角被推着走,没什么理解不了的。除了Neil最后穿越了好几次机器,其他都还好。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儿,我是最后才想明白,就是穿越时间,一层意思是穿越到一个点,到了这个点之后顺应时间的流向还是逆着又是可以选择的。也就是U型的交汇点不一定是当下,可以这么理解吗,否则Kat是怎么骗Andrei的。
看完几天之后,突然有了灵感,这不是在说永动机是可能的吗,“未来人”骗Andrei要夺取生存的资源,这文盲居然也信了,真是造化弄人,没赶上基础教育的春风。
【电视剧】迷雾追踪
故事本身很不稀奇,尤其是杀死跟一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人来报仇,非常容易猜。这部剧情节非常紧凑,没什么太废的拖节奏的桥段。但很多地方的细节特别奇怪,比如队长仓库追凶那段,为了表现她有心理阴影,但并没有成功设置为她不得不走入黑暗和歹徒搏斗的困境,反而显得她的同事很傻逼。
审讯和追查的很多细节都跟观众看其他警匪片的经验很不符合,比如坏蛋叫她一个人去,她就真一个人去,留的线索也没用。还有他们好几次追逐戏,我看了四五次吧就抓住一次人,也不叫后援,彼此间的交流也很没效率,没有什么专业感。主角被枪指着能不能害怕一点点呀,你是毒液吗?
由于不了解影视剧拍摄,所以有以下几种猜测:1,编剧的不专业/不重视;2,创作者故意为之,为反应此处县城的警察专业程度;3,此为剧本创作之外的设计,做得不太好;4,这是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完成的,即为正常的办案程序,或着现实中办案的常态。另外主角有两次在犯罪分子要求单独见面后就欣然赴约,而且怎么看都没有必要性,情境没有要求她必须一个人去。而且我以为这种情节是从刑侦剧转化为英雄剧(有什么更专业的词汇吗?)的一种标志,它塑造的是孤胆英雄,智勇双全,但最后靠运气逃脱,合理化冒险行为的理由也会更宏大一些。这种类型非常无聊就不说了,怎么看都跟这部剧不符。我理解为,编剧设置前后两次类似情节,第一次警察同事试图拯救主角,带出他本身的历史和心理创伤;第二次他劝说主角不要孤身犯险,是体现这个第二重要角色的聪明、可靠以及某种成长的链条,这部分的确是成立的。但正如前面所说,女主的选择是没有说服力的,第一次不说了,第二次,所谓为了找回父亲的尸骨,嫌疑犯虽然提出可以交换信息,但没有任何行为提示这是唯一的机会,所以能让主角不得不去的应该是一种情绪的积累,这在本剧又是极其克制的,并不能说服观众。而这部分的不成立使得情节本身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其次是别的警察的表现,比较单一,可见没有蒋勤勤表演得丰富。我也不觉得蒋勤勤的很多反应是合理或者有趣的,但至少更有层次感,值得品味。而配角们的表现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正常情况下和同事说话,比较自然,情况紧急就加快一些语速,微微皱点眉头,声音更硬一点;第二种是正常情况下和涉案人员交谈,比较咄咄逼人,很少有审讯技巧的体现;第三种是因为某种原因急了以后应对涉案人员,推推搡搡,大声吼叫,没有技巧,相同的台词会重复两次。别的刑侦剧也经常有表现警察在嫌犯面前的强横、冷峻甚至攻击性,但往往跟他们实际上的冷静和严谨相辅相成,只是一种技巧,或者说表演,但这剧里的警察,只有年纪大的有点那个意思,但给他的表现空间不足。男主角(不知道是不是男主角)则完全没达标,看起来很愣,说话也口齿不清。其实有点口音都没问题,但他的一些短句没有字幕提示根本听不清,这可以算个问题了吧?还有个好玩儿的事儿,此剧非常多的台词会被重复两次,不知道是演员的创作受到相互影响了还是怎么回事儿,危急情况下所有台词都不多不少说两遍,注意到以后印象不断被强化,很让人抓狂。
这部剧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约车时间,女孩属于计划生育的超生儿所以称为姑姑的女儿,还有对女孩的性剥削。这种关注是振奋人的,虽然很多看似是提及,没有正面的评价,但把现实重复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思索,也许还在初步,但已经非常珍贵。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争议问题的根源是结构性的,能够解决的只有立法层面的推动,而这本身就不可言说。只有在相关法律出台后,才能欢天喜地地唱唱赞歌。