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博尔赫斯忽略的铁伊
多年来对侦探小说情有独衷,因此对所有类似侦探小说因素的作品都有所接触,比如:悬念小说,推理小说以及恐怖小说。不能说对每个作家的作品都细读过,但总体来说还算了解,可当我偶然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一套总共八本的《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时,真是大为惊讶,因为我对约瑟芬·铁伊这个侦探小说作家,竟然一无所知。于是急忙跟朋友借了这套书,回家仔细研究,以解困惑。
在作者简介一栏,我了解到如下事宜:铁伊是“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谢尔斯齐名,一生只写过八部推理小说,却“是推理史上极少数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
仅仅这几句话就令我的困惑更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忽略了这位大师的作品呢?这让我想起一位饱览群书、学识渊博的世界级大师博尔赫斯,他对侦探小说也很有兴趣,并直接或间接从全方位介绍研究过侦探小说,但我翻遍《博尔赫斯全集》中对侦探小说的论述,哪怕是散落在其他文体中的只言片语,都未见对铁伊这个侦探小说作家有一字或一句的介绍和评论,这又让我非常吃惊。
在博尔赫斯的相关论述中,所有写侦探小说的作家他都介绍过并做过评论,我知道他最推崇爱伦·坡,认为爱伦·坡创造了一个新的充满智慧结晶的文学题材:侦探小说。由此博尔赫斯关注几乎所有创作这一题材的作家,如切斯特顿、科林斯、奎因、斯蒂文森等等,当然博尔赫斯不光是夸奖,他也毫不避讳自己不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多萝西·谢尔斯,他说:“多萝西·谢尔斯的小说往往是不可原谅的,但她编的选集常常很不错。”
于是,带着好奇和疑问,看了几本铁伊的小说:《时间的女儿》、《博来·法拉先生》、《法兰柴思事件》和《萍小姐的主意》,似乎明白了铁伊被博尔赫斯忽略的原因。
首先,铁伊写的全是篇幅很长的作品(没写过短篇),所以她不会被类似多萝斯小姐那样的编辑编入选集,这可能间接地使铁伊和读者的接触范围很狭窄。
其次,在铁伊的小说中,她并没有去塑造一个类似波罗或福尔摩斯那样一位个性鲜明的侦探,所以她的小说缺少一个最基本的属于侦探小说范畴的基本条件——侦探的个人魅力。
还有一点极其重要,在此我还是要提到博尔赫斯,他在《侦探小说》一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存不存在各种文学体裁?他认为:“也许,文学体裁与其说取决作品本身,还不如说取决于阅读这些作品的人的看法。”
铁伊在这方面无疑是尴尬的,侦探小说的读者其实在侦探小说出现最初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被爱伦·坡创造出来,又被他的后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些读者按照惯例遵循一定的模式来对待侦探小说,或者说是悬念小说、推理小说,而铁伊一生似乎都在努力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她对侦探小说的理解,就像一个动作片巨星希望演一个喜剧角色,以证明自己在演技方面有着非凡的可塑性。这样的做法极具风险和挑战性,结果有三种,成功、失败和无人问津。铁伊不能说失败,但她却长时间无人喝彩,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人喝彩,更多的人是不置可否,因为读者弄不清铁伊的小说到底是属于那一类?如果说是纯粹的侦探推理小说,她比不上柯南道尔和切斯特顿,如果说是带有侦探推理意味的严肃小说,我觉得柯林斯更胜一筹。但不可否认的是铁伊不服输勇于尝试的个性,她不屑于同时代克里斯蒂和谢尔斯的高产和模式化,她总希望一本书有一本书的个性,我想,她的写作更多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功成名就。
现在似乎没有人更多地了解铁伊的生活,除了她的生卒年和类似隐居的生活,她生前不求名利也不求关爱,只是在默默地写她喜欢写的作品,这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人性及社会现象充满理性的思考。在这方面,铁伊做得相当不错,但另一方面,她的性格和她赋予作品的性格,却需要经过长时间岁月的洗礼才能被广大读者接受。
约瑟芬·铁伊1952年逝世于英国伦敦。
最后,我想擅自揣测一下大师的意图,这个大师就是博尔赫斯。也许他忽略了铁伊就是因为他并没有把铁伊的小说当成侦探小说,或者由于铁伊对名利的漠视让博尔赫斯根本没注意英国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而且,由于博尔赫斯对多萝西·谢尔斯的公正评价:“关于多萝西·谢尔斯小姐,我知道她三个方面的活动:对侦探故事的历史分析研究,勤奋不懈地编写同类题材的文选,以及她自己创作侦探小说。她的历史分析研究一度令人赞叹,她的文选也颇具实力,她的小说却比较平庸,毫无光彩。”,也由于约瑟芬·铁伊对多萝斯·谢尔斯的不屑,我想,很有可能,博尔赫斯会喜欢铁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