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扣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
路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公共设施。一座城市的优劣、特色也往往能够从它的街道上体现出来。比如,北京的路很宽敞,上海的路相对较挤,西安的路上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而路上的人,往往为了自己的目的地,很少注意身边的风景。电影里面,东京街头眼神麻木的众人像也在今天的上海出现了。
还好,还有人有闲情逸致,走在路上,就是为了走在路上。没有目的地,没有时间节点,无忧无虑地像鱼一样,游荡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把他感受到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告诉读者,这就是《扣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
“农村的人可以有田野江河相拥,城市人只能与马路为伴,既然我们只有一个今生,注定只能与马路来一场有限的邂逅,为什么不对马路行一个美丽温柔的注视?”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心态。
我们天天走过的马路到底有什么好看的。难道是每天必须得跨过的污水塘?还是机动车乱窜的上街线?还是没完没了的汽笛喇叭?我承认,不是每一条马路都这么吸引人。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在其99篇文章中,出现的350余条马路中,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它们都是老马路,都是有历史的马路。
路不在长,有历史则灵。
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介绍到发生在这条路上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比如,同文路上的“绿房子”。建于1937年,位于哈同路(铜仁路)和爱文义路(北京西路)的转角,主人吴同文。聪明的你一定也猜到了,两条路名合与主人的名字不谋而合。原来,这是吴同文的岳父特地从给他的财产,我想这两个男人的关系一定很和睦。
还有,常德路上的“爱丁顿公寓”,张爱玲在这里写下成就其一生的文字。这栋楼我去看过,看了才体会到,张爱玲也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一样每天必须面对无奈的生活的人。不是作品里的才女和背负着传奇经历的女作家。
感谢上苍,在城市发展高歌猛进的今天,还能有这么多旧东西被刻意保存下来。虽然,它们多数因为是红色的。但,这把打破旧世界的铁锤,如今竟能够成为旧世界曾经存在过的铁证。万幸,万幸。
我们保留老房子,并不仅仅是为了民族文化,城市精神,这些太大太虚,与我们个人貌似无关。但,当我老了,躺在爷爷曾经躺过的摇椅上,凝望着窗外爷爷曾经凝望过的大榕树,看着和我小时候一样在榕树下嬉戏的孙儿,我的心该有多宁静。
上海需要老房子吗?说不需要的,请你写份遗嘱,在你死后,把与你有关的所有的东西,和你的皮囊一样,化为灰烬。因为,对于不珍惜回忆的人,我们没有必要记住他。
这本书在豆瓣上评价不高,我很理解。作者写文化太少,写建筑式样太多。古人说“借景抒情”,可想而知,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你可以想象一下,每篇文字都有大段建筑式样描写,道路位置长度描述,沿街店面招牌罗列,而没有感受体会、思想观点的文章,该是多么乏味。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致命弱点。
然而,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没事,没有任何目的,拿着相机,一条条扫描上海的大街小巷吗?如果说作者没写心情就没感情,那是错误的。我很欣赏作者这样与道路约会的闲情雅致,很想模仿。不过,如果我写,我会多写些什么呢?
此外,我不得不说一些配图和文字的关系。我认为这二者的关系十分诡异。首先,二者并不是一个人。我们知道文字是很个人的东西,别人如何知道你心中的图景是什么样子的?即使自己动手拍,也很难拍清楚。所以,书中很多配图其实并不是文字内所描述的现场。而表达的却是一个意思。因为,摄影者一毛也是这么一个人。两人臭味相投,文中所写,就是图中所摄,二者在精神层面是统一的。那么,是不是现场还有什么影响呢?
最后,在近300页的文字中,对上海的马路极尽赞扬之能事,没有一个贬义词,简直到了完美无暇的地步了。上海果真如此美丽吗?
