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安全感、缺爱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标签:安全感、依恋、亲密关系、母爱、焦虑、接触安慰、缺爱、恒河猴实验、哈洛、育儿
(ps:没有高深的概念和复杂的数学公式,请放心阅读~)
本文旨在解释一系列问题:
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
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父母为何会爱自己的孩子?
小孩子会不爱他们的父母吗?小孩子为何会爱自己的父母?
是什么影响了社交能力?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毛绒玩具?
有没有办法让刚上学的孩子对幼儿园不那么抵触?
——社会现象与实验结果的雷同
现象一:
二战中的许多孤儿被送到孤儿院里,尽管能保证足够的温饱,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于是要求照顾婴儿的修女与孩子们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防止疾病的传播,但情况并未好转。然而其中有位修女照顾的孩子都十分健康,后来发现,这位修女违反要求,经常抱起孩子,难道这就是原因吗。后来孤儿院加大看护的人数,并让修女多抱抱孩子,婴儿的死亡显著减少。
现象二:
斯皮茨的《医院制度》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那些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极度缺乏或根本没有获得养育者的情感互动和抚触,他们会变得安静、孤僻、忧郁,一部分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活下来的,也难以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交谈。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就在同一时期,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社会隔离实验),他把刚出生的小恒河猴和母猴分开,并且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了两个不同的代理母猴,结果发现,尽管把奶瓶放在铁丝母猴身上,幼猴在喝完奶之后,会选择第一时间依偎在绒布母猴身上,而且实验还发现,从小剥离母爱的小猴,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或富于侵犯性,怯于探索环境,且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
——我们爱自己的母亲,仅仅是因为她提供奶水吗?
哈洛在实验室培养的幼猴经常受到母猴疾病的感染,于是哈洛把刚出生的幼猴与母猴隔离,放进单独的笼子进行人工抚养。
哈洛发现,当把笼子底部的布垫拿去清洗时,幼猴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用瘦小的身体压住布垫,双手紧抓住不放,尖叫不停;而当他把奶瓶从幼猴的嘴边拿走的时候,幼猴只是舔舔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下巴上残留的奶水。
他还发现一天大的幼猴便能表现出对布垫的依恋,其依恋程度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烈。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笔者简单粗暴的把依恋定义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爱)。从拿走布垫和奶瓶时幼猴的反应看来,依恋与奶水没有多大关系,反而与布垫有关系。
19世纪五十年代,需求减降论是当时心理学的主流,需求减降论认为: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有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母亲就与愉快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婴儿对母亲的爱只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难道我们爱母亲,真的仅仅是因为奶水吗?如果是,父亲不提供奶水,我们对父亲的爱又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爱自己的母亲呢?
哈洛猜测,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哈洛制作了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代理”母猴。
——代母养育实验1

哈洛做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是“绒布母猴”,木头做身子,用绒布把它裹起来,胸前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是“铁丝母猴”,铁丝网做身体(因为笼子就是铁做的),没有绒布包裹,同样装了奶瓶和灯泡,外形与绒布母猴基本相同。
哈洛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两个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住的笼子相通。把幼猴随机分成两组,幼猴可以自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
实验结果显示,有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同时存的情况下,在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
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及待地离开绒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绒布母猴这里。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绒布母猴,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实验表明,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而是否能够接触柔软物质才是依恋的决定性因素——接触安慰。
分别由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从心理学实验得出的粗糙的结论,哈洛都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多么的正确,目前已经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接触安慰可能是改变了主导应激反应的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缺乏接触安慰,可能导致皮质醇水平偏高,皮质醇导致容易焦虑的性格,详细的文献见文末。
——代母养育实验2(铁丝母猴能提供奶水,绒布母猴不能提供奶水)
哈洛想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即铁丝母猴提供奶水,绒布母猴不提供奶水,按哈洛的说法“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哈洛把幼猴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幼猴和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


刚开始幼猴多围着铁丝母猴,几天后幼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实验结果显示,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有将近十八个小时,幼猴呆在能够给他抚触感的绒布母猴怀里;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他奶水的母猴怀里吸奶,其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幼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跑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母猴。
实验还显示:如果两个人造母亲具有一样的热度,则幼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如果铁丝圆柱筒发热,而绒布母猴冰冷,则幼猴乐意选择铁丝母猴,这说明,温度也是决定依恋的一个因素。在热度一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幼猴选择绒布母猴而非铁丝母猴呢?
