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到台湾鼎文书局《仪礼正义》
此书16开精装686卷,民国62年5月初版。外表为深红漆布烫金,近40年烫金未褪。封面右有“杨家骆主编 国学名著珍本丛刊 近三百年经学名著汇刊之一”等字样。此书影印,单页分上下两栏,底本系用南菁书院本。
胡、杨《正义》,胡卒于道光29年,书未成由杨氏依其体例补全。遂由陆建瀛聘陈奂在道光末咸丰初校勘刊刻(同时刊刻的还有《尔雅义疏》《求古录礼说》等几种),后长毛事起,陆氏罹难,其时《正义》正付剞劂,尚未完工,乱世之间,刻板无暇过问存否。陆家几经辗转运抵京师,于同治年间始补刻刊板,唯原稿已佚不得覈校。
就我读过到的本子来看,原刻本(就是汤晋苑局刻本)有不少讹字,因为胡氏原稿遗失,所以有的错误不敢很肯定。到底是原稿引用时所依据的本子已经错了(有这个可能,根据当时胡氏注书能见到的版本来说,未必没有用刻错的本子,有的引文我怀疑还是转引的,不是见的原书,但却把转引的出处抹去了。虽然作者和出版者都有错的可能,但很多地方我认为还是胡的错误可能性大些,当然这些只是作为书本引用文献来考虑的,非指书中的观点),还是陆氏刻错了。《续经解》本改正了不少错误,有的是《续经解》自己跟着错了后来发现了就把版刻给改了,改的痕迹依稀可见。《四部备要》本是根据《续经解》本排印的,基本把异体字都统一化了。据马大姐说《四部备要》算是最好的本子,没通读过不晓得,不过似乎也有道理,南菁书院的刻本较原刻本来说质量好些,《四部备要》再改正一下也是有可能的。
此书用纸一同艺文《十三经注疏》,影印版面清晰,四拼一虽仍不中目,较之无书可用,亦可受矣。唯此书似无责任编辑,除编辑有简明目录外,无影印说明,单页边亦无标明卷数 卷名等。且扉页所提作者为“何培翬”字之误也。
多说无用,书既已到。即不用再依靠中华缩印的《四部备要》本了,这书计划年内读毕图书之一。读完后,再和众位论道短长。
胡、杨《正义》,胡卒于道光29年,书未成由杨氏依其体例补全。遂由陆建瀛聘陈奂在道光末咸丰初校勘刊刻(同时刊刻的还有《尔雅义疏》《求古录礼说》等几种),后长毛事起,陆氏罹难,其时《正义》正付剞劂,尚未完工,乱世之间,刻板无暇过问存否。陆家几经辗转运抵京师,于同治年间始补刻刊板,唯原稿已佚不得覈校。
就我读过到的本子来看,原刻本(就是汤晋苑局刻本)有不少讹字,因为胡氏原稿遗失,所以有的错误不敢很肯定。到底是原稿引用时所依据的本子已经错了(有这个可能,根据当时胡氏注书能见到的版本来说,未必没有用刻错的本子,有的引文我怀疑还是转引的,不是见的原书,但却把转引的出处抹去了。虽然作者和出版者都有错的可能,但很多地方我认为还是胡的错误可能性大些,当然这些只是作为书本引用文献来考虑的,非指书中的观点),还是陆氏刻错了。《续经解》本改正了不少错误,有的是《续经解》自己跟着错了后来发现了就把版刻给改了,改的痕迹依稀可见。《四部备要》本是根据《续经解》本排印的,基本把异体字都统一化了。据马大姐说《四部备要》算是最好的本子,没通读过不晓得,不过似乎也有道理,南菁书院的刻本较原刻本来说质量好些,《四部备要》再改正一下也是有可能的。
此书用纸一同艺文《十三经注疏》,影印版面清晰,四拼一虽仍不中目,较之无书可用,亦可受矣。唯此书似无责任编辑,除编辑有简明目录外,无影印说明,单页边亦无标明卷数 卷名等。且扉页所提作者为“何培翬”字之误也。
多说无用,书既已到。即不用再依靠中华缩印的《四部备要》本了,这书计划年内读毕图书之一。读完后,再和众位论道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