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
今天在豆瓣上有看到外卖小哥撞人的新闻,想起去年9月份《人物》有过专题报道,此事之后一段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家口风一致对准美团,资本家吃相太难看。为什么一个在某个领域制造了巨大价值的行业,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 我当时也看过那篇报道,还写过一段感想,后续也不知道外卖行业是否有更加规范的管理,只记得美团发布财报,股价继续大涨。而外卖小哥们的处境很快新的新闻取代,今天我也想不起来当时自己写了什么。看来人们最关心的只有自己。
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让很多从事低端产业的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但同 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没有什么技能,资源的体力劳动者而言,骑手, 快递员,滴滴司机,差不多是目前能找到收入最高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进厂或者混吃等死不是唯二的选择,很多人有了新的选择。对面的资本家也从一 家家工厂,变成了美团,滴滴这样的巨头,资本剥削的方式未变,但资本的地位 更加稳固,时代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剥削生产力—算法。
依照大数据,算法可以大幅度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为资本压缩了成本, 也成为了压榨剩余价值的工具。对骑手而言,算法会根据,位置,顺路性,方向 决定哪一位骑手接单,然后系统会根据骑手已经背负订单的情况,秒级求解规划 出最优配送方案。但在送餐时间这个定量面前,每一个骑手都在安全和收入之间做选择,往往不得不逆行,超速。击垮这个算法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场雨,一部挤 满人的电梯,或者商家的出货速度。但是算法的目的达到了,送餐时间更短了,路程短了,即为外卖平台提高了客户粘性,还压缩了配送成本,最后所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都转嫁给了最没有议价能力的骑手承担。
对于骑手这个工作本身,以美团为例,骑手一般分为专送和众包, 专送故名思义就是专职送外卖和兼职送外卖的。专送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底薪, 配送固定在一定的范围,比如以某个商业广场为中心 3 公里范围内,专送对工作 时间有严格要求,不能无故旷工,对送达准时率有严格要求,要是遇到恶劣天气, 爆单那是家常便饭,不要问你的外卖在哪里,问就是堵在路上。优点,工资相 对稳定。而众包就像是游击队,准入门栏极低,一人,一车,一个 app,注册通 过后立即上岗,没有底薪,自由接单,想上就上,不想上家里躺着睡觉也行,缺点就是赚的太少了,不稳定。但无论以上哪种形式,本质上和平台都不存 在雇佣关系。平台将外送业务外包给了第三方公司,而保险则有骑手自行购买, 这其实是平台对自身责任的巧妙转嫁。
因为疫情的影响,去年有约 60 万人加入外卖骑手的行列,但是随着平台补 贴结束,人多单少,月入过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据统计目前只有 2%的小 哥可以月收入超过万元。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在 5000 元上下。以专送为例,平 台实行阶梯价格,1-600(6 元),600—900(6.5),900 以上(7),假设一个月 跑 1000 单(属于偏上水平),即 600*6+300*6.5+100*7=6250 元,这里面还没计 算装备,电频车等费用。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时间换取回报的职业,路上潜在的风 险,长时间不规律作息带来的健康隐患。可替代率太高,除了赛车技能,对职业 技能没有太大的提升,发展的路径也无非是从一个平台跳到另一个平台。对比下 来,可能还不如一线的产业工人,至少后者拥有经验技能的加成。
那有没有可能通过算法来平衡,骑手,用户和平台这三者的利益,同时更加保障骑手的权益呢,我的答案目前是“没有”,因为即使不催单,为了赚取更多 的提成,骑手也会更倾向于更快完成订单。系统为了拿更多提成,也会倾向于多 派单,这样的结果是外卖员超负荷运转,用户等待时间过长,这三者的关系是不 可能通过算法来平衡的,因为驱动这个算法背后的是收益,除非人为干预,比如 对时间有要求,配送距离长的客户,收取更高额的配送费用,对外卖小哥采取更 多维度的评价,美团让更多利给小哥,以及建立规则之外的缓冲区。骑手确实可 怜,他们是这个体系中被压迫的最底层。但是,更可怜的,难道不是因为这个畸 形体系诱发的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吗?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一个在某个领域制造了巨大价值的行业,为什么同 时也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
- 发展太快,行业红利期太过短暂,但对劳动者仍然有强大的吸引力,仍 有新骑手不断涌入
- 一家独大,这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特点,越好用就有越多人用,逐步形成 垄断,对上下游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 数字经济的当下,算法是资本家计算劳动者效率的工具
相信骑手的工作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这不取决于美团等平台的道德良心,道德 有作用,但作用有限。而是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最终会有消费 者和雇主共同承担。道德有作用,但作用有限。
一个不成熟的骑手的 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骑手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 业卑贱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