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困不死爱情
彩礼,困不死爱情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李少威
爱情不一定是甜蜜的,婚姻不一定是美满的,这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但爱情绝对与甜蜜无关,婚姻断然与美满无涉,人们从来就对它们不抱期待,它们仅仅是一种有价的资源,用来让生活继续,让基因延续,这就难以获得认同了。
而在现实的中国,对于许多人而言,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的意思是,它与主观上是否认同无关。
由南风窗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资助的中南民族大学团队乡村彩礼调研项目,被全过程跟踪拍摄,最后剪辑成了25分钟的纪录片——《去远方》。

“远方”这个词,被赋予了太多玫瑰色的想象,而想象代表着认同。当这个以00后为主的青年调研团队进入江西上饶的乡村世界之后,想象很快就被颠覆了。
他们首先听到了乡村里的狗叫。
城市里的狗一般不会叫,它们温顺、可爱、洁净、善解人意。而乡村里的狗,每一声叫唤都是攻击前的警告。
它们长得也不好看,令人没有亲近的欲望。
城市的狗是一个伙伴,一种感情寄托,乡村里的狗是一个工具,一种武器。
对于乡村,尤其对于乡村底层人民而言,一切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都不值得去浪费资源。他们的生活中有狗,但没有宠物狗,有鱼,但没有金鱼,有日历,但没有诗集。
对于许多物质条件贫乏的家庭而言,媳妇就是一种资源,她自身为家庭添注劳动力,又通过身体的功能,为家庭的未来生育劳动力。
媳妇,是有实际用途的“东西”,所以她有价。而对于婆家而言,女儿的实际用途,就是她成年之后可以“变现”,彩礼就是最终的价格,可以用来改善生活,也可以用来帮儿子支付另一份彩礼。

爱情是一种影影绰绰的东西,没有是正常的,有是幸运的。
这不符合我们的想象。我们认为人之为人,应该有超越动物的精神属性,有一些东西是必须坚持自由意志的,比如爱情。
很遗憾,事实上,乡村底层运转着的彩礼规则,才是现实,才更加反映着人性。
面对眼前颠覆性的事实,以及与这些事实紧密相连的骨肉细节,大学生们落泪了。泪水来自被事实所冲决的想象之湖。

人们很少注意到,那些美好的想象,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可以选择。但在中国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生活是完全被现实决定的,无可选择。
“爱情和金钱挂钩,真是俗不可耐。”这是批评遍及中国乡村的高价彩礼现象的人们主要的道德立场。
但是朋友们,道德从来不管饭。
我们之所以认为金钱很俗,是因为金钱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制约。然而还有千千万万人,被它捆绑得严严实实,一个指头都不能动弹,他们无可选择。

影片中,同学们提出,如果没有彩礼这种东西,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样的愿望很善良,让人感动,然而不得不说,这是倒果为因了。彩礼是现实不够好的结果,是生活尚未摆脱物质控制的表现,只有改造现实,才能让彩礼消失,而不是彩礼消失了,现实就会变好。
那些承受天价彩礼的人们,以及那些提出天价彩礼要求的人们,都是无辜的人,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

正因为他们的善良,同学们才会落泪——但凡有是非判断力的人,都不会为坏人而落泪。
就善良的随机分布而言,城市与乡村没有太大差别。差别在于,城市里的善良,有更强的物质支撑,因而善良可以更本真地在行为中呈现本来面目。如果缺少物质支撑,心底的温度,也无法对抗现实的冰冷。
在纪录片里,也有伟大的爱。
一位刚结婚不久就在事故中致残的大哥,想要赶走他年轻的妻子,让她去寻找更好的未来,但妻子坚决不离不弃。
这不一定是因为爱情,但一定是因为善良,是因为爱。两个善良的人,相处日久,爱情就会发生。

这正是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们的普遍人生体验,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结合可能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们最后仍然会拥有爱情。
因为他们心中有爱,而爱情只是爱的一种,爱情会从爱里面生长出来。
南风窗的调研中国项目,已经坚持了15年。在《去远方》这部片子里,大学生们从举止羞涩到拥有勇气,从高坐云端到满脚泥污,从无法理解到共情落泪,从想象的世界到被真实所拥抱,典型地呈现了这15年坚持的初心与指向。
多数人说的“去远方”,是怀揣着想象,去印证和加强想象。而真正的行动,往往会质疑和推翻想象。

青年身上承载的,是不远的未来,他们很快就要去担当,要去建设。建设之目的,是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深入认知真实的中国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惟其如此,才能解决价值问题,在将来不断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这么做是为了谁?
一切让我们震撼的,怜悯的,认为不够好的现实,归根到底,要靠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来改变。
情怀是好的,但仅有情怀,远远不够。
中国没有远方。
每一个用想象建构出来的远方空间里,都生活着和我们有一样的人心的人们,都发生着努力求得生存、追寻尊严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故事,里面有朴素的微笑,有痛苦的泪水。
“天涯远不远?”
“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原创 李少威 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