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第九章当代汽车设计 5各国车企与设计师
五、各国重要车厂和汽车设计师
(一)美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在世界汽车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车厂规模大、产量高, 汽车设计的更新快,汽车的销售量也大。除了三 大车厂——福特、通用汽车、克莱斯勒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车厂。
而且三大公司旗下又分为多个车厂,例如通用汽车旗下有别克(Buick)、凯迪拉克(Cadillac)、雪佛兰(Chevrolet),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旗下有克莱斯勒和道奇(Dodge),福特公司旗下有福特(Ford)、林肯(Lincoln)。
1.克莱斯勒集团公司
克莱斯勒(Chrysler Group LLC)是一家美国汽车制造企业,曾与福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并列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现在属于意大利的菲亚特集团。
克莱斯勒公司于1925年由沃尔特·克莱斯勒(Walter Chrysler, 1875—1940)创办, 旗下拥有三个品牌:道奇(Dodge)、普利茅斯(Plymouth,生产克莱斯勒的廉价车)和德索托(DeSoto,生产 克莱斯勒的中价位车)。
1930年,公司的豪华办公大楼——克莱斯勒大厦在纽约建成,立即成为纽约市的著名地标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克莱斯勒为盟军生产了飞机、坦克和军用汽车。
1951年克莱斯勒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动力转向系统,以及拥有半球形燃烧室的“火力”引擎 (FirePower V8)。这种强有力的引擎在世界赛车界引起革命,并很快应用到大众型汽车上,从而奠定了克莱斯勒在大功率汽车上的领先地位。
1960年代里,克莱斯勒继续着大胆的创意,采用了硬壳结构,并生产出第一辆“马驹子车”(Pony Car)——普利茅斯“巴兰库达”(Plymouth Barracuda), 这辆车的销售手法也很新颖——不是只提供单一固有的车型,而是在基本架构上 给予消费者多种选择,可以按照消费者提出的要求,添加空调、茶色玻璃、动力转向器等配置。 虽然这辆车的风头被后来居上的福特“野马”盖过了,但是克莱斯勒“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略却是不容忽略的。
1960年代,公司开始进军欧洲,收购了一些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车厂,设立了欧洲分部。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79年,公司濒临破产,被迫撤离欧洲。
1983年,推出世界上第一辆面包车(minivan)——道奇“卡拉万”(Dodge Caravan),获得很好的市场效 果,令公司回到正轨,开始盈利。
应该说,无论从量还是从质的角度来看,美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但是,总体来说美国汽车产业还是拥有相当强大的产能,而且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实力仍不能小觑。
美国汽车设计主要是由汽车厂自己的设计部门进行,一贯高度保密。因此也是以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三大公司的设计部为主,产品设计也由母公司的设计人员负责开发和设计,目前美国三大公司的设计部负责人都具有国际经验。
2.J.梅斯
福特汽车公司设计总监J.梅斯(J. Mays, 1954 — ),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多年以来福特设计的平庸面貌,他的许多设计都已成为主流博物馆收藏的对象。
J.梅斯善于与不同的设计师合作,有吸引各种人才的能力,他引进了不少优秀的设计师,是一个拥有国际眼光、能量很大的设计师。
J.梅斯设计的奥迪Avus。
3.小爱德华·维尔本小爱德华·维尔本(Edward T. Welburn, Jr., 1950— )
从2005年起担任美国通用汽车的国际设计部副总监, 本主持设立了由地处世界上7个国家的10个设计中心形成的通用公司创意设计网,雇用了超过1800名设计师。
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革命性的、具有超常续航能力的电动车雪佛兰“沃尔特”(Chevrolet Volt, 2011), 维尔本为人低调,却是做大项目的人.
4.拉尔夫·吉勒斯
是一位狂热的汽车爱好者,吉勒斯的重要设计作品包括克莱斯勒300(Chrysler 300, 2005)和利用300的底盘发展起来的旅行车道奇“马格农”(Dodge Magnum, 2005),两款车都被权威汽车杂志《汽车和驾驶人》(Car and Driver )选入2005年和2006年的“最佳十车”名录。克莱斯勒300更被《金钱》杂志(Money )评为“年度最佳汽车”,被认为是克莱斯勒公司出品的最佳高档轿车.
