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白的自我修养(4) - 咖啡的萃取(手冲)
学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是在上历史课;学完这节课,我觉得是在上数学和化学课。
咖啡的4个要素:
- 香气
- 味道
- 口感
- 颜色
在SCA的标准下:好喝的咖啡是“ 入口以甜为主,伴有愉悦的酸,少苦,甚至不苦 ”。
- 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喜欢什么咖啡的味道本身就是很主观的,这里的定义只是一个参考的标准而已。
影响咖啡萃取的主要有7大因素:
(1)器具
器具代表冲煮方式,而冲煮方式决定了研磨方式的边界。简单来说,选择不同的器具会对于咖啡的萃取产生最大的影响。比如用滤杯和法压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萃取率。
(2)研磨
研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萃取面积。也就是增加水和咖啡粉的接触面积和时间。
- 手冲咖啡一般研磨到细砂糖到粗砂糖的颗粒度。
(3)粉水比
粉水比就是咖啡粉和水的比例,这会直接影响到咖啡的浓度。
(4)水质
水质对于咖啡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核心原因在于水中的矿物质(钙、镁、钾、钠等)会和咖啡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可能会增加或者减少咖啡中的风味物质。因此,矿物质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好。
- 我们一般用TDS(总溶解固体)的数值来代表水中的矿物质含量。对于咖啡来说,TDS最好能在75-175 ppm(mg/L)。
- 咖啡厅一般要需要安装水处理系统。而在家里的话,可以用农夫山泉的矿泉水(老师还特意提了“丹江口水源”的农夫山泉,并且说如果非要提升口感的话,可以选用镁含量高的,原理是高级课的内容)。
- 不要用纯净水冲咖啡(因为没有矿物质),也不要直接用自来水(氯气会影响风味)。
(5)水温
水温对于溶解度,以及咖啡中风味物质的降解都会产生影响。
- 理想的水温应该在86 - 96度之间。
(6)时间
所需要的时间会取决于冲煮方式和研磨方式。
(7)搅拌
注意,这里的搅拌不是用木棍、筷子去搅拌,而是在注水的过程中,用水柱来搅拌咖啡粉。
“金杯”: 浓度和萃取率的黄金比例
那到底怎么才能冲出一般意义上好喝的咖啡呢?
SCA给出一个浓度和萃取率的黄金比例,落在这个区间的咖啡,都被称为“金杯”。
- 浓度:1.15%-1.45%
- 萃取率:18%-22%

为什么是这个标准呢?我做咖啡的时候超过了这个标准会发生什么?
这个标准就是一些咖啡界的权威人士通过大量的测试定下来的,所以是“一般意义”上好喝的咖啡。当然,每个人的口味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金杯”标准都可能会有差异。
做一杯手冲咖啡前的策划准备工作
学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是在上历史课;学完这节课,我觉得是在上数学课。
在正式冲咖啡之前,要按照上文的7个要素捋一遍。
(1)器具:我们使用的是v60的滤杯以及滤纸。

(2)研磨度:细砂糖到粗砂糖的颗粒度。
(3)粉水比:1:15 - 1:20(一般用15g豆子)。
(4)水质:TDS 75-175 ppm。
(5)总注水时间:需要计算
(6)温度:选择用90度的温度先试试手。
疑问一:粉水比为什么是1:15-1:20?
这是计算出来的。
当浓度在1.15%-1.45%,萃取在18%-22%之间时,粉水比的最大和最小值就是1:14和1:21,在实际冲煮时,我们选择比极端值更保险一些的比例,于是就成了1:15-1:20。
注: 中浅度烘焙的咖啡,1g粉可以吸收2g水。深度烘焙的咖啡吸水量会更大。
疑问二:总注水时间为什么是120秒?
这个是经验法则:总注水时间 = 总注水量 / 2。
假如我们用15g豆子,用1:16的粉水比,那么总注水量就是15*16 = 240g,总注水时间就是120秒。(这里单位不同,但是可以只根据数值换算)
手冲咖啡的操作
第一步:工作台的准备

工作台的整齐和清洁反映了一个咖啡师的基本素养。
第二步:磨咖啡豆
调整研磨度,并称重。
注意:豆子在磨完15分钟之后,香气会丢失60%。因此,磨完的咖啡粉需要尽快冲煮。
第三步:用水浸湿滤纸。
用不同的水温去浸湿滤纸会有不同的效果哦,不过这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第四步:放入咖啡粉,铺平,并注入30g水闷蒸。
因为咖啡粉会吸水,因此,先倒入30g水让咖啡粉先吸收水分,并将其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排出,为下一步的冲煮做准备。

闷蒸总共分为两个部分:
- 前10秒,注入30g水。
- 等待20秒,让咖啡粉充分吸水。
在闷蒸过程中,最佳的状态是不往下滴液或者只滴下几滴液体。
第四步:注水
注水需要稳定地从中心开始,用小水流(每秒2.3g水左右)慢慢往外画圆(就跟画蚊香似的),尽量不要断流,也不要水流过大或过小,水流要尽量和液面垂直。
- 这么细节的原因在于,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均匀地搅拌咖啡粉,不至于让咖啡粉上下翻腾。如果在咖啡店里看到咖啡师在做手冲时,注水像做茶一样,忽上忽下,忽高忽低,那冲出来的味道绝对是不行的。

注水过程可以有很多种“停手”的时间和注水的方式。
方法一:闷蒸结束后,注入105g水,45秒内均匀注完,不能断流。停5秒。再注入105g水,40秒内均匀注完。
方法二:闷蒸结束后,注入170g水,在1分45秒内均匀注完,不能断流。停5秒,剩下的40g水,在10秒内以中心注水的方式,注到240g。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同一种豆子、同样的水温,方法二真的要比方法一更甜,醇厚度更高!具体是什么原因老师卖了个关子,下节课讲不同的手冲方式时再讲。
第五步:一杯手冲就完成了!

最后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 中浅度烘焙的咖啡,最佳赏味期是2周;
- 好的咖啡不能2次加热,也不要把咖啡放在保温杯里(因为在2次加热的过程中,奎宁酸会持续讲解为单宁酸和咖啡酸,会出现令人不适的酸涩口感)
- 咖啡切忌冲温的(要么热的、要么冷/冰的)。好的咖啡可以从热喝到凉,而不好的咖啡,那就只能“趁热喝”了。
下一节课,
要讲的是3种不同产地的代表性豆子(非洲、美洲、亚洲)应该如何冲煮才能做最佳呈现。老师也会介绍改变冲煮过程中的变量(比如水温、停手时间、研磨度等),会对咖啡的香气、风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