是因为“接触安慰”!幼猴长时间依偎在绒布母猴怀里,紧紧地抓住绒布,尽可能使自己的身体与布制母亲接触。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当幼猴感到惊吓、烦恼和生气时,它就会紧紧拥抱布制母亲,将自己的身体与绒布贴在一起。
实验充分说明了,幼猴不会只满足于在“金属母猴”那里吃奶,这只不过维持它们的生命,而在吃奶以外的全部时间,它们都会依偎在“绒布母猴”怀里,本能地寻找温暖与慰藉。
这样的天性,会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去寻求和依恋一份情感,并把这份情感标注为“爱”。这个实验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我们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亲子关系的爱不纯粹是本能的结合。事实上,作为一名婴儿,他还根本不知道谁是他的生物上的父母;一个婴儿会爱一个给予他食物、温暖、柔软触感和保护的人。没有这种心理活动,他就会遭到死亡的威胁,或者发展成心理有障碍的人。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他必须和一个能够满足他需要的人建立“爱”的关系。(ps:爱是一种关系,存在于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为幼儿提供依赖和安全感,幼儿对父母产生依赖。当然你的孩子也可能对别人产生依赖,比如孩子的奶奶...)
——恐惧物体实验(安全感的来源)
在完成了这些最初的研究后,哈洛想进一步详细探索“依恋”及接触安慰的作用。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孩子们感到害怕时,他们总会到母亲(或者其他早期看护者)那里寻找庇护。
为了探寻在这种在这种情境下,与铁丝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和与绒布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将分别作出何种反应,哈洛在它们的笼子里放入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让这两组猴子都听到一个特别奇怪的声音,伴随着看到一个巨大的玩具,比如一个敲着鼓的泰迪熊玩具。哈洛对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应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

另一个实验中,哈洛把一个木制的大蜘蛛放进笼子里,幼猴显得十分紧张,绒布母猴喂养的幼猴会立刻跑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抱住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个蜘蛛。
观察发现,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绒布母猴,趴在它们怀里并抱住它,慢慢地安静下来。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愈发强烈。
另外,两种代理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而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在场的猴子,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躺在地上疯狂地抓挠自己,并且不断地撞击自己,大声地尖叫等。
——旷场试验(安全感的来源)
哈洛的另一项研究被称为“旷场试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在一般情况下,幼猴喜欢玩这些玩具或摆弄它们。
把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绒布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哈洛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些幼猴适应和探索这种陌生环境的倾向性。
哈洛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立即冲向绒布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开始把绒布母猴看做安全之源……它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然后返回到母亲怀里,循环往复”。
正如当父亲或母亲在场时,孩子们会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在这种场合下更充满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但其前提是他们必须看到父母亲在场。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子里,但绒布母猴不出现时,它们充满了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手指。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绒布母猴曾出现过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后从一个物体跑向另一个物体,尖叫着哭喊着;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况下,幼猴的行为表现,与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完全一样。所有幼猴都是这样,无论它们是由绒布母猴或铁丝母猴喂养的。
所以,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父母最好在幼儿园陪伴一段时间,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探索一段时间再离开。




这里引用一位知乎网友的文字:
“在下天天与3000多只恒河猴在一起。亲手抚养大3只弃崽的恒河猴。5月是恒河猴生育高峰期,目前也正在抚养2只弃崽。 有妈妈的恒河猴,你会发现当你去巡视圈舍的时候,小猴子可能本身是在妈妈的视线之内放风,人一去,小猴子就立马跑向母亲,母亲也会过来捞起小猴子,然后躲在离你有一定安全距离的高处。 此时小猴子无论从表情上还是动作上都显示出无比的安稳(PS:并不是待在母亲身后危险就不存在了,而是有母亲的存在,幼猴似乎能够忽略危险一般,可以认为,母亲提供的安全感,是一种近似盲目乐观的状态,危险存在而幼猴能够忽略的状态),剩下就是母亲提高警惕来防范外人。”(PS:笔者认为,母亲代替了幼猴面对潜在的危险,这也是父母的天责吧,幼猴的安全感就是这么来的,每个人有不同理解,见仁见智,不作过多解读)。 作者:恒河猴。链接见文末。
哈洛想探索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形成的依恋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 6 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哈洛让已过哺乳期﹑可食用固体食物的幼猴(大概 5~6个月大)与母猴分离(最长时间约30天)。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绒布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而铁丝母猴陪伴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按照哈洛的观点,这很明显说明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重聚的时间仅仅持续了大约3分钟,假如我们把这段时间再延长一些,这种探究行为也许还会发生。(ps:代母实验说明爱是一种关系,同样的安全感也是一种和父母的关系,一种可以允许自己逃避和退缩的关系,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提供这种关系,是父母的天责)