(二)德国
德国是目前国际汽车行业中最稳定的生产国,品牌走高端方向, 奥迪(Audi)、宝马(BMW)、梅巴赫(Maybach)、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 Benz)、保时捷(Porsche)、精灵(Smart)、 大众(Volkswagen)都处于稳定的状态。
1.宝马汽车公司
宝马汽车公司的全称是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通常简称为BMW,该公司成立于飞机工业正方兴未艾的1916年,创办人是佛朗茨·约瑟夫·珀普(Franz Josef Popp, 1886—1954)。公司初期生产过飞机,但很快就转而生产摩托车,从1929年开始生产汽车,现在主要生产汽车、摩托车和引擎。
J.梅斯设计的大众新一代『甲壳虫』一号概念车。
收藏在宝马公司博物馆的BMW250——最早的宝马『伊瑟塔』小车。
到1950年代中期,BMW的汽车部门陷入财务危机,最终,这辆小巧有力的“BMW伊瑟塔”(BMW Isetta)在8年以内生产了160万辆,成功地帮助宝马汽车起死回生。起到同样重要作用的是德国工业巨子匡德特家族(Quandt family)的大手笔注资,该家族当时在德国拥有将近200家厂商的股权,其中包括宝马公司46%的股权。
1966年,宝马公司收购了汉斯·哥拉斯汽车公司(Hans Glas GmbH),不但获得了该公司拥有的正时皮带(Timing belt)等重要汽车配件的专利,而且搜罗了一批高水准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1981年,宝马成为著名的伯拉勃哈姆F1赛车队(Brabham F1 Team)的专属引擎供应商,协助该车队三次获得F1大赛的冠军。此后,宝马公司推出的多款引擎都在世界各大汽车赛事中有出众的表现。
美国汽车设计师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 1956—)毕业于帕萨迪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简称ACCD)汽车设计系,毕业后曾在德国Opel车厂和意大利菲亚特车厂担任过设计工作,1992年成为BMW集团的首位美国籍设计总监,是新一代设计师走上主要设计舞台的一个转折点。
他对宝马品牌的确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他的任期内,宝马超越奔驰成为全球高价位车的销售冠军。
克里斯·班戈设计的宝马Z9概念车。
与传统的德国汽车设计相比,班戈的设计显得叛逆不羁,2009年,班戈宣布退出宝马公司和汽车设计行业,他希望给自己留出时间从事他一直有兴趣的其他方面的产品设计工作。2012年,班戈加入 了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设计团队,据说他正在参与一项无需驾驶的车辆的研 发。
宝马用人非常国际化,德国汽车行业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国际化的设计队伍,设计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沃尔特·德·席尔瓦
沃尔特·德·席尔瓦(Walter de Silva, 1959— )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意大利汽车设计师, 2003年,席尔瓦担任了奥迪和兰博基尼品牌的主任设计师,设计了奥迪的A5轿跑车等车款。2007年,更担任了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主任设计师, 负责指导公司所有七大品牌的设计。
席尔瓦最近指出,极简主义风格正在回潮,清晰而简洁的设计是目前的新趋势。 3.哥顿·华格纳
他很明确自己的任务——眼光要向前看,要用新的设计语言带领这个豪华品牌从传统转向现代。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已经成为赢得新顾客的关键因素。他将这种新的设计语言命名为“感性的单纯”(Sensual Purity)。
他很崇尚德国电器品牌布劳恩的设计风格,也对包豪斯充满敬意。华格纳说,简洁是他的设计哲学的关键内容,他认为,豪华汽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有一些风格特点是应该承传下去的:简洁、纯粹、工艺性。
华格纳主持设计的奔驰CLA轿跑车是最新推出的入门级奔驰小车。这辆车的车身轮廓清爽、 单纯,一道明晰的线条从车头灯起,横过车身,以略显下沉的趋势指向后轮,有一点1930年代流线型风格的韵味,并具有非常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完全实现了原定的目标——充满激情、散发着青春气息,为奔驰这个老品牌打造出新的面貌。80%的购车者是从其他品牌转过来的。
奔驰CLA轿跑车。
4.沃夫冈·约瑟夫·艾戈尔
