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00328 相对性
·事物都是相关联的。人际交往包含了各类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这些分支学科的思维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我们不善于分享自己的真实情绪,将所有负面和黑暗的一面隐藏起来,用所谓的最高道德准则约束自己。 在我眼中,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不同,反应出的是不同性格的人,即便是住在同一屋檐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谓感性与理性的关恋,从表达上二者截然不同。感性更强调整体,更多是说不出道不明的;理性则把细枝末节呈现出来。我的专业要求把感性通过理性表达出来,一个人要在感性与理性中找好平衡点,万不可过于偏向一侧,只有当感性与理性并存时,思考和行动才可能表达准确。倒不是我不喜欢感性,而是要在舞蹈、唱歌、弹琴中找到理性的一面,为了编排和练习,我的感性全都寄托到其中了;若全身心的投入,在生活中会感到疲惫且显得多愁善感。最初我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停留在“我不会感性,我还在学着感性。”可仔细想来怎么也不满意这个答案,于是,我去寻求背后的根源,现在我找到了,正如我说的这样,为何我即感性又理性。在课上老师讲到认知偏差,很大的原因在与人本身就是怕麻烦的生物,大脑会快速的选择简单且省力的答案,“我们都是认知的吝啬者,也就是我们的基本认知倾向会默认选择计算量较少,即省时、省力的认知机制,即使它们的准确性不高。这就是社会认知中我们常常犯的认知偏差的原因。”这样一来便在无形中错过了很多信息和机会。生活本身是由各种看似麻烦的事构成的,如果没有了麻烦,人生将毫无意义可言,而麻烦使主观与客观各自产生矛盾,当解决矛盾后新的阶段便开启了。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高分与重创新能力相互之间冲突或矛盾与否这个问题,我认为不矛盾也不冲突 从宏观上来看,所有事物包括个体成长都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组成的,只有当矛盾和冲突出现时,才能够衡量当下的状况,方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再来说分数与个人能力的关系,过于强调分数固然不好,但分数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个人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是落实到纸张上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所以,教育中没有绝对的不相容,重要的是要保持两种培养目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