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2010年05月20日 13个评论 kiaora
歌曲:雨丝
歌手:齐豫
专辑:有一个人
发行年代:1983
厂牌:滚石
录这张“有一个人”唱片之时(1983年),齐豫才25岁;从“橄榄树”一路行过,齐豫的声音至此已经相当地完美圆融,虽然年轻,却气场宏大,在李泰祥浪漫壮丽的音乐诗歌里游刃有余,每个细节都发挥得都恰到好处,饱满却同时还能为听者的想象力做出一些留白。我忍不住会想,是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才可以造就这样丰盛而古典的情怀?
现时,我看着那些热热闹闹的年轻的超女们,看着那些一本正经也好油嘴滑舌也罢却不再年轻的评委们,觉得真是沧海桑田,情何以堪。
所以我只能下这样的结论:那绝对是一个奇迹,一个无法被复制的奇迹年代。
说起郑愁予,先想到的是那首耳熟能详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大佑在他个人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中也早就做了一个经典的诗与歌的完美结合示范。关于“错误”,因为爱之切的缘故,一直没有舍得轻易的去试图解构,这里要说的是郑愁予的另一首名作“雨丝”。
郑愁予是台湾著名的诗人,出生于战乱的年代。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是由其母亲在其15岁之前为他打下,15岁发表第一首新诗。郑愁予新诗的最大特点是,用纯粹的中文语言,结合西方诗歌的技巧和结构,完美的表达出非常古典的中国式情怀。虽然写的是现代诗,细细品来却是唐宋诗词的雅韵弥漫其中,引人神往。看一下下面的这首“雨丝”:
雨丝
郑愁予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在星斗与星斗间的路上,
我们底车舆是无声的。
曾嬉戏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於无水的小溪,
那是,挤满著莲叶灯的河床啊,
是有牵牛和鹊桥的故事
遗落在那里的……
遗落在那里的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斜斜地,斜斜地织成淡的记忆。
而是否淡的记忆
就永留於星斗之间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满人世了……
一个“底”字,是不是很有五四的遗风?和郭沫若那首“天上的街市”,是不是有些许异曲同工的韵味?诗人用“雨丝”的意象来比喻“恋”,就象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不断,淅沥淅沥下满一季。这样的春雨中,万物得到滋润,生命在随风潜入夜的过程中生长成熟。江南三月,一切是淡淡的而不是浓烈的,与江南八月的热情相呼应。我个人一直以来是给于这样的意象一种肯定的理解。就象诗歌中唱的那样,“斜斜的,斜斜的织成淡的记忆”。诗人用了很多重复的词,句以及结构,如“我们底恋啊”“星斗”“遗落在那里的”,配合雨丝不断的意象,如果吟诵出来的话,已经具备了极其生动的画面感了。诗人最后告诉我们,“我们的恋”像雨丝一般落到广阔的大地上,“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流满人世了。。。”。这个和郭沫若说的“是他们提着街灯在走”一样,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自然,水到渠成,举重若轻,非大师不能为。
一反传统上“雨”的意象和悲伤之间的紧密关联,这首诗读来清灵而不哀伤,诗人是在纪念而不是悔恨,这是一种很健康的态度。
对于齐豫,我的心情一直是有些矛盾的。在惊讶于她的声音不沾一丝人间烟火的同时,总觉还是有些距离感。不过这样的距离感在郑愁予这样的绝美的诗歌面前却一下子又变得那样的自然和不可或缺了。这首“雨丝”收录于滚石唱片1983年出版的齐豫“有一个人”专辑中,该专辑收录的全是李泰祥为台湾著名诗人如徐志摩,郑愁予等人的经典作品谱曲而成的歌,交给齐豫来唱,就如清泉流过山石那样贴心坦然。