比起那样的作品,这部剧所展现的女性所面临的多方面的侵害,更有社会责任层面的担当。与此呼应的,是本剧对女性角色相对成熟和成功的塑造。主角林雨虹是一名优秀的刑警和领导者,这种描写是去性别的,同时,她在故事中并不是“称职”的母亲,与传统性别观念中母亲的形象相去甚远。职业角色中的坚强、果决和不动声色与面对孩子的不善言辞、面对亲密关系的冷淡是具有一致性的。她的成熟的对面,是年轻莽撞的警察同事赵伟,角色塑造上他的一些言行很没有边界感,审讯嫌疑犯也会有非常典型的不尊重女性的言论,后者我不认为就一定代表角色本身的认知,而也可能是一种洞察力和审讯技巧的体现,但这反而会成为一面镜子,将“大多数”与“真实”表现出来。
【电影】小武
电影看得很不专注,中间做了便餐一顿,还和朋友聊了四个小时,比我两个礼拜跟别人说话的时间加起来还多。电影里面的一些场景:家具、道路、服饰,都让我觉得很熟悉。我童年的记忆,和稍长一些看童年照片的记忆混合在一起,有几件衣服似乎我爸妈也有。但山西特有的事务,比如土炕,以及临汾地方话都很新鲜,这导致看这个电影,有种窥探我父亲青年时代的感觉。王宏伟跟我爸也有点像,瘦、不高、相似的头发,在别人眼中很沉默。我好像第一次不需要仰视记忆里这样的形象,竟然觉得有点亲切。青年时代的他,也经历许多失落和背叛,一股现在看已经陈旧的浪潮,曾经鲜活地拍在他身上。
最喜欢小武的一个小手下准备去偷东西,却发觉好像全街人都似有若无却也直勾勾地盯着他看,原来是记者在街头采访,问得正式对犯罪严打的看法。小武一把把他拎起来,走脱出人们的注意力。还有梅梅窝在床上,从窗外打进来的白色的轻盈的光。其实这一段拍得挺有点格格不入,透着一股不好意思。不是演员的不好意思,也不是角色的不好意思,是导演、创作者的不好意思。不是对性不好意思,也不是对爱情不好意思,是对女孩的陌生和不好意思。
【电影】天才枪手
并没有太多可以评价的,挺好看,人物的感情和转变都非常细腻,起承转合,还有并没有真正说透的阶级不平等问题,以致于引发的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都没有用太多篇幅去讲,但现状昭然若揭。
几位演员的表现都还挺好,摄影也会拍,弄得挺细致。要说真有什么不足,可能也就是作弊手段有显而易见的bug。学校会考,最后赶在结束前传递第二套试题答案,只剩几个人,都盯着主角敲桌子,还有两个人会最后敲击相同的节奏,这太明显了。另外考试安排,位置是随便坐的吗,不知道泰国学校一般如何。STIC考试,洗手间有人报告也很奇怪,女生的被报告也就算了,男生的一般不是用小便池吗,为什么在隔间里排队?而且从我以往排队上厕所的经验来看,除非只有两个,或者说三个隔间,很少能精确注意有人上厕所时间过长。特别是那个排队位置只能有两三个人在门前,剩下的似乎是在转角另一侧,也就是洗手池区域。往往这种陌生情况,只要看见他进去的两三个人不多管闲事,那么我很难想象有人会专门去报告。总之,这电影刚上映阶段我看过许多溢美之词,也想象着作弊手法会多么聪明有趣,结果它不是不好,只是画的心思不在这上面。我还以为是惊天魔盗团那种呢哈哈。现在这样也挺好的。
【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
2021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有清爽的笔触,和有趣的想象,让我很久违地有一种被情节吸引,希望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读过的短篇小说太有限了,因此不能根据经验和审美做出什么评价。但我能感觉的文字功底也好、语言风格也好,在这之外作者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一种亲切感。虽然他的故事有些没有年代标签,有的发生在上个世纪,有的则在想象中的未来,但我总觉得各种故事背后的这个创作者,他的成长,他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和我是一致的。并不是两个个体巧合的一致,而是成长环境相似的作为同龄人的一致,因此我感觉亲切。
【电影】无依之地
看得很不专心,所以也没什么可以说的。它具像化地描述了孤独,但不知不觉间我又觉得它美化了孤独。
摄影方面,好多全景和特写都有种举重若轻的自如,是浪漫温润的,似乎封住了一些故事和场景带来的寒气,给观众留出了一些审美的余地,和题材很搭配。但有些长镜头的转向,随意得会让我格外留意,以致于和Swankie发了那段视频并无区别,我也琢磨不出着是好是坏。因为缺少摄影方面的知识,只能说到这里,连词汇都不知道用得是否恰当,以后再说吧。
