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不开口说话的孩子们如何交流?
本文粘贴过来,排版并不好看,欢迎移步公众号“鹤谷阁主人”(https://mp.weixin.qq.com/s/frZprnvlGEdMcKsfOoK6oQ)看原文
绘画无声胜有声
你有权利保持沉默,那就让画画说话吧。
作者 | 鹤谷阁主人
图片
我们每天与人交流离不开语言,说到语言,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跳出来的是口语,是说话。而对于那些不习惯使用口语的人,掌握口语非常艰难的人,或者无法使用口语的人,传统与现代的医学赋予了这些现象太多的名字,比如听力障碍,语言障碍,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等……
在大多数人都在流利的使用口语的时候,使用口语交流有困难,或是不愿使用口语交流的人,就会不同程度的遇到交流的阻碍。主流的社会把这看作一种异常,企图用一切方式改变这个现状,重新实现交流。因为交流太重要了,对于成年人来说,交流沟通让人得以作出更明智的决策,而对于儿童,交流使认知和智力得以发展。良好的交流还可以调节心情和情绪……交流如此重要,而交流的语言也可以不止口语一种。诚然,作为像大部分人一样使用着口语的人,我当然期望着不使用口语的人也可以“入乡随俗”开口说话,但是这种期待不是强制的,更不应该成为鄙视、怜悯、居高临下看待那些不说话的人的理由。需要认清,他们有权利选择保持沉默,而资讯的交流,还可以用除此之外的方式。
这一篇文章我想写一写我与几位小朋友和心智障碍人士通过画画、写字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信息交互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他们或是更愿意保持沉默,或是并不善于口语表达。
A
女 8岁
假如说话是件不舒服的事,那么,用画画沟通,有何不可呢?
第1次遇到不说话的小朋友,是几年前的一次活动。活动上大家各自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介绍自己。轮到A的时候,她沉默不语。大家都在劝她说话。
虽然我也发愁,没有人告诉过我遇到不说话的情况该怎么办,我一开始也企图鼓励她说话,但是我感受得到、也很理解她此刻的紧张。因为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口头表达也不如书面表达好,当我反应不过来怎样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个人催我,我会感到更难组织语言。
我想她此时此刻一定也是这样不舒服吧。
我自然而然地想到,递给她笔和纸,纸和笔应该可以帮助她打破紧张,梳理思路。我说,慢慢想,你可以画出来或者写出来告诉大家。
她在纸上画了一个橘子,有点迟疑,但画的小巧精致,用了几种颜色。
“你的水果是橘子?”我问。她点点头。
具体的细节我已记不清,我只记得,她始终沉默,但是她融入了美术活动,融入了彼此都陌生、短短时间内还来不及认识的小朋友们,是用画画的方式。
假如说话是件不舒服的事,那么,用画画沟通,有何不可呢?虽然,这种方式一开始很慢,但是,如果允许不一样的沟通方式存在,它也会随着实际需要变得高效。
B
女 4.5岁
我不想勉强她说话,我想,当她越来越喜欢与人交流的时候,她也会尝试,像我尝试用她的交流方式走进她的世界一样,尝试用其他人的交流方式走进其他人的世界,前提是,她觉得社交是舒适的,而不是可怕的。
那时我想,我遇到的不说话的小女孩只是个例而已,应该不会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了。
但其实,不久以后,我又遇到一个不说话的小女孩,年龄更小,而且不是参加一场活动,而是要上课,每周都来上课,真是一大考验。
以前教她的老师离职了,换我教她的时候,记得第一节课,她的妈妈和姥姥都来了,静静地看着,既是重视,又担心不能适应新老师。
我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的教学方式需要很多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按照步骤画画和做手工,这就需要很多交流,碰撞火花,我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原创思维的引导,不会因为困难就放弃这种交流。
我记得一开始她怯生生地躲向妈妈,明显她对于陌生人有些惧怕,我想起之前的老师说,她害怕陌生的环境,害怕换教室,害怕大窗户……所以我想,我要让她感到我是安全的,是一个值得接近的新朋友。
我说,你今天穿的很漂亮,我给你画一张像吧,我拿出画笔,她很配合地坐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她似乎对画画很痴迷的样子。
图片
这个过程中,她姥姥情不自禁地赞许,对她妈妈说,你小时候,也有个这么好的美术老师,给你画了这样一张像。她的妈妈,同样非常内向、沉默,不太擅长交际,不过我感觉她妈妈接触起来很舒服,后来在群里说话,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挺有思想深度的人。
我一边说话,一边画画地介绍自己。然后我说,该轮到你介绍自己了,你可以画出来。她有些迟疑,过了一小会,妈妈说,你最喜欢小兔子,我们画一只小兔子,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于是妈妈画了一只站立的小兔子,小朋友挑选自己喜欢的画笔,给小兔子化妆,打扮。
图片
接着我们开始上课,开始交流,我用超轻粘土捏成模型,她来摆弄这些模型,把她的意思表达给我。我们就这样完成了课程引入。
创作的时候,她的思路非常的敏捷。可能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她画的并不是多么精致,多么像,但是我可以这样说,她的画面会说话,随着我的提问,她的添加,画面表达越来越多的内容。我们闲聊的时候,不会用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评判彼此说的话,所以画面作为交流目的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漂亮不漂亮。