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其实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接触安慰也是存在的。接触安慰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幼儿依恋,是幼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幼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幼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恋感建立后,幼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依恋将逐步发展成一种安全性依恋(ps:3种依恋类型之一,其他两种是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安全性依恋婴幼儿感觉到父母是爱自己的,父母是值得相信的,这不仅让婴幼儿找到满足感和享受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婴幼儿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信任感。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和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
他们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安全性依恋不仅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而且还能较容易地在成年后产生自信心和对别人的信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将来依恋自己的家庭、社会团体和后代。
——代母养育实验3(缺乏社交是如何影响社交能力的)
哈洛的代母养育实验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几年后哈洛发现,与代理母猴共同生活的幼猴,成长并不顺利。哈洛将这些猴子移出隔离的笼子,放回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去。这些猴子表现为不合群、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孤僻,呈现抑郁、自闭的症状;或攻击的外显行为;性成熟后不能交配等。
具体表现在,这些猴子开始时表现出害怕和退缩,然而,当它们的恐惧变得习惯些,它们就会逐渐表现出寻衅和敌意;有些猴子出现类似自闭的症状,如:不停摇晃、啃咬自残等行为,毛茸茸的手臂到处是溃烂的伤口,血流不止,乍看之下,好像鲜红的果肉,伤口很快发炎,有只猴子甚至咬掉整只手臂;
这些孤立抚养大的猴子身上带着抑郁,自闭的症状。所有的公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未能有下一代;有一半的母猴不能正常交配和抚养后代。后来,有18只母猴自愿“结婚”了,有18只母猴子“强迫结婚了”。
这36只“结婚”的母猴,仅有20只生了小猴子。这些母猴中,有一只极其笨拙地喂自己的孩子(ps:忍不住给这位妈妈一个赞!);有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毫不理睬;有8只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的母猴把幼猴的脸往地上摔,并在地上揉搓;有4只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其中一只母猴咬碎幼猴头骨。这些从小没有母爱的小母猴,被证明也是没有感情能力抚养后代。


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代母,并且让它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幼猴基本上正常了。哈洛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下面是另外一个猴子实验。(这篇文章是很早的时候写的,那时我还没分辨出下面的文字是地摊文学,就当故事看吧)
以两只雄性猕猴作为实验对象:两只从小被社会剥夺的公猴(从小被从妈妈身边抱走,不与猴群接触,单独饲养的猴子),到了性成熟年龄,把两只有成功交配经验的正常发情期的雌猴分别放入两只雄猴笼子,观察记录两只雄性猴的行为反应。 发现: 公猴A如临大敌,对母猴咆哮,奔跑。无论母猴撅起红屁股勾引他上背交配,还是温柔的接近他想给他梳毛,公猴A仿佛是应对威胁时的反应模式。全力攻击母猴,不断撕咬,恼羞成怒的母猴终于奋起反抗,两只猴子厮打成一团,实验者不得不将公猴A营救出来。 公猴B面对风情万种的母猴,毫无所动,当母猴撅起红屁股勾引他上背交配,他反而落荒而逃,抱头鼠窜,在母猴穷追不舍下,公猴B干脆身体紧贴铁栏杆,四肢紧抓铁栏杆,不断摇晃。母猴终于忍无可忍,开始撕咬公猴B,公猴B因为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和解,只得被母猴咬得遍体鳞伤,不得不送院治疗。 一段时间后,实验者将2只公猴放入猴群生活,让它们学习猴子的性行为。因为没有学习过社交技能,2只公猴处处遭到排挤,不被猴群社会接受。投放食物后,2只公猴会胆战心惊的等到其他猴子吃完后休息,才蹑手蹑脚过去捡拾残渣吃。吃完后,公猴A依旧仿佛自己独处一样自娱自乐;公猴B则重复不断摇晃铁栏杆,最长的一次竟持续2小时,直至重新投放食物中断。这种刻板无意义行为模式极像精神分裂症行为之一。 再把公猴A和母猴放到一起时,公猴A果然学会了性交。但是这只公猴只知道性交的过程,不知道性交后还要有互相抚摸等亲呢行为。猴子的精块不会自己融解,需要公猴的抚摸使精块慢慢融解。因为缺少爱抚,最后母猴生气地把公猴的精块抠了出来用力扔掉,自然交配失败。 经历失败之后,实验者不甘心,他们做了进一步试验,想要看看被社会剥夺的猴子生活上究竟受到多大影响。这次他们找了二十几只被社会剥夺的成年母猴,与公猴放在一起。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学习过性交,所以只会被公猴追着跑,不愿意交配。最后科学家们只好用绳子把母猴绑在椅子上,强行让它们与公猴交配。公猴们当然是一欢而上,母猴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之后,母猴怀了孕,但在分娩时,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过别的猴子分娩,害怕得不断围着笼子狂奔,怎么都不肯停下来。在奔跑的过程中,小猴突然出生了,但母猴不懂得咬断脐带,就挂着小猴继续狂奔,直到自己精疲力竭才停下来,此时小猴多半也死了。 后来科学家通过人工接生,使小猴顺利地活了下来。但是这些被社会剥夺的母猴拒绝给小猴喂奶,甚至连抱都不愿意抱,还会把工作人员放到怀里的小猴扔掉,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孩子。通过电击的方法,母猴不敢再扔小猴,但它也不会去抱,只是耷拉着两只胳膊,任凭小猴又哭又闹,最后只好采取人工喂奶。因为母猴没有在猴群里学习过哺育小猴,所以它的母性完全没有,一连多胎都是如此。那些小猴长大后,由于从小缺少母亲的爱抚,也变得孤独不合群。
——实验轶事
实验中还发生了一段轶事——有一只绒布母猴的头不小心被碰掉了(⊙o⊙),实验人员还没来得及装上新的头。然而,幼猴完全不在意妈妈没有头,依旧爬上去紧紧地抱着她!