奥迪公司的设计总裁沃夫冈·约瑟夫·艾戈尔(Wolfgang Josef Egger, 1963— )被称作“最意大利化的德国人”。
2007年,44岁的艾戈尔接替升任大众公司设计总监的沃尔特·德·席尔瓦,成为奥迪的设计总监,负责奥迪和兰博基尼两个品牌的设计。他先后设计了新一代奥迪A6和A3,2013年,艾戈尔离开奥迪设计部门,前往在2010年已经被大众集团收购的“意大利设计”(Italdesign),负责该设计中心的设计事务。
(三)英国
1.奥斯汀汽车有限公司英国奥斯汀汽车有限公司(The Austin Motor Company Limited)的历史几乎可以看作英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
在1905年时制造了第一辆奥斯汀汽车起,直到1918年左右,奥斯汀始终是英国汽车工业的领导者之一,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汽车市场急剧萎缩,公司也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1922年,被称为最便宜的小车——Seven车系成功上市,才使公司转危为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汀公司除了继续制造汽车外,也生产卡车和飞机,并制造了“兰开斯特轰炸机”(Lancaster Bombers)。从二战结束后的1947—1952年的5年间,奥斯汀公司生产了100万辆汽车,并成为对美国出口最多汽车的汽车生产商。奥斯汀公司的生产许可协助德国的宝马车厂迅速成长,同样的合作方法也使得日产汽车受益匪浅。
1956年爆发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国的汽油供应非常紧张。因此,外形小巧、油耗低的汽车成为市场的新宠。
为了提高敞篷车车身的坚固程度,这辆“小精灵”车采用了环绕车身底盘的后悬架来提供支撑力度,成为世界上第一辆以钣金车身面板承受部分结构应力的量产轿跑车。
1994年,奥斯汀被德国宝马汽车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到2000年再次被宝马卖给了英国凤凰财团,2005年4月最终 宣布破产。2006年,中国的南京汽车集团以530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原罗孚集团中的MG和奥斯汀,宣称有权起码在中国市场使用奥斯汀的品牌名称。
2.唐纳德·希利
唐纳德·希利(Donald Healey, 1898—1988)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英国汽车工程师、设计师。 一战中当过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战后继续进修有关汽车工程和设计方面的课程。同时,作为专业赛车手, 并创造过最高车速的纪录。
1945年,他在皇家空军的一个废弃机库里开办了以自己姓氏为名的汽车公司(Donald Healey Motor Company Ltd), 然而,希利并不满足于单纯生产这类昂贵的跑车,他希望能生产价格比较平实的、平均时速在150公里左右的轿跑车,让更多人领略到驾驶的快意。于是,他与英国汽车公司(BMC)合作,在1958年开发和生产了奥斯汀-希利“小精灵”(Austin-Healey Sprite)。
由于他对英国汽车业做出的贡献,唐纳德·希利于1973年被英国女皇封爵。
3.伊安·卡伦
伊安·卡伦(Ian Callum, 1954— )是捷豹汽车(Jaguar Cars)现任设计总监。
与那些专注于某一种或两种风格的汽车设计师不同,伊安·卡伦似乎拥有无穷无尽的新鲜点子,不论是热门的超小型车,或者是豪华轿车,甚至是超级车,在他手里都能拥有美得让人屏住呼吸的亮丽和活力。不少设计界的人士认为,正是这位40多岁上任的青年才俊,为捷豹品牌重新注入了新鲜活力。
4.马列克·雷契曼
马列克·雷契曼(Marek Reichman, 1966— )毕业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汽车设计专业,年纪不大,却在汽车行业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
1995年他已经成为宝马公司位于美国南加州的设计中心的高级设计师,主持了当时还属于宝马公司旗下的“路虎”车系的设计大调整,为该品牌在2003年推出全新的第三代“路虎揽胜”(Range Rover)铺平了道路。
(四)意大利
