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时代赋予孩子的礼物
社会生活的魅力,
在于我们可以遇到和接触
不同面容、不同个性、不同身份...
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可以通过这些“不同”去扩大自己的格局与眼界,
拓展自己的体验与经历,
从而建立起更具包容性也更开阔宽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从妈妈十月怀胎,
到呱呱坠地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
到走出家门开始接触其他群体,
再到第一次融入群体生活,
开始体验社会生活的魅力,
正是每一个孩子必须亲历的成长之路。
如果仅仅根据年龄或性别等标准对人实行分隔,
要求不同的群体待在不同的地方,
不但违背人性的需求,也会显得冰冷无情,
对孩子而言,尤其有害,
因为这种分隔打断了社会生活的联系,
剥夺了社会生活对孩子的滋养,
阻碍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阻碍了孩子社会意识的发展。
我们有不同的爱好,但我们在一起

在蒙氏体系中,
各个阶段的教学都不分年级,
而是以3年一混的形式构成,
通常分为0~3岁、3~6岁。
每个年龄段为一班,
大小孩子在一个教室里工作和生活。
因为混龄班能够真正模仿真实社会中身边既有长辈也有晚辈的情景,因此对于孩子适用社会生活十分有利。
可以说,混龄不仅是蒙氏教育体系的精髓、蒙氏教学法的最大特色,判断蒙氏托班是否正宗的最直接标准,更是让孩子在成长中,轻松简单地融入群体融入社会,理解社会生活形态,收获社会生活之馈赠的最佳途径。对大孩子和小一些的孩子都是如此。

To小龄孩子
1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相比和大人,3岁孩子的心理肯定与5岁孩子更接近,认知层面重合度也更高,因此和5岁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总会更加和谐,这可以让小龄孩子的模仿学习变得更容易,让小龄孩子更容易自然地模仿大孩子,进入自然学习状态。
2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学习与发展就会自然发生。但是这种兴趣可以维持多久,往往取决于孩子能否比较容易地去做。
混龄班中,小龄孩子对那些大孩子能做的事情会更加感兴趣,因为这很接近他们可以达到的能力范围,但又不会因为过于容易达成而让他们失去“挑战”的乐趣和意义。

3有效促进学习主动性
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无意识地主动承担一些大人的任务,比如为小龄孩子进行示范和指导,在小龄孩子无法顺利完成时提供帮助,这种主动会让小龄孩子无形中就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也更有勇气去尝试大孩子做的事情。

To大孩子
1有效提升自信心
反过来,大孩子因为个人能力比较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因此很容易受到小龄孩子的敬仰和崇拜,这对大孩子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并培养友爱、谦让、分享、耐心等正向情感。
2教学两相长
教别人一直是学习中一个非常好的知识巩固过程,因为教别人的时候,往往需要重新分析和整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当大孩子教小龄孩子时,会对自己学到的东西有更深刻和透彻的了解。

一个群体、班级中包含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和各种行为产生更大的包容力。
因为混龄班中大小孩子们本身在生理和心理上就有相对的固定差异,理解这些的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去主动适应这些差异,为每个发展步调不一致的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应引导。
同时,由于是混龄,大小孩子都知道对方更强大或者更弱小,可能是因为年纪的差异,所以不会过度地自我夸大和否定,从而避免了孩子的自傲与自卑。
因此混龄班的孩子大多性格乐观,善于与周围人交往,且独立性强,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