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传世之宝”,福地有宝,你造吗?

福地茅山,有归隐山林的高人,有珍贵无比的中药材,有流传于世的传奇故事,还有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
在茅山有四块玉石,被茅山奉为“镇山之宝”,千百年来虽历经劫难,但世代茅山道士都对它们爱惜有加,所以才得以让这传世之宝流传至今。
今天道缘小仙就带大家一睹茅山四宝玉器的神秘风采。
茅山四宝背后的故事
▲▲▲问道传奇—茅山四宝的秘密▲▲▲
现存于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内的四宝,分别是:“玉印、玉圭、玉符、哈砚”;说起这四宝,背后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这要从公元1086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当年,茅山道院里来了一名皇宫里的侍从,只见他神色匆匆,焦急万分,一进门,就请求茅山道长刘混康入宫救人一命。
刘混康感到非常奇怪,自己归隐在深山里,怎么会有皇宫里的人来找自己,宫里又有谁患了重病呢?

原来,当朝皇帝宋哲宗的妻子,孟皇后得了重病,御医也没能治好。这时,有人说,宰相王安石病重时,茅山道长刘混康曾为他施药治病,效果不错,不妨请刘混康来看看。
于是,皇帝马上派人去请刘混康。刘混康应诏入宫后,在他的治疗下,孟皇后渐渐康复了。宋哲宗觉得茅山道士刘混康医术神奇,想让他留在京城。不过,刘混康不想涉足官场,只想潜心学医修道,不久,就请辞返回了茅山。
从京城回到茅山后的刘混康,在修道的同时,潜心学习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把书中记载的药方进行收集和筛选。刘混康每天上山采药,炮制提炼,制成散丸膏药,给当地生病的百姓服用,受到人们的称赞。

刘混康在茅山潜心修道,为百姓看病之时,宋哲宗去世,他的弟弟赵佶即位,称宋徽宗。宋徽宗也是一个信奉道教的皇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听琴图》,就描绘了宋徽宗身穿道袍,凝神抚琴,大臣们陶醉在琴声之中的情景。
宋徽宗继位后,为了寻求治国良策和养生之道,请刘混康再入京师。入宫后,宋徽宗处理国事,常常询问刘混康,二人时常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据史料记载,仅宋徽宗赐给刘混康的敕书,就多达七十多通。
有一年,天下瘟疫流行,让宋徽宗很是发愁。为了救治灾民,刘混康带领众道士设置粥厂,施粮赠粥。刘混康还参照中国东晋名医葛洪的医书,配制药品,稳定疫情。宋徽宗在奖励刘混康的同时,还为其扩建了上清储祥宫。

尽管宋徽宗为刘混康修建了道观,但他向往清静幽雅的山中生活,执意要回归山清水秀的茅山修炼。为了说服宋徽宗放行,刘混康给他讲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故事,这个故事表明了刘混康归隐山林的决心。
刘混康说,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前往茅山,得到回书后又急匆匆往回赶。梁武帝如此重视来自茅山的信息,是由于山中有高人。茅山高人是一位隐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一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所以当时人们都称其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留在了茅山。即便如此,只要有军国大事,梁武帝仍然会派人向陶弘景咨询。刘混康也想学陶弘景这种做法,他告诉宋徽宗,如果什么事情咨询,两人可以书信往来。宋徽宗听了这个故事后,就不再挽留刘混康了。

为了表达自己对刘混康的敬意和感激,宋徽宗先后赐给刘混康“八宝”:分别是一方玉印、一道玉符、一件玉圭、一方哈砚、一个玉靶剑、还有《上清大洞秘箓》十二卷轴、《上清大洞券简词》十二卷轴、一卷《辽王诗简》。刘混康把这“八宝”带回茅山后,悉心供奉。由于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八宝”中的“四宝”相继失传,如今只剩下玉印、玉圭、玉符、哈砚还珍藏于九霄万福宫中。
茅山四宝
玉印:三刻三试,其文不改

精雕细刻洁白玉,九老仙都君印留; 夜食朱砂盖黄表,消灾延寿寓吉祥。
长6.8厘米、宽6.4厘米、厚2厘米、印把高3.8厘米,上有瑞兽钮。
玉印是由白玉制成,洁白无瑕,上刻篆体阳文“九老仙都君印”六字。据传玉印是“和氏璧”的一部分,有“夜食四两朱砂,日盖千张黄表”之说。传说洪武年间,玉印被朱元璋收回皇宫,想改制成“奉天承运文宝”的皇帝玉玺,但雕刻三次印记依然不变,朱元璋只好将其送还茅山。(关于这段文字的记载,我们之前曾有过文字介绍——茅山九老仙都君印的传奇故事,感兴趣的道友可以看一下。)
一年一度的香期,来茅山进香的香客都要在香袋、腰带上盖此玉印,意欲借此消灾延寿、遇难呈祥。
玉圭:四季变色,春秋出汗

蝙蝠翻飞上九天,云山雾海若缭绕; 层峦叠嶂山水显,巧夺天工美如画。
长34厘米、宽7.1厘米、厚0.7厘米,通体晶莹剔透。
玉圭是古代祈祷祝福或做大型道场活动时使用的器具,也是宫内大臣们上朝觐见皇帝的通行证。
圭身表面玉质细腻,顶部的纹路是远看像翻飞的蝙蝠,近看像飞龙在天;中部纹理苍茫若云雾缭绕;底部之纹则层峦叠嶂,岚气袅袅,如一幅风景秀美的山水画,精美绝伦。玉圭还有一奇特之处,能随季节的交替变幻出不同的颜色,且春秋之时常有“汗水”渗出。
玉符:符系腰间,见帝泰然

白玉质坚细雕刻,篆体阴文含深意; 五行五方藏其中,佩戴此符神灵佑。
白玉刻制,长9.6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
玉符又称“镇心符”,由白玉刻制而成,上刻有篆体阴文“合明天帝日敕”,合明天帝日与古代五行五方之说暗合,宋徽宗赐此符,大有深意。
传说身上带有玉符即有神灵护佑,可避灾难,保平安。无论大小官兵见此都不得伤其身;系于腰间谨见皇帝时也不会心慌。
哈砚:鱼游池中,子午归槽

丹砂入砚哈气溶,舔笔而蘸朱丹色; 纹若小鱼池中游,无奈奇景遭跌碎。
长方形,长9厘米、宽4.4厘米、高1厘米,表面有墨堂而无墨池,墨堂长6.4厘米、宽3.2厘米。
哈砚是由玉石制成,道教在做道场时候,书写榜文、人名必须要用丹朱砂笔填写。丹砂在普通砚台中,融化非常缓慢,但在哈砚中,对其哈气即可融化,十分奇妙。原砚左上角有两道天然细纹,形若小鱼,形态逼真。注水后,鱼若游动,栩栩如生。
每天子午之时,小鱼合于砚中池内,人称“子午归槽”。清末曾国藩之子来游时,听老道长讲述哈砚的神奇和妙用,惊叹之下不慎将哈砚掉在地上,跌破了哈砚左上角,“子午归槽”的神奇景象从此消失。
茅山四宝玉器,数量虽不多,造型也简单,却给茅山道院带来千幸万福,是茅山道教文化的灵魂,也是玉器与道教密切关系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