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牧云:焦虑和鸡汤,这两杯毒药总得干一杯
假设你带孩子去游乐园玩,快要关门了,孩子却不愿意走,任凭你怎么讲道理,他就是不听,反而开始哭闹,请问你会怎么办?
相信这是很多父母都遇到过的情况,孩子嘛,总会在别人不顺着自己时,哭一哭闹一闹,不然还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孩子呢!
而这也是一篇自媒体文章的开头,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作者先给出了三种最常见的做法。
第一类父母严厉制止,“哭什么哭?再哭信不信我揍你?”
第二类父母冷漠对待,“哭吧,你不是爱哭吗?好,等你什么时候哭够了,我们再什么时候走。”
第三类父母则和孩子做交易,“宝贝别闹了好不好,你不闹了,待会出去爸爸给你买玩具。”

相信这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也是大多人所能想到和看到的处理方式。
然后作者又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三种做法对孩子的伤害。
第一类父母粗暴压制孩子,容易让孩子性格自闭。
第二类父母冷漠对待孩子,容易让孩子情绪化,形成任性自我的性格。
第三类父母的做法最可怕,让孩子错误地以为,自己只要哭闹父母就会妥协,对建立孩子的人格非常不利。
无可辩驳,生活中大多人就是这样管理孩子的,最起码我小时是如此待遇。如果我这样哭闹,我父亲大概率是抽一顿的,到现在也没见我自闭或者心理扭曲。而很多父母看了文章就会对号入座,产生强烈的恐慌并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一直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当然我不是鼓励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真去抽孩子一顿,只是告诉大家这个做法的危害绝不可能有作者解读的这么大。大多有心理疾病或者自闭偏执的孩子,都是复杂成因交织造成的,如果父母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爱,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绝不至于造成孩子的人格问题。
据我所知,上文作者是个恋爱经历都不甚丰富的单身90后,尚且未婚未育,更何谈育儿经验。(这点我十分确定,因为作者我十分熟悉,他也是迫于生计,卖文乞生罢了)。
在互联网时代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或许万千父母信赖的育儿号背后,是一个90后在运营,而美妆大号的作者可能是个抠脚男,教别人婚恋的主编,作者有可能是一个母胎solo少女。

上述我只是举例子,也不是要和大家探讨什么育儿问题,毕竟我对此毫无经验。
如果你常看朋友圈,这类制造焦虑的文章一定不陌生,一个接一个的自媒体大号就是借此生存的。
无疑这是个节奏异常快的时代,每个人都活在焦虑之中。当然有焦虑情绪非常正常,但很多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制造焦虑,继而贩卖焦虑。带节奏,给观点,然后收割智商税。
同一个话题,今天正着说,各种瞎掰胡扯一篇文章,一大部分人被洗脑了,恐慌了。隔两天又反着说,各种瞎掰胡扯又一篇文章,然后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曾经看过一个育儿大号,在不同时期发过以下标题的两篇文章:
第一篇叫:父母千万别对孩子说“不”。
第二篇叫:父母要勇于对孩子说“不”。
两篇文章都说得冠冕堂皇,猛一看还不无道理。一批父母在第一篇文章的指导下诚惶诚恐。一批父母在第二篇文章的指导下患得患失。然后两篇都看了的父母一脸懵逼,上帝啊,告诉我,到底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其实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孩子说“不”,而是盲目信奉这些观点,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被人牵着走。如果你非要问这两个观点哪个对,那对不起,我可以说都对,或者都不对。
其实错的不是观点,而是只信观点。
给大多不具备思考能力的人群以绝对的观点,正是一大批自媒体号和公司的生存之道。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自媒体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一些大的自媒体公司都同时操控着一大批账号,面对任何一个热点话题,他们能在不同账号上,推出彼此对立的观点,一批号收割持赞同观点者,一批号收割持反对观点者,还有一批号,站在所谓理性的角度深度解析,去收割那些自以为理性的自以为是者。
说到底他们不在意观点以及观点带来的影响,他们在意的,只是流量的趋向。

回到一开始那篇孩子哭闹该怎么办的文章,最终作者给出了答案,你猜作者笔下,真正理智的牛逼的大写的别人家的父母会怎么做?
作者说他们会蹲下来,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世界,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和他们产生共情。
这观点对不对?
简直太对了,对到没有一头发丝一蚂蚁须的错。
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你做的到吗?作者做的到吗?
这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二个话题——鸡汤。他们早就算准了,焦虑和鸡汤,这两杯毒药我们总得干一杯。
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苦难,不幸和失败是生命的常态,无一例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甘和痛苦,商人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然后给一个对到无可辩驳的观点,再设定一个高到谁都不能实现的目标,让我们去自我怀疑。
百家讲坛里,鸡汤圣母于丹借着解读孔子,给大家灌输一些无人能实现的思想。于老师说“要做到内心的强大,就是看淡生命的得与失。”“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就于丹的境界,我想就是孔子亲自来了,都得对着于阿姨鞠个躬,问声于老师好。
他们的逻辑就是,不管任何事,都是你自己的高度和境界不够导致的,猛然一想,是啊,如果我境界够,如果我足够优秀,确实就不会这样了。
就像出门遇到了疯子,他朝你丢了块石头打破你的头,回去你还得自我反思,为什么我不是铜头铁脑呢?如果我是铜头铁脑,不就打不烂了么?你没有想着以后出门尽量躲开疯子,还得在家练习怎么成就一颗铜头铁脑。
我见过太多太多打着大师旗号灌输这种鸡汤的骗子,他们开口无为,闭口博爱,其实自己比什么都肮脏。
某吴姓男演员连骗姑娘上床,都要先开释一段《金刚经》,这成本实在太低了,这办法实在太绝了,引得我都想投身吴老师门下,一学这江湖独门之泡妞绝技。

人生何其复杂,个人的力量又何其渺小,生命不过短暂苍白的一瞥,对自己过度苛求,不但于事无补,还失去了很多快乐的机会。
同样是文字,鸡汤和文学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文学创造美,它不会给出任何答案,文学只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让每个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鸡汤会给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和高度,比如上文中要不要对孩子说‘不’一样。任何答案又都出于利益,能旁征博引自圆其说。
每个人的情况及条件不同,具体问题得具体看待,世界上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所以任何答案,并不见得就都能是你的答案。
所以得时刻提防,那些总想给我们制造焦虑和灌输答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