用钢琴来表达雨滴的声音是恰如其分的,因此李泰祥为这首诗配的钢琴前奏听来就是一场春雨讲故事拉开了序幕。如果细细的听这首歌的逐渐展开,你会很惊奇的发现,李泰祥的配乐简直是天衣无缝,音乐的高低起伏和原诗韵律丝丝入扣;而齐豫空灵飘逸的声线,在若断若续的钢琴声中,完美地把诗人的每一个字都唱到了极至。不信你去听听第一段第一句中的“雨丝”二字,清柔却又清晰如洗,在水珠乱溅般的钢琴配合下狠狠的揪住听者的耳朵,把这样的意象毫不留一点余地的冲击着听者的感官。“挤满著莲叶灯的河床”,“而是否淡的记忆/就永留於星斗之间呢”这两句,就象山谷之中雨势渐大雨声愈密般,把诗与歌的情绪一下子带到了高潮。而最后一段,在刚刚急雨如注般的高音渲泄过后,齐豫的声音依旧没有让我们失望,在“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流满人世了…”中,余音不绝,缭绕,而我们终于还是会觉得感动。
—————————————————————
几句题外话 – 关于雨之意象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29岁的肖邦,当年在西班牙马约卡岛上养病,陪伴他的是乔治桑;一日大雨而乔治桑有事外出,肖邦一人躺在床上,听着雨滴敲打在屋顶的声音,去国离乡之苦,爱人不在身边之怨,肺病缠身之痛,于是就有了后来流传于世的那首降D大调前奏曲,又称为“雨滴前奏曲”;乔治桑后来回忆中写道“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裹的泪珠”。不过,那又是另外一种凄美哀愁居多的感觉了。如果你听过那首“雨滴前奏”的话,会记得乐曲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分别模拟出的雨滴的不同声音,充满了孤独哀伤的情感。这是个题外话,但却是意外的想起。
东西方文化中对“雨”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另一个著名的雨的场景,就是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结尾,Catherine死于难产,Frederic Henry一个人孤独的走出医院,走进雨中。这个结尾是我当年读海明威时最受震撼的一幕。
歌曲:雨丝
歌手:齐豫
专辑:有一个人
发行年代:1983
厂牌:滚石
录这张“有一个人”唱片之时(1983年),齐豫才25岁;从“橄榄树”一路行过,齐豫的声音至此已经相当地完美圆融,虽然年轻,却气场宏大,在李泰祥浪漫壮丽的音乐诗歌里游刃有余,每个细节都发挥得都恰到好处,饱满却同时还能为听者的想象力做出一些留白。我忍不住会想,是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才可以造就这样丰盛而古典的情怀?
现时,我看着那些热热闹闹的年轻的超女们,看着那些一本正经也好油嘴滑舌也罢却不再年轻的评委们,觉得真是沧海桑田,情何以堪。
所以我只能下这样的结论:那绝对是一个奇迹,一个无法被复制的奇迹年代。
说起郑愁予,先想到的是那首耳熟能详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大佑在他个人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中也早就做了一个经典的诗与歌的完美结合示范。关于“错误”,因为爱之切的缘故,一直没有舍得轻易的去试图解构,这里要说的是郑愁予的另一首名作“雨丝”。
郑愁予是台湾著名的诗人,出生于战乱的年代。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是由其母亲在其15岁之前为他打下,15岁发表第一首新诗。郑愁予新诗的最大特点是,用纯粹的中文语言,结合西方诗歌的技巧和结构,完美的表达出非常古典的中国式情怀。虽然写的是现代诗,细细品来却是唐宋诗词的雅韵弥漫其中,引人神往。看一下下面的这首“雨丝”:
雨丝
郑愁予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在星斗与星斗间的路上,
我们底车舆是无声的。
曾嬉戏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於无水的小溪,
那是,挤满著莲叶灯的河床啊,
是有牵牛和鹊桥的故事
遗落在那里的……
遗落在那里的
