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线条
张培城:
因为中国水墨画本身就是一宗表现性的绘画,它可以写实,但它不擅于写实。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那是因为它但本质属性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意味不是去精确地再现, 或是孜孜于技巧的炫耀。它是将隐藏于物象背后的那种神性发掘出来,融铸成有意味的形式,造型或许是这种形式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如若观念更加开放一点,对造型的认识,画面空间更为主观一点,透视的焦点更为自由,更为不合理一点,那么我在掌控画面时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生动空灵是画的灵魂。
手法上有一着一哥共同的追求,那就是一种书写的快意,一种随心所欲的痛快、畅达。流畅笔致都充溢着这种超然于形象之外的独特的精神追求。
达芬奇说“最初的画只有一条线,这就是墙壁上包围太阳投下的人影的线”。
线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语言,但线条绝不是中国画的专利,线条在西方一书中也具有非凡的意义,无论是原始的洞窑壁画、古希腊的瓶画、埃及的墓室壁画、还是波提切利、荷尔拜因、安格尔的作品,线条都成为其重要的形式语言。然而它们与中国画对线的认识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关注的往往是线条的空间形态。200多年前威廉荷加斯所著的《美的分析》中就有许多论述线条之美的章节,但他论及的大多是“圆弧线、曲线、直线、波状线、蛇形线”等线的形体。而在中国古代的画论中更多论及的是线的质地,如“屋漏痕”、“锥画沙”、“锦里针”、“拆钗股”等等,讲究的是线的力度、内涵、韵律等线的深层次美感潜质。这正是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
线的魅力首先来自于力度,吴道子的飘逸,韩滉的凝重,梁楷的狂放,陈洪绶的古拙...无不都是路堵多种形式的体现,如果说形态给了线以美的外表的话,那么力度则给了线以生命的活力。
梵高、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克利等都将线条作为自己重要的形式语言。
恽正叔在《南田论画》中说:“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倩碧完毕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
中国的民间木板年画、纸马、古籍版画插图等。
-
胤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6 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