图片
图片
我和小朋友之间,还有一位“翻译”,是她的妈妈,她害怕妈妈离开,用了很多节课慢慢接受妈妈偶尔离开。而妈妈在的时候,也可以更好地读懂她的画面。妈妈有次看她画画很惊讶,因为她在这一组图画中回忆家庭旅行,小小的她竟然记得这么多细节。
这个小朋友大概是一个视觉思考者,用图画的方式记忆与表达更加得心应手,在我与她相处的那一段时间,我一直用绘画、模型等视觉方式,配合上语言,与她愉快地交流。我不想勉强她说话,我想,当她越来越喜欢与人交流的时候,她也会尝试,像我尝试用她的交流方式走进她的世界一样,尝试用其他人的交流方式走进其他人的世界,前提是,她觉得社交是舒适的,而不是可怕的。
这里要提一下,她的妈妈欣赏孩子画面的时候,有着非常好的心态,她会从中读出表达与交流,探索孩子的记忆与情感,而不是以画面效果是否精致来评判孩子的画,非常难得而可贵。
C
男 6岁
有时候,链接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仅仅需要一座桥梁而已,这座桥梁也许并不复杂。
我与这个孩子的接触很少,我给他上过一节课,是给别的老师代课。
别的老师告诉我说,这个孩子可能心智发育不太正常,他的脑回路跟别人不太一样,理解力不太好,可能听不懂要求,要多费点力。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不说话,也不理我。我想,对于他来说,我只是一个陌生人而已,没有什么值得他理我的理由。
我尊重他的选择。
不过我不会就此放弃与他交流。
有时候,链接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仅仅需要一座桥梁而已,这座桥梁也许并不复杂。
我仅仅是拿出了一张纸,一张彩色的纸,一根笔,一根黑色的笔。
我说,你最喜欢什么,就画给我看吧。
他对于纸笔,非但不排斥,反而很喜欢。他画了一辆消防车,画面上有很丰富的细节。在我看来,他应该也是一个视觉思考者,他所关注到的细节,在这个年纪是非常优秀的。其他老师觉得他的理解力有问题,我想,有所长必然有所短,他的视觉记忆力强,听觉理解力弱,不足为怪。
那么,我多多使用视觉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好了。
也许因为我懂他,他也开始愿意接近我,上课过程很配合,我看到他画画的过程很投入,画的画也挺好看。
教学究竟是为了谁、为了什么呢?教学可以关乎教师、学生、家长……但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想要吸收前人的经验,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教学之中,需多多关注,学生学习,想要学到什么,这个技能能够带给他什么,能够怎样契合他的个人风格与喜好?希望学生理解,首先要探究一下,这个知识怎样对应到他的已知与他的需求?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教师也需要支持与辅助。
D
男 39岁
我愿相信,对于一个在语言方面有困难的孩子,视觉可以成为与世界交互,获取资讯的窗口。
他是一名心智障碍人士。他会说话,但是他的表达,常常不容易听懂。
当时,我和他及家人一起在某地,他反反复复地说想回老家。我问他,为什么回老家,他有很多的愿望,每次说的好像都不一样。我说,现在不能回老家,他并不认同。我说,有事才回老家,现在没有事,他说,买某种纸,他的家人解释说,有一种卫生纸,这里买不到,而老家有。他想回老家,并不是为了这种卫生纸,而他也没有提过这种卫生纸,这时似乎是为他想回老家找到一个理由。我不禁感慨他观察之细致。心智障碍人士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么无能。
图片
接下来,在一个心智障碍者权利的会上,有一个环节让心智障碍人士参与,而他完全无视活动内容,不管别人问他什么,他都回答要回老家。这个活动不太容易进行下去。我拿出纸笔,把他要回老家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做他的字幕。没想到,他也把笔拿过来,写出了很长一句回家路线图——这是他用口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他只能重复的来回说前面几个字,但是有了文字的辅助,有人给他起好了头,他就可以写出完整的意思。我不禁感慨,我看到过他对机械的痴迷,对秩序的一丝不苟,假如他从小有这样的视觉辅助,会不会智力发展得好些,能够真的投入到他感兴趣的事情当中去?可惜不能假设,这始终是一个谜团……但我愿相信,对于一个在语言方面有困难的孩子,视觉可以成为与世界交互,获取资讯的窗口。
图片
以上是我与三个小朋友和一个心智障碍人士的互动,从一开始交流遇到阻碍,到后来的相处默契,我所做的便是,放下“口语是唯一的交流方式”这个假设,转而使用视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注:由于时隔已远,我凭对当时的记忆写下这篇文章,也许有不准确之处,但大体符合真实。)
让小朋友或者心智障碍人士喜欢你也并不难,他们可以感受到,谁在评判他们,谁又真诚地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许一个小朋友或者一个心智障碍人士不善于或者不愿意使用口语,在人群中不寻常,是少数情况,可能显得怪,可能你难以习惯他们的交流方式,但是请不要用“不正常”“不合理”“有问题”来评判,视觉思考者是合理的,也有着其优势,重要的是不同思考方式的人、不同特点的人能够互补,能够互相欣赏。
他们只是有着不同的习惯,身处陌生的环境,只有这个环境向他们张开温暖的怀抱,他们感到友善与舒适,才更加可能会选择“入乡随俗”。假如他们永远不“入乡随俗”……是的,他们的社交会少些,但是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依旧可以采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走进他们的世界。
当然,“他们”并不是“我们”之外的存在,而是“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