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读书笔记
读到一半后便开始期待着小说情节展现强烈的矛盾冲突,主人公斯通纳的人生出现巨大的人生转折,然后看着他人生的片段慢慢在我眼前展开,一直等到了他60岁,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也没有感受到及其强烈的冲突,他的去世似乎也没有为读者带来多大的悲伤,就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我看到有书评说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位失意男人的一生。可我在想,斯通纳他这一生真的“失意”吗?没有感情的婚姻,神经质的妻子,被迫与女儿疏离,工作被人针对,中年时感受了爱情的激情却又不得不放弃,这种种不幸的遭遇确实让他的人生过的压抑阴暗。可是他这一辈子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读书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农场,却突然在一堂文学课上得到了启发,那一刻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毅然而然放弃了既定的人生道路,转而投奔文学,在这一转折上他的父母没有阻拦,尊重了他自己的选择。然后他跟着他的启迪导师,顺利地毕业留校任教,在战争期间也顺从了自己的内心,罔顾整个国家的狂热。对伊迪丝一见钟情,哪怕在外人看来他们俩如此的不般配,斯通纳依然勇敢地追求他所向往的爱情。他热爱文学、教学,而且很擅长做一名教师,收获了很多学生的爱戴,甚至借工作的机会还寻求到了爱情,之前所有生活的压抑在这段情感里得到了释放。我在想他这一辈子其实得到了很多,事业、爱情、良师益友、内心的坚持等等,只是又一次次地失去,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一期十三邀,许知远问许倬云先生如何实现自我解救,许倬云先生讲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例子后,说“所有的追寻、理想、义气,欲望,到了最后是虚空”。
昨天写笔记写到上面就没办法继续了,与其说是写不出来,更深层次地是思考进行不下去了,我现在好像陷入了这种虚无的迷茫,一方面忙忙碌碌地追寻房子、金钱,金钱所带来的焦虑在我的生活中始终挥之不去,可是一方面又觉得外部环境施加给自己的压力(或者也不能说是外部环境施加的,而是自己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影响,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又有什么意义,人们这一辈子到底追求的是个什么东西?幸福吗?可是幸福更多的取决于内心啊?我不觉得在农村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爷爷奶奶不幸福,他们的幸福来源大概比我简单多了。我想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安稳的生活或者冲出去搏一搏,每天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犹豫。有时候觉得如果自己能接受现状,工作不尽如意,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补回来。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工作下去了,我已经远远被同龄人甩在身后了,如果这种攀比毫无意义的话,那我好像也在工作中失去了自己所有的热情,以前还有痛苦,现在更多的好像是麻木,无法改变外在也无法改变自己的麻木。于是我跟自己说,与其这么彷徨,不如下定决心,什么都不要想,就去拼一拼。前两天看到慧酱发的朋友圈:“坐过站的风景也很不错,为什么习惯走那条对的路呢” 是的,为什么习惯走这条对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