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綱(一)》讀書筆記——五大夫(九)
先秦文学:
《诗经》
《尚书》
《周易》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楚辞》:
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远游》...
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注[103]关于宋玉作品著录的情况,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二篇,《昭明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九辩》《招魂》七篇,《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六篇。不算重复的篇目,共十三篇。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又据明人辑本补入《高唐对》一篇,故今所见署名宋玉作品计十四篇。)
秦文学:
李斯:《上书谏逐客》《上书对二世》《上书言赵高》《狱中上书》等四五篇,另有较完整的刻石碑文《绎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碣门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其他零散文字(见严可均辑《全秦文》)
《吕氏春秋》
汉代文学:
《淮南子》
赵晔:《吴越春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柳赋》《菟园赋》,后两篇被后人怀疑是伪作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郊祀歌》
赵壹:《刺世疾邪赋》《穷鸟赋》《疾邪诗》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蜀都赋》《赵充国颂》
班固:《两都赋》《汉书》《咏史》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定情赋》;四言体诗除三篇各余两句残句外,完整的今仅存《怨诗》;《同声歌》
蔡邕:《述行赋》《青衣赋》,编著《琴操》收曲如《思亲操》《雉朝飞操》
祢衡:《鹦鹉赋》
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秦末汉初隐士:《四皓歌》
韦孟:《讽谏诗》《在邹诗》
韦玄成:《自劾诗》《戒子孙诗》
傅毅:《迪志诗》《舞赋》《七激》
朱穆:《与刘伯宗绝交诗》
秦嘉:《赠妇诗》
刘安:《屏风赋》
孔臧:《杨柳赋》
繁钦:《暑赋》
张超:《诮青衣赋》
汉武帝太初年间民歌:《郑白渠歌》
《史记·曹参世家》中引载,惠帝时有《画一歌》:“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是歌咏曹参代萧何为相,仍能守法安民的。
《汉书·王吉传》载有歌咏王吉为人清正,不扰邻里:“如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吉,字子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后汉书·张堪传》引《渔阳民为张堪歌》:“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是歌咏渔阳太守张堪能勤政爱民,“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的事迹。
《后汉书·贾琮传》载《交址民为贾琮歌》:“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
汉武帝时《郊祀歌》中,《帝临》《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和歌颂祥瑞的《景星》(一名《宝鼎歌》)、《齐房》(一名《芝房歌》),都是用四言体写成。
刘彻:《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西极天马歌》《思奉车子侯歌》
息夫躬:《绝命辞》
梁鸿:《适吴诗》《五噫歌》
徐淑(秦嘉妻):《答秦嘉诗》
项羽:《垓下歌》
刘邦:《大风歌》《鸿鹄歌》
刘细君:《悲秋歌》(《乌孙公主歌》)
刘友:《幽歌》
刘旦:《归空城歌》《华容夫人歌》
刘胥:《瑟歌》
李陵:《别歌》
汉乐府:
《东门行》《妇病行》《艳歌行》《悲歌》《战城南》《小麦童谣》《十五从军征》《有所思》《上邪》《怨歌行》《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塘上行》《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或《日出东南隅行》)《雉子斑》《乌生》《枯鱼过河泣》《江南》(《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焦仲卿妻》)
顺帝时《京都歌谣》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桓灵时《童谣》云: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古诗十九首》
东方朔:《七谏》
庄忌:《哀时命》
王褒:《九怀》
《山海经》
刘向:《新序》
应劭:《风俗通义》
//////
参考文献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中华书局,2004年4月。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撰,齐鲁书社,1979年6月。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撰,中华书局,1984年3月。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撰,中华书局,1987年12月。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2月。
《三礼通论》,钱玄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山海经笺疏》,[清]郝懿行笺疏,巴蜀书社,1985年6月。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7年5月。
《淮南子集释》,何宁撰,《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神话与诗》,闻一多著,孙党伯、袁謇正编,《闻一多全集》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古神话选释》,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
《穆天子传西征讲疏》,顾实撰,中国书店,1990年8月。
《西周史》,杨宽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丰镐考信录》,[清]崔述撰,崔东壁遗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三代考信录》,[清]崔述撰,崔东壁遗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诗集传》,[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
《诗经通论》,[清]姚际恒著,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12月。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撰,李先耕注,中华书局,1986年2月。
《诗毛氏传疏》,[清]陈奂撰,中国书店,1984年6月。
《读风偶识》,[清]崔述撰,崔东壁遗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中华书局,1989年3月。
《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2月。
《古典新义》,闻一多编著,《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66年4月。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撰,陈抗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尚书核诂》,杨筠如撰,学海出版社,1978年2月。
《尚书通论》,陈梦家撰,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
《论语集释》,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中华书局,2006年1月。
《庄子集解》,[清]王先谦撰,三秦出版社,2005年3月。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中华书局,1987年10月。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8年9月。
《墨子间诂》,[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
《墨子校注》,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2月。
《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集解,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7月。
《管子校注》,黎翔凤撰,中华书局,2004年6月。
《列子集释》,杨伯峻撰,《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7年1月。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3月。
《国语集解》,徐元诰撰,中华书局,2002年6月。
《战国策集注汇考》,诸祖耿编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战国史》,杨宽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中华书局,1983年3月。
《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于省吾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重订屈原赋校注》,姜亮夫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编著,中华书局,1961年12月。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
《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楚辞章句疏证》,黄灵庚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9月。
《汉赋新选》,龚克昌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
《贾谊集校注》,王洲明、徐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新书校注》,[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说苑疏证》,[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
《新序疏证》,赵善治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
《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史记笺证》,[汉]司马迁撰,韩兆琦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春秋繁露义证》,[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2年12月。
《汉书补注》,[清]王先谦注,中华书局,1983年9月。
《汉书艺文志通释》,张舜徽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3月。
《后汉书集解》,[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4年2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撰,影傅增湘藏宋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
《古诗源》,[清]沈德潜编,中华书局,1977年7月。
《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6月。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释,陈伯君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