【电视剧】德雷尔一家 S1
不怎么喜欢,也不多说了。仍旧觉得整部剧非常Condescending,翻了翻一些评论,他们觉得这部剧已经做了多种调整,但,个人感受。
【电视剧】毛骗 第一季
打开传说中的神剧,被塑料的一切好好搓洗了一番,现在看表演正常说话的中国人已经不习惯了。剧本非常有意思,人的情感转变,反转,以及成长和发展都很优秀,特别是在国产剧里。虽然随着情节发展,困境设置必然要重重升级,所以这塑料服化道愈发配之不上,以致于很难说服观众了。其实很多bug都可以用没钱解释,最突出的就是冬冬的部分,很多次他偷东西未免过于大摇大摆,根本不可能发现不了,但要是有钱请群演,设置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没准就挺好。所以虽然我越来越喜欢几位演员了,也期待着没准谁会买下版权,翻拍一版。
说个好玩儿的事,几个演员烂得难分伯仲,其中以小宝为主,头几集我就没看清楚过他长啥样,只记得那个非主流刘海了,主要是这哥们动作太多了。这几位最自然的时候就是互骂傻逼的场景了,一看就是来源于生活。另外剧本虽然情节好,节奏好,但一些对话太书面了,不怎么样。
【电视剧】汉尼拔 1-3
从前第一季看了一半,几年之后在看,除了感叹这tm是爱情啊没别的看法了。这部片子的摄影和造型非常出色,尤其是杀人场景,一个比一个好看。我非常喜欢法官、经理和议员。法官那个几乎像是塔罗牌画面,而且称里放的是心脏和脑子。经理和议员则是种树,特别漂亮。这片子里杀人场景那么多,要说审美那还是Cheasepeak Ripper的作品最美。
塑造一个连环杀手,或者说反社会人格,最有趣的是他们的思维可以正当化许多选择和反应,他们超人的聪明、精细、深谋远虑,他们也可以是凶恶的、阴沉的、游离的、跳脱的、直白的、花言巧语的、喜怒无常的、虚伪的、孤僻的或者疯癫的,荧幕上已经有了各种形象,以后也将会继续有。这是因为他们最基本的价值就与大多数人不一样,而且其喜怒也不以默认的方式转变,塑造这样的角色和欣赏这样的角色的乐趣会让他们一直是焦点之一。因此在这部剧里,汉尼拔坚持不懈做搅屎棍的动机用俩字就可以概括——好奇,就像小孩子会往行经的蚂蚁队伍中间放上一个小石子那样,这说法一出现马上就被观众接受了,这就是写这么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好处。编剧还很聪明地借由Will一直强调Hannibal无所不知、随时随地尽在掌握,他的能力只需要台词就可以体现:没证据、预先知道、他会影响你的思维。这就让整部剧的智斗被无线弱化、几近于无。而神棍一般的另外一个主角Will Graham便成为唯一能与Hannibal对话的人。虽然Dr.Lecter经常鼓动别人,以观察人类的精神世界,Will还是不一样的。这种分量就像是养一只宠物和养一个孩子的巨大区别,一个尚且稚嫩、有巨大可塑性而且不能完全预测的同类不是可爱的猫猫狗狗能够替代的。但我一直没有非常清楚地理解Will Graham是怎么转变的,他当然非常信任他的医生和欣赏他的朋友,可后面突然变成“离开他就活不下去“这种程度,也太吓人了。如果偏要我说的话,可能是Hannibal在提供指导和陪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促成Will与其他人的疏远,同时他引领Will感受到杀戮和审判的刺激感,这是与Hannibal才能分享的感受。而且在Will眼中,Hannibal Lecter显然与任何连环杀手都不同,他的目的不是惩罚或者救赎,纯粹是出于”爱好“,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我看到有人写道,Hannibal认为食用才能够真正与别人建立联系,使”食物“与他融为一体。我没看过原著,也几乎忘了霍普金斯的几部电影细节,所以还不能理解。我有几个没想好的问题:
1. Hannibal是如何看待吃人的
2. Hannibal在弗洛伦萨曾经想吃Will,为什么,离开Verger的农场后他为什么不继续了?
3. Will为什么会说他们两个离开对方都活不下去(···)?
4. Will和Jack计划引诱Hannibal杀死Manson,来给他定罪。Hannibal在把Manson带去Will家喂狗后,做过类似扭断Manson脖子的动作,但这兄弟没死。Hannibal也没事,此时Will就已经不愿意抓Hannibal了吗,还是说因为地点在Will家让这个计划无法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