——实验的影响
1958年,Harlow当上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会长。在这年协会的年会上他发表了名为《The Nature of Love》(这里有原文: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的致辞。他的学生 Suomi 后来回忆,这篇致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轰动一时,成为业内人士印象深刻的一个情景。在这篇精彩致辞的结尾,Harlow 这么说:“不管历史如何走向,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接窥见到了爱的本质。”
在演讲的最后,他提出了他的研究所具备的实践价值。他说,美国女性正在职场中取代男性,但是他带来了一些好消息:美国的男性在一些辅助设备的帮助下,完全可以和女性在抚育后代方面竞争。
哈洛的发现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爱婴产业都或多或少地依据哈洛的发现调整了自己的关键政策。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ps:这里的微笑也是必要的,百度哈洛的面具实验,懒得写了~^-^)。正如哈洛所说:“作为一个感情变量,早期哺乳行为使婴儿与母亲之间经常发生亲密的身体接触。显然,人是不能仅仅依靠乳汁来生活的。”
哈洛的研究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缺乏母爱心理支持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这些处于封闭条件下的恒河猴,在前8个星期所造成的伤害,使得它们在后面很难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关系。这种没有母爱心理关怀的影响,相当于人类6个月的作用。因此,哈洛把早期母爱形成的关键期定为6个月。他建议,我们人类的婴儿和母亲最少要有六个月的时间经常在一起。换句话说,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左右,才能保障孩子和妈妈之间长期的、亲密的爱的关系的存在。
哈洛还总结了全世界各国的育儿方式,认为中国南方(当时)的养育方式最好,平时是妈妈背着抱着,劳动时也背在身上或抱在胸前,与母亲有亲密的接触,有极好的安全感。
在演讲后不久,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发表了一份新闻稿,宣称“为母之道已经倒掉”。哈洛立即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以证明用布料做的代母比保姆更重要,甚至和真实的母亲同样重要。一时间,哈洛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专门为他拍摄了纪录片。哈洛被公认为,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
好的理论不仅能逻辑自洽的解释现象,还要能经受事实的检验,以及不同方面的交叉验证,其余两篇是引用其他用户的文章,能够一定程度上提供佐证,不是我原创的,豆瓣也发不了,将就着看吧
接触和养育为什么会影响性格?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改变?请看下文:
依恋实验到这里还没完,后续研究还发现了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看看最开始的几个问题,简单粗暴的得出个人观点。
缺安全感、缺爱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后来会变得容易焦虑;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提供接触安慰的父母,参考旷场实验;父母为何会爱自己的孩子?幼年时期跟父母学来的,参考代母实验3;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会,不仅会不爱,还可能会殴打虐待,参考代母实验3;小孩子为何会爱自己的父母亲?接触安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参考代母实验1、2、旷场实验;小孩子会不爱他们的父母吗?当然会,不给提供接触安慰和安全感的情况,参考铁娘子实验;是什么影响了社交能力?当然是和同伴在一起模仿学习玩耍,参考代母实验3;
是的,即使是对于婴儿来说,仅有面包是不够的,还要阳光和鲜花!
(ps:本文参考网上多篇文章,尽可能保证原文不变,有删改,未加入个人观点;笔者猜测,网上所说的皮肤饥渴症可能与接触安慰的缺失有关(未经证实))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