意大利汽车设计中有许多小型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比如乔吉托·乔治亚罗(Giorgio Giugiaro, 1938— )的“意大利设计”(Italdesign)、平尼法里纳设计事务所(Pininfarina)、“博通”(Bertone)等等,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意大利汽车设计在战后脱颖而出,大部分厂商的焦点放在精心设计、手工制作的高级轿跑车或跑车上,比较重要的品牌基本都还在运作。如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法拉利(Ferrari)、 兰博基尼(Lamborghini)、玛莎拉蒂(Maserati)、帕加尼(Pagani)、扎嘉托(QvaleZagato)、佛兰奇尼(Isotta Fraschini)等等。
意大利的汽车设计,主要倚仗一些独立的精英设计公司,由大师领导的小型设计团队,为多家车厂设计汽车,有些这类设计公司自己也出品高端跑车。
1.“平尼法里纳”设计事务所
“平尼法里纳”(Pinfarina S.p.A.)是位于意大利卡姆比亚诺(Cambiano, Italy)的独立汽车设计 公司,创办于1930年。“平尼法里纳”在汽车设计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平尼法里纳”的真正起步始于战后。1951年,该事务所设计的“西西塔利亚202”轿跑车(Cisitalia 202 Coupe),以其 优雅的外形、低矮的引擎盖立即吸引了汽车行业的注意。
进入1980 年代以后,该事务所的生产规模有较大的扩充,在其顶峰时期,共拥有三家汽车制造工厂。
与意大利其他的设计事务所相比,“平尼法里纳”对汽车设计方面科技新成果的运用、新的设计手法的研究更为重视。1966年,开设了自己的研究中心(Studies and Research Centre);1967 年,成立了计算和设计中心(Calculation and Design Centre);1972年,建造了全尺寸的风洞测试中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汽车设计而建立的风洞实验室;2002年,新的工程中心也成立了。
阿尔法-罗密欧公司生产的『吉乌里埃塔 蜘蛛』。
『卡姆比亚诺』在进行风洞测试。
“平尼法里纳”虽然与多家汽车公司有合作关系,但始终是一个家族型的企业。
2.意大利-乔治亚罗设计公司
意大利-乔治亚罗设计公司[Italdesign- GiugiaroS.p.A.,简称“意大利设计”(Italdesign)]是一家设在意大利都灵市郊的设计和工程公司,成立于1968年。除了最著名的汽车设计之外,这家公司还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产品设计、项目管理、包装设计、工程设计、模型和样板的制作和测试等方面的服务。
从1970年代起,“意大利设计”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就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大众公司几款重要车型的设计,例如大众的“帕萨特”(Passat, 1973)、第一代大众“高尔夫”(Volkswagen Golf, 1974)、奥迪80(1974)等都是交由“意大利设计”进行的。
除了为大众集团的奥迪、兰博基尼、大众等主要品牌做设计之外,也为世界各国的多家汽车公司提供过设计服务,在国际汽车设计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意大利设计』为奥迪车厂设计的奥迪80。
著名汽车设计师乔吉托·乔治亚罗(Giorgetto Giugiaro, 1938— )是“意大利设计”的创始人之一。乔治亚罗最擅长的是汽车设计中的两极:高档跑车和低价日常用车。
他的设计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而他本人则是汽车设计界的传奇人物。
3.“博通”集团
“博通”集团(Grouppo Bertone)是意大利三家最著名的汽车设计公司之一,主要提供汽车的车身造型设计、相关工程设计、制造原型车和生产汽车等方面的服务。
在整个20世纪里,都灵一直是世界汽车业的一个重要中心。
虽然受到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很多意大利车厂都陷入困境,但是“博通”还能够维持发展, 1938年在兰西亚“Aprilia Cabriolet”新车型的设计中将引擎罩设计成可折叠式的,并根据在都灵理工学院风洞实验室获得的数据,将车身尾部的高度大大降低。这些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不但令“博通集团”一举成名,还引领了汽车设计的新趋势。
“博通”从1960年代末与兰博基尼品牌开始合作,1968年设计的兰博基尼Espada,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四座轿车。
“博通”与沃尔沃车厂的合作始于1976年,“博通”不但为沃尔沃设计了“264 TE”“260 C”,并且还完成了这些车的整车生产,将它们送上了1977年日内瓦车展的展台。这也标志着“博通”从以往单纯的设 计服务开始了整车制造的新时代。