其实,大家都知道,论城市规划,论自然风景,论洋房别墅,上海并不是最美的。就我所知,青岛的很多别墅区比上海西区可静谧,优美得多了。但是,世上有些东西是不能比较的,因为他独一无二,比如,我们的故乡。我只有一个故乡,那就是上海,她的美就是这么无与伦比。你可以说上海人太自大,但是,在故乡这个事情上,你不是和我们一样自大吗?否则,我们就是鄙视你。
所以,上海果真如此美丽吗?是的,非常美丽,让人魂牵梦绕。
还好,还有人有闲情逸致,走在路上,就是为了走在路上。没有目的地,没有时间节点,无忧无虑地像鱼一样,游荡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把他感受到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告诉读者,这就是《扣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
“农村的人可以有田野江河相拥,城市人只能与马路为伴,既然我们只有一个今生,注定只能与马路来一场有限的邂逅,为什么不对马路行一个美丽温柔的注视?”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心态。
我们天天走过的马路到底有什么好看的。难道是每天必须得跨过的污水塘?还是机动车乱窜的上街线?还是没完没了的汽笛喇叭?我承认,不是每一条马路都这么吸引人。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在其99篇文章中,出现的350余条马路中,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它们都是老马路,都是有历史的马路。
路不在长,有历史则灵。
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介绍到发生在这条路上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比如,同文路上的“绿房子”。建于1937年,位于哈同路(铜仁路)和爱文义路(北京西路)的转角,主人吴同文。聪明的你一定也猜到了,两条路名合与主人的名字不谋而合。原来,这是吴同文的岳父特地从给他的财产,我想这两个男人的关系一定很和睦。
还有,常德路上的“爱丁顿公寓”,张爱玲在这里写下成就其一生的文字。这栋楼我去看过,看了才体会到,张爱玲也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一样每天必须面对无奈的生活的人。不是作品里的才女和背负着传奇经历的女作家。
感谢上苍,在城市发展高歌猛进的今天,还能有这么多旧东西被刻意保存下来。虽然,它们多数因为是红色的。但,这把打破旧世界的铁锤,如今竟能够成为旧世界曾经存在过的铁证。万幸,万幸。
我们保留老房子,并不仅仅是为了民族文化,城市精神,这些太大太虚,与我们个人貌似无关。但,当我老了,躺在爷爷曾经躺过的摇椅上,凝望着窗外爷爷曾经凝望过的大榕树,看着和我小时候一样在榕树下嬉戏的孙儿,我的心该有多宁静。
上海需要老房子吗?说不需要的,请你写份遗嘱,在你死后,把与你有关的所有的东西,和你的皮囊一样,化为灰烬。因为,对于不珍惜回忆的人,我们没有必要记住他。
这本书在豆瓣上评价不高,我很理解。作者写文化太少,写建筑式样太多。古人说“借景抒情”,可想而知,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你可以想象一下,每篇文字都有大段建筑式样描写,道路位置长度描述,沿街店面招牌罗列,而没有感受体会、思想观点的文章,该是多么乏味。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致命弱点。
然而,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没事,没有任何目的,拿着相机,一条条扫描上海的大街小巷吗?如果说作者没写心情就没感情,那是错误的。我很欣赏作者这样与道路约会的闲情雅致,很想模仿。不过,如果我写,我会多写些什么呢?
此外,我不得不说一些配图和文字的关系。我认为这二者的关系十分诡异。首先,二者并不是一个人。我们知道文字是很个人的东西,别人如何知道你心中的图景是什么样子的?即使自己动手拍,也很难拍清楚。所以,书中很多配图其实并不是文字内所描述的现场。而表达的却是一个意思。因为,摄影者一毛也是这么一个人。两人臭味相投,文中所写,就是图中所摄,二者在精神层面是统一的。那么,是不是现场还有什么影响呢?
最后,在近300页的文字中,对上海的马路极尽赞扬之能事,没有一个贬义词,简直到了完美无暇的地步了。上海果真如此美丽吗?
其实,大家都知道,论城市规划,论自然风景,论洋房别墅,上海并不是最美的。就我所知,青岛的很多别墅区比上海西区可静谧,优美得多了。但是,世上有些东西是不能比较的,因为他独一无二,比如,我们的故乡。我只有一个故乡,那就是上海,她的美就是这么无与伦比。你可以说上海人太自大,但是,在故乡这个事情上,你不是和我们一样自大吗?否则,我们就是鄙视你。
所以,上海果真如此美丽吗?是的,非常美丽,让人魂牵梦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