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用科技感和现代感包裹的老故事
上周看完了动画《心灵奇旅》,来唠两句,数字化的人物和程序化的设定让人感到十足的科技与现代,而陌生化的新奇外壳下,有一个"old soul"。


一、这故事有点“中国”

如果开头用珠算进行人数统计的方式还不够中国的话,那么尝试看看心灵学院的小灵魂们的性格分派方式吧!
主人公到达心灵学院,被驮着参观的时候,小灵魂们分别进入不同的区域,有的进入后变得热情了,有的变得十分冷淡,有的爱生气,还有的见利忘义是个大麻烦,叫“杰瑞”的工作人员意味深长地说“难不成你还以为性格是后天养成的?”
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元好问的一句词“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还有“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种种前世命定的思想,出现在皮克斯的动画里,传统得惊世骇俗,我理解成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巧妙而隐晦的迎合。
我不是什么专业的学术专家,也没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证据,去说中国人对前世和命运确实比较执着,我的观点来源于与感性的经验,在印象里,“认命”亦或是“不认命”仿佛就是一种性格,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人物总会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感慨一句“时也命也”。
前几天听到的一则历史逸闻,说到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说是当时得到河图洛书,上面预言说亡秦者胡,他们一想,胡,那自然是胡人了,于是修长城,定国界,驻兵防守,防止胡人南下,谁知道结果是秦二世二亡,第二个君主叫胡亥,历史弄鬼,也调皮得很。
还有讲汉武帝晚年,因为迷信,听信谗言,以为太子扎小人有谋反之心,冤枉死了太子刘据,罪魁祸首当然是江充,但是也可以看做是卫子夫集团和李夫人集团的一次争权夺利之战,结果是两败俱伤,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和李夫人的儿子刘髆谁也没当上皇帝,刘弗陵反倒得了皇位,而刘髆的儿子刘贺短暂地坐了一下皇位,又被霍光废黜,霍光就是霍去病(卫子夫弟弟卫青的外甥,太子一派别)同父异母弟弟,之后当政的就是当初刘据的孙子,这皇位传来传去,又回到了太子一枝,仿佛冥冥之中,告诉你,争也无用,是谁的就是谁的。
中国人看历史喜欢“一语成谶”,喜欢巧合得近乎神迹,充满了传奇和神秘。
还有一个故事,我看《大唐李白》,李白被贺知章称作“谪仙人”,故事里,人家问他从何处来,他也总说“某从天上来”,仿佛前世真的是一味不食人间烟火的上仙,犯了点小错误,到人间历练,修成正果后还会回到那宫阙之上。
中国人虽然不笃信宗教,但是信“因果报应”,在电影中,我们发现是一个巨大的因果,因为灵魂在心灵学院被塑造了性格,在一个什么都有的空间集齐卡片,找到了“火花”(类似于人活下去的动力源泉),获得通行证之后,顺利毕业去往地球。这个因果的设定,背后的意义,就是主题之一——不要瞎折腾,你性格定了,大致上能成什么也定了,好好享受生活,别一天到晚,只顾着追求目标,否则你就容易迷失,变成被黑沙包裹的执迷不悟的怪物。
主人公能够在生和死之间来回穿梭的情节,在中西方的神话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如阿波罗之子俄耳甫斯入冥府救妻子欧律狄克,如去往冥界一度绑架死神的西西弗斯,如《离魂记》中一缕幽魂追送爱人的张倩娘,如《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杜丽娘,只不过电影中主人公并不是对对一位女子的“一往而深”,而是由于忘我、亏欠、承担、偿还,对梦想和生活的上下求索,足够浪漫。

二、你曾触摸花瓣,以为这就是花
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一粒沙中一个宇宙,一朵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电影的叙述其实很有层次,讲故事方面,确实足够优秀;情节的波折和节奏跟主人公醒悟紧密相关,最后一次转折也足够惊艳众人。
老故事其实很难讲,比如备受瞩目的《姜子牙》,野心大,架构大,但是内容就掉拉胯。一味求新吧,老故事确实都被挖掘得差不多了,重复老路子又吸引不来什么人。皮克斯这部动画,用新颖的方式讲述人生,科技感现代感十足,比如排队等候升天的那个透明的桥,掉落之后网格化的表现,主人公不断逃跑又被程序送回的智能化形式,集齐卡片出现通行证徽章,可以随意变换形状和随时出现名字都一样的程序纸片人……陌生化的形式,很容易让我们感兴趣,而熟悉的内容又容易让我们形成共鸣,不得不感叹,怎么这么聪明呢?
故事的主人公热爱音乐,渴望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纯粹追求梦想的人,可是却不得不困于母亲的反对、稳定的工作、啰嗦麻烦的学生,他意外死亡后回顾一生,坚定了追求梦想的想法,这是第一次推进。

回到地球,灵魂无意之间进入猫的身体,看到同伴“二十二号”品尝披萨、感受风、看天空和树叶……的满足喜悦,是一次灵光乍现。

与理发师谈论爵士音乐之外的东西,改变的序曲。

与妈妈沟通,坚定表达自己意愿,感受爱与理解,是改变的开始;

获得表演的机会,酣畅淋漓地弹奏钢琴,享受万众瞩目,是改变的关键;

演出结束,他突然感到巨大的空虚,有些东西因为盼望了太久,实现后却无比的空虚和困惑,这个时候萨克斯手,讲了一个关于鱼和水的故事,是改变的又一次蓄力;

直到他死而复生,回想起“二十二号”观察天空,双手接住一片叶瓣的时刻,回想起日升日落,体验过得微笑和温柔,于是改变发生,意义凸显。

生活不在更高更远的别处,正在当下,每一个细微之处。

而之前,他信誓旦旦,没有目标的生活只是平庸的活着。
正如烟花绽放,光耀满目当然是美好,而之前和之后的黑暗也是美好。
故事最后的转折,让整个故事直接高了一个层级。层层铺垫后的转折也没有用力过猛的生硬,一切水到渠成。
你曾经凝望爱人,以为那就是爱;
你曾经触摸花瓣,以为这就是花;
你以为梦想和远方,是一个词汇
你一直遨游大海,以为那不过是水;
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度过怎样的人生?
【写在后面】
这个故事多重解读其实也可以,最后那句“感谢所有给我们启发的导师”,加上“二十二号”的改变,其实解读为教育方面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也未尝不可。于是,我也在想,其实包容性是不是也算优秀的一种衡量标准。

我也想起了同样高评分的《寻梦环游记》,爱与包容,家与亲情,其实都是讲了无数遍的故事,但是用音乐和亡灵节碰撞出别样的风情,老故事换一套衣裳,我们依然爱看呢。而那内核,关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人类,关于梦想……的老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