1990年代,“博通”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技术创新方面。1997年,努西奥·博通去世,意大利著名的汽车记者和汽车历史学者称他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汽车设计师之一,意大利风格的国际大师”。
虽然“平尼法里纳”“意大利设计”和“博通”三家意大利顶级汽车设计公司在推动国际汽车设计发展,引导世界汽车潮流方面,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状况都令人担忧。
4.兰博基尼汽车公司 1516
兰博基尼汽车公司(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是意大利一家豪华跑车制造厂,由费鲁西欧·兰博基尼(Ferruccio Lamborghini, 1916—1993)创办于1963年,总部设在意大利圣亚加塔· 波隆尼(Sant'Agata Bolognese, Italy),现在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奥迪公司的子公司。
由于其销售对象是高收入的小众群体,市场容量有限,因此对产品的独创性、竞争性有特别高的要求。这类车厂在意大利比较多,玛莎拉蒂、法拉利都可列入这一类,兰博基尼是其中规模比较小,设计比较“炫”的一家。
在8年之内,费鲁西欧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这个过程中,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兰博基尼的设计风格另类、张扬,从不跟随时尚潮流,而是自己创造和引领时尚风潮。
棱角分明、线条清晰,炫目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挥洒出率性而阳刚的美感。该品牌以一头正向对手发动攻击的犟牛为标志,正体现了公司产品的特质。
1970年的石油危机,造成意大利国内油价飞涨,加上劳工运动此起彼伏,这一切,都给兰博基尼造成很大压力。最终,费鲁西欧·兰博基尼不得不将他一手培植起来的公司出售给了瑞士企业家乔治-亨利·罗塞蒂(Georges-Henri Rossetti)。
再好的设计也敌不过大环境、大形势,1970年代对所有汽车制造厂商而言都是个不堪回首的艰难时期。从1974—1978年,兰博基尼多次沉沦,最终,在1978年宣告破产。
1980年以后,兰博基尼几经易手,一连串的短期重组、资金短缺、方向不明,使兰博基尼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从设计的角度而言,仍然深具兰博基尼的炫目特质,甫一登场,便受追捧,但仍然无法改变公司每况愈下的局面。
兰博基尼的家庭车——『伊斯帕达』。
炫极一时的兰博基尼『康塔克』。
实质性的转变发生在1997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从马来人和印尼人的手中收购了兰博基尼,新的产品将兰博基尼带回到国际舞台上,公司的销售状况有了好转。但在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风暴袭击下,兰博基尼的销售额又惨跌将近一半。
兰博基尼50年历史中几个重要车款Miura、Espada、Countach、Diablo,均出自意大利设计师马赛罗·甘蒂尼(Marcello Gandini, 1938— )之手。他从1965年起,在“博通”设计公司工作了14年,曾担任该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他于1980年离开“博通”,以自由职业设计师身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他是一个类似达·芬奇那样的人——想到了什么,就将它画到纸上,然后尝试去做出来。
兰博基尼“米乌拉”(Lamborghini Miura)
兰博基尼“康塔克”(Lamborghini Countach)
自从担任兰博基尼中心设计室主任以来,佩里尼发扬光大了公司的设计美学传统,走前卫的超级车路线。他坦言,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求配得上公司的历史。
(五)日本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相当平稳,传统老厂的市场地位依然稳固。
日本汽车在1990年代以后进入高度成熟时期,各个车厂的产品线都很完整,并且打入了原来由欧洲车占据的高端市场、轿跑车市场,甚至赛车市场。
1.丰田汽车公司
1936年,公司第一辆载客汽车“丰田AA”开始投产,到2009年,已经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丰田公司曾为日军制造卡车,战后,在盟军占领当局的经济管制下,丰田发展缓慢,开始制造民用汽车。
丰田『皇冠』1955年的首批车型。