我们底恋啊,像雨丝,
斜斜地,斜斜地织成淡的记忆。
而是否淡的记忆
就永留於星斗之间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满人世了……
一个“底”字,是不是很有五四的遗风?和郭沫若那首“天上的街市”,是不是有些许异曲同工的韵味?诗人用“雨丝”的意象来比喻“恋”,就象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不断,淅沥淅沥下满一季。这样的春雨中,万物得到滋润,生命在随风潜入夜的过程中生长成熟。江南三月,一切是淡淡的而不是浓烈的,与江南八月的热情相呼应。我个人一直以来是给于这样的意象一种肯定的理解。就象诗歌中唱的那样,“斜斜的,斜斜的织成淡的记忆”。诗人用了很多重复的词,句以及结构,如“我们底恋啊”“星斗”“遗落在那里的”,配合雨丝不断的意象,如果吟诵出来的话,已经具备了极其生动的画面感了。诗人最后告诉我们,“我们的恋”像雨丝一般落到广阔的大地上,“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流满人世了。。。”。这个和郭沫若说的“是他们提着街灯在走”一样,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自然,水到渠成,举重若轻,非大师不能为。
一反传统上“雨”的意象和悲伤之间的紧密关联,这首诗读来清灵而不哀伤,诗人是在纪念而不是悔恨,这是一种很健康的态度。
对于齐豫,我的心情一直是有些矛盾的。在惊讶于她的声音不沾一丝人间烟火的同时,总觉还是有些距离感。不过这样的距离感在郑愁予这样的绝美的诗歌面前却一下子又变得那样的自然和不可或缺了。这首“雨丝”收录于滚石唱片1983年出版的齐豫“有一个人”专辑中,该专辑收录的全是李泰祥为台湾著名诗人如徐志摩,郑愁予等人的经典作品谱曲而成的歌,交给齐豫来唱,就如清泉流过山石那样贴心坦然。
用钢琴来表达雨滴的声音是恰如其分的,因此李泰祥为这首诗配的钢琴前奏听来就是一场春雨讲故事拉开了序幕。如果细细的听这首歌的逐渐展开,你会很惊奇的发现,李泰祥的配乐简直是天衣无缝,音乐的高低起伏和原诗韵律丝丝入扣;而齐豫空灵飘逸的声线,在若断若续的钢琴声中,完美地把诗人的每一个字都唱到了极至。不信你去听听第一段第一句中的“雨丝”二字,清柔却又清晰如洗,在水珠乱溅般的钢琴配合下狠狠的揪住听者的耳朵,把这样的意象毫不留一点余地的冲击着听者的感官。“挤满著莲叶灯的河床”,“而是否淡的记忆/就永留於星斗之间呢”这两句,就象山谷之中雨势渐大雨声愈密般,把诗与歌的情绪一下子带到了高潮。而最后一段,在刚刚急雨如注般的高音渲泄过后,齐豫的声音依旧没有让我们失望,在“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流满人世了…”中,余音不绝,缭绕,而我们终于还是会觉得感动。
—————————————————————
几句题外话 – 关于雨之意象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29岁的肖邦,当年在西班牙马约卡岛上养病,陪伴他的是乔治桑;一日大雨而乔治桑有事外出,肖邦一人躺在床上,听着雨滴敲打在屋顶的声音,去国离乡之苦,爱人不在身边之怨,肺病缠身之痛,于是就有了后来流传于世的那首降D大调前奏曲,又称为“雨滴前奏曲”;乔治桑后来回忆中写道“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裹的泪珠”。不过,那又是另外一种凄美哀愁居多的感觉了。如果你听过那首“雨滴前奏”的话,会记得乐曲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分别模拟出的雨滴的不同声音,充满了孤独哀伤的情感。这是个题外话,但却是意外的想起。
东西方文化中对“雨”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另一个著名的雨的场景,就是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结尾,Catherine死于难产,Frederic Henry一个人孤独的走出医院,走进雨中。这个结尾是我当年读海明威时最受震撼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