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答录
我在看《大问题》这本哲学入门书时,看到了开篇问题,是一些关于人生、世界等哲学式提问,对于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我想用自己的语言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共产党人在民国时期的革命,不管是从历史书上还是从影视剧里,我都看到了太多的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为了建立一个他们想象中的新中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我无法想象他们拥有着怎样坚定的信仰,怎样扛过酷刑,从容的死去。我大概能知道他们的信仰,为了国人有尊严的活着,为了建成一个平等的国度,为了改变社会的现状,为了心中的自由,大概是这些吧。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有苏格拉底、布鲁诺为了真理而死,文天祥为了忠义而死,这些人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境况都有自己的坚守和信仰。他们相信人生存在这世间不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还应该有所坚守,这坚守的东西甚至重过生命本身。
到了当今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几乎摧毁了一切的信仰,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一切的行为成了营利行为,教师、医生甚至公务人员都成了一份赚钱的工作,那些原本受人尊崇的知识分子成了没有前途的书呆子。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是可以让人坚守的信仰呢?我曾经在今日头条上开了一个公众号,昵称就叫“迷失的信仰”。起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想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信仰”的东西。在电影《等风来》中,中国的一群游客去尼泊尔旅行,向当地的导游提出想要看圣女,还以看猴戏的戏谑态度对待当地人视为神圣的圣女,这让导游对着他们发出了怒吼“你们难道什么都不信吗?”这句话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在想:我们是怎么了,人生在世,没有信仰,没有坚守的活着,人还算什么。
从步入社会起,我就一直对事业成功、积累财富缺乏热情,我想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想有那么一个目标或者信仰能让我鼓起全部的精神去为之拼搏,为之奋斗。为此,我看了很多的书,有哲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历史的,慢慢的从中部分的看清了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我知道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比起过去已经很好了,大多数的人权得到了保障,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了物质的保障,最起码都有吃有穿,无非是好与坏的差别,而且这差别也在逐渐缩小。
但是也有了新的问题,虽然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往好了太多,但是好像我身边的每个人都不快乐,像是缺少了什么。在我的记忆里(如果没有偏差,或者仅是我个人感官),原来的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变的,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劳作,有农忙也有农闲,而且很多时候是多个家庭协作劳动的,亲戚邻里之间的联结是紧密的。这些都随着工业化和精细的社会分工而改变了,父母成了厂里的工人,一年四季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劳作,没有完善的休息制度,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还有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和父母子女分离,一年聚少离多。
家人之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少了,情感上的依存和需求被压抑,多数人生活在一个日渐富足却又心理孤独的时代。
从我步入社会开始,就走进了一个统一的社会理念之中,努力工作、赚取财富、获得人生的成功。几乎每个人都在这样被暗示着,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人,除此之外所有的人生方向都被视为离经叛道,艺术、知识、文学的价值只有在变现后才被视为有价值,情感更是一文不值,我讨厌这样的一致性,想要逃离这种重复工作,追求同样目标、享受着同样娱乐的时代,却发现自己无处可逃。更可悲的是我遇到了一些心地善良、情感真挚的人,在这个价值至上的年代里被抛弃,视为失败者。
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到的,我相信这些不是只在我身边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孤独感、生活的一致性、人自身价值的丧失等等,这些问题正在困扰着我们。我想寻找一种信仰,可以让我为之付出一生;我想要走进一个多元的包容的社会,尊重知识、情感,允许每个人尝试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2、如果你还能活几分钟,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20年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谈下时间是什么。从出生到现在我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但是在我的记忆里童年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经可以算是我的一生了,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在童年之后结束了,它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它把时间无限的拉长了,长到足够我用一生去回味。后来的青年虽然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向往,它丰富了我的认知和情感,大起大落,让我有了精彩的生命体验。成年以后,时间突然就走进了快车道,一年又一年,眨眼就过去了,记忆也缺失了,如果不是有那么一两篇日记我都忘记了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什么,青春期的向往在现实社会中都消逝了,情感也趋向麻木,单调而重复的过着每一个日常。
康德说时间是我们自身的一个先验概念,就我们活着这一事实来说,是没有时间的,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这一刻,过往还是未来都只存在我们当前的感知中。我们创造时间这个概念是自身的理性需求,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概念来认知存在的世界,但存在本身只在当下这一刻。
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是即使是有这样的认知,也不能改变我对即将死去的恐惧。也许几分钟足够我回忆一生,和亲人告别,坦然死去,也许几分钟只是一个漫长的恐惧等待。如果是几天时间我想更多的是惶恐不安。如果是20年我想重新活一次,做那些自已一直想做的事,丰富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让这有限的时间在生命体验中无限的拉长。
3、假如有人告诉过你,人的生命就像牛活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会怎样来回答他?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从很早以前我就在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高中时自我意识的觉醒让我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惧,同样也催促着我进行探索,我想找到一个肯定的答案,能让我摆脱这种恐惧,心安理得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看了很多的书,文学的、科学的、哲学的,也从书中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则憧憬,我也阶段性的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中学时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人的努力的活着,青年时我觉得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发现生命的意义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也没有那个答案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没有哪个答案足够一个人一生依靠的。