丰田『陆上巡洋舰』1951年的样车。
为了促进汽车的销售,丰田公司甚至开办驾驶训练班,向公众提供学习驾驶的机会。这一策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会了驾驶的年轻人,在购车时都愿意购买自己学习驾驶时所开的那辆车。
1954年,丰田推出“丰田皇冠”(ToyotaCrown),这是第一辆从引擎到车身完全是在日本自主生产的汽车,也是该公司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不但很快成为日本国内最畅销的车种,并于1957年首次打入美国市场。
1997年,丰田的四门轿车“普锐斯”成功推出,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批量化生产的油电混合动力车,确立了丰田在这个领域里的领先地位。
丰田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世界汽车大赛的舞台来展示自我。
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丰田公司在世界上26个国家开设了工厂,并通过这种途径,与所在国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态势。
本田的燃气电池车FCX Clarity。
2.延木海泽
延木海泽(Nobuki Ebisawa, 1954— )是本田汽车的设计总监,负责管理本田公司每年400万辆乘用车的研发和设计。
延木海泽1977年就加入本田,他一向上班穿很干净的衬衣、工作服,提出的口号是“极大化的人,极小化机械”(man maximum, machine minimum)。他的设计不张扬、不刺激,很平衡,这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密切关系。虽然身为设计总监,但在公司里却非常低调。
3.中村史郎
日本设计师中村史郎(Shiro Nakamura, 1950—)是日产汽车设计总监,由于他很喜欢亲自动手做设计,因此在公司里有“手指”的昵称。
1999年,日产汽车公司面临严峻的财务困难,最终与法国雷诺公司(Renault S.A)结盟,带动设计团队基于日本的传统美学和当代文化特点,设计出一批杰出的新车来。其中包括著名的日产“方块”(Nissan Cube)、菲尔莱迪Z(Fairlady Z)、英菲尼迪FX45(Infiniti FX45)和高端概念车 Essence。
4.前田几雄
2009年4月,前田几雄(Ikuo Maeda, 1959—)接替离任的荷兰设计师劳伦斯·凡·登·阿克,担任马自达汽车公司(Mazda Motor Corporation)的设计总监。
1980年代末期,前田几雄在马自达的北美分部设计工作室工作过几年,并于1999—2000年被派驻美国底特律的福特公司设计部工作过两年。这些海外工作的历练使得他拥有更前卫、更开放的设计眼光。
他的新工作是设计全新的马自达2型车(Mazda 2)。这辆外形非常紧凑的车极具动感,很有霸气。楔形车身上圆滑的曲线和鲜明的轮廓,在设计师精心的调配之下,转换得非常自然,车门和挡泥板显得很有雕塑感,并且充分利用了光影在车身线条交会点上所产生的微妙效果。这辆车一改过去运动车型遵循欧洲汽车设计风格的做法,打造出一个更加全球化、更加现代化的面貌来。
日产『方块』的第一代(Cube Z10)是五门掀背车。
马自达RX-8型轿跑车。
(六)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情况
法国汽车业三大公司的基本布局,没有很大变化。雪铁龙(Citroen)、标致(Peugeot)、雷诺(Renault)占据了法国乘用车的主要市场。
韩国汽车业发展得很快,设计也由弱到强,现在已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其中最主要的车厂有现代(Hyundai)、起亚(Kia)、大宇(Daewoo)、三星(Samsung)、双龙(Ssangyong)等。
瑞典汽车业曾以沃尔沃(Volvo)、绅宝(Saab)、斯堪尼亚(Scania)3个车厂为主,设计稳健。但是因为市场原因,沃尔沃的乘用车股权被中国企业收购,研发设计虽然没有大变化, 但市场份额受到影响。
捷克的斯柯达(Skoda)、塔特拉(Tatra)都是很重要的品牌。不过现在都有外资背景,斯柯达的股权主要在德国大众汽车手上。
中国内地的汽车市场发展得很快,除了大部分是合资工厂出品的外国品牌之外,国产品牌也发展迅速。其中有国企背景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旗下的“奔腾”“红旗”。
民营背景的大厂有吉利公司等等,品牌很多,产权体系比较复杂。
印度的汽车产业也发展得很快,这些车厂也对外扩张,比如塔塔拥有韩国大宇相当部分股权,还拥有英国路虎汽车大部分股权。
二汽『风神』。
马自达2型车。
一汽『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