我尝试着从哲学和自身的经历中寻找答案,叔本华说世界是意志的,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生存意志在起作用,这种生存意识让我们努力的向上,性交和生殖,保存个体及种族繁衍,我相信这种说法,从整个人类群体来说,其意义就是保证种族延续,动物也同样如此。但是动物除此之外有无其他生命意义,我不敢肯定,作为个体的人是有的。我们不仅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有时候我们人会为了生命以外的信念而甘愿放弃生命。我们在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和价值。
具体到我本人,当我发现无法找到一个肯定的人生答案后,我开始从进行自我分析,我想要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想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信念,满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的认识到我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只有在认清自我之后,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4、你信仰上帝吗?上帝是怎样的?有没有其他你愿意接受的上帝概念?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这是一个很西方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没有上帝这个概念的,我们也不会信仰上帝。在我看来西方的上帝除了宗教上的概念,现在更多的是一种信念的的概念,大概是一个超出我们现实社会的更高的存在。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无神论、唯物主义,这些概念在上学时是不可动摇的,可是随着成长,我开始怀疑这个概念,我虽然不相信上帝,当我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就像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二律背反。因此我不反驳心神信佛的人,相反我更愿意相信有一种更高的存在,具体是什么我就不清楚了,但我更愿意相信,也期望更多的人相信,为我们的生存留下一些信念,也让我们的内心存下些敬畏。
5、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虽然,感官有时具有欺骗性,看到的事实不一定就是真的,有时候感到的也不一定为真,但是看到的事物和内心感觉到的体验一定是存在的,不能简单的说感觉到的没有实体就说他不存在。
6、行为心理学家说人没有所谓的“心灵”,只是接受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罢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存在?
的确,现在很多的行为科学都证明了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下意识的,人的很多心理的产生也环境影响的结果。这些行为科学在诱导消费、行政管理上都很具指导作用。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就没有心灵和思想的存在。人在很多时候会受环境刺激产生不自觉的行为,但是正因为人有心灵和思想,才能认识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的行为,从而主动的去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人有心灵是因为人能主动的去创造,正是这种主动性推动着人类一直向上发展,修正着自己的行为,改变着政治环境。也因为这种主动的创造性,人才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文学作品,表达着超出正常行为思想的统一性。
7、如果一个社会中所有人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只有你持相反意见,所有人都认为你疯了,到底是谁正确,你还能坚信你是正确而其他人是错误的吗?
这种情形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是常态,真理很多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更多的人群是盲从,他们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对事物的自主判断力。就如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一样,很多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而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彰显权威,而非启迪思考。这样的人成年之后只会不假思索的接受权威,且主动的捍卫,嘲笑那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人。另一方面,这种主流观念形成以后会有很大的惯性和裹挟性,让那些偏离的人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为了能够融入人群,进而放弃或者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想要真正的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除了需要极大的勇气外,还要有自己认真的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对了,怎么错了,要有自己的分析,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
8、生活是一场梦吗?
我看过一部网文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游戏世界中,因为程序漏洞让主人公意识到这是一个游戏,而非真实的世界,于是开始反抗。同样的情节还出现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这说明我们人类意识到,我们有可能就是生活在某个梦境中,也有可能想修仙小说中,生活在某个仙人掌控的小世界中,那些灾难、意外就是某个更高存在的临时起意。这是不是真的,我不能肯定,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此时此刻活着这一事实,我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可以为自己设定目标,但是唯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肯定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自己的的举止习惯、行为个性,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或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是王二,并且在中学时立志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可惜我始终最不到有趣,倒是越来越像村上笔下的人物,总是喜欢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以一种偏离正常社会的视角审视着周围的世界,对很多正常的、现实的事务漠不关心,或者故作漠不关心,既想融入社会,又不自觉的逃离日常人际交往。我想我是在不自觉的模仿小说人物,如果一直这样,且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我最终会成为一个孤僻的幻想的异世界人。这是我不喜欢的,我不喜欢自己的柔弱,不喜欢一味的沉湎在情绪中,我想理性的把握这个现实的世界。
10、你怎么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什么)?
我喜欢且相信李泽厚先生的文化积淀说,我之所以是我,不仅仅只是当下生物特性的我,更应该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我,这些文化语言情感共同的融合下成了现在的我。在当今的世界上更添加的全球各地的文化融合,正是这些文化的积淀交融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的思想、语言、文化、追求、信仰,这一切就是现在的我。如果有外星人,我就会向他讲述我们地球人的历史、文化,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从远古发展到现代的文明社会,这些历史积淀的过程就是我们地球人。就像古代的中国人接触到西方人,会向他们讲解我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信念等等,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中国人。
11、如果有一个“快乐箱”,人进去之后会一直快乐下去,可以永远的无所事事,没有烦恼。你愿意吗?
这是人类一直向往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类使用前行的方向,但是人类真得只需无所事事的快乐吗?赫胥黎在《美丽的新世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社会,利用一种类似毒品的化学试剂使人一直处在兴奋和快乐中,任何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嗑药来摆脱,但那是一个可怖的社会,扭曲了人性的社会。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分析了这种社会的现实可能性,如果人类真的走进这样的社会,那将会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而且通过现代哲学、心理学的分析,人并不单单只是需求快乐就可以了,更多的是需求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自身来说是心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社会来说,人需要在社会上显现,也就是有意义(获得认同,创造价值,产生影响)。
12、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你相信吗?社会最终是公平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好人。
我不相信恶人有恶报,反倒是相信恶人在获取社会资源和财富时会比好人更容易。但是我相信好人有好报,并不是说一定是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当然恶人也并非会受到精神上的惩罚,好人之所以为好人,是因为这是他内在的需求,是他对世界他人的态度,也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这些内在需求敦促着他做一个好人,否则会良心不安。而恶人呢,很多时候是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的,他不以他的恶为恶,反倒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弱肉强食的态度。而这个社会也正是这样的不公平,但我们依然想要做一个好人,因为这是一个人与人联结的社会,如果都是恶人,这将成为一个什么的社会?如果没有好人带来的温暖,没有一个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人还值得生存吗?
13、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不受父母、朋友、书籍、媒体的影响)?
我是一个相对较自由的人,父母是属于放养式的,从小到大,我几乎每个决定都是自己下的,考学、专业、就业等等都是我自己决定的,但是我不敢说有哪个决定是完全不受他人或书籍的影响,选专业是受课本的影响,就业是顺水推舟接受朋友的推荐。除了这些重大事件以外,小事情更多的是受社会潮流、媒体、广告的影响,购物就是最大的一项,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都是广告的潜意识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买了很多原本用不到的东西。最近两年我一直在分析自己,想要认清自己的真正需求,似乎是找到了方向,但是我却不敢独自下这个决定,有各种各样的框架限制着我,而且我也缺乏一种肯定的勇气,向社会大势说“不”的勇气,所以我至今还在徘徊。
14、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这个问题紧承接上一个问题,自由是需要勇气的,真正的自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在认为的给“自由”以一个美好的象征,然而却很少去探究自由是什么。当我开始逐渐认清自己,开始真正的不受他人影响,独自做一个完全只属于自己的决定(是由真正发自内心的决定)时,我开始退缩了,我害怕承担自由所需付出的代价,害怕异样的眼光,害怕未来的不确定,这是包含在自由之内的。自由即意味着要独自做决定,独自承担这个决定的一切后果,这需要一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并且有坚韧的品格,而这往往是我们多数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我们更多的是在随波逐流,社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既定的框架,我们只需按部就班,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绝大部分生活所需,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正视真实的自己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就像费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所描述的,我们以为我们是在追求自由,其实我们是在逃避自由。
15、你想要孩子吗?为什么?
我和爱人已经结婚四年了,在结婚前我和爱人商量着婚后两年再要孩子,先过两年自由生活,之后再要孩子,最好要两个孩子,这样他们不孤单。只是婚后我们就开始了求子之路,如果一切顺利,我也不会思考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来没想过不要孩子,在我看来结婚生子是理所当然的。可是这一切不像想象中的顺利,我们至今没有孩子,这到让我开始思考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了。
我们为什么想要孩子,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这是我们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生命意志,是种族的延续。在我们国家就赋予了生儿育女更多的社会学意义,我们崇拜祖先,尊崇的是孝道和家族延续,尽管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松动了,但是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社会的舆论,父母的期盼都是我们要孩子的理由。除此之外,也是最直接的,是我们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孩子来填补生命的空白,我们需要这种血缘的亲情的慰藉,想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以此来彰显我们存在过,这是生命的意义。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孩子的出生好像都是因为我们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要孩子,我宁愿不要。我想要一个孩子,不是因为我想填补生命的空白,想要从中寻求生命的意义,我需要自己有完善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确立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要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生命才是公平的。我想要一个孩子,只是出于想要给予和陪伴,而非索取,我想看着他快乐成长,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我亦拥有自己的人生,只是我们的人生通过情感而连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