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间隙的思考
20210121
最近几天因为老总各种开会+我的工作效率各种提升,有了大把摸鱼的时间,不仅把积攒的电影/电视评论写完了,还顺带吐了N篇槽,身心愉悦。
摸鱼摸多了也有点无聊,偶尔还是要动动脑子。
“正念”的力量
正念,是一个比较虚幻的词。我很难表述它,不过它又时时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比如,同样是略过工作中的大部分,但我不会深陷于“哎我这样是不是对不起岗位啊”的困惑,而是觉得“这些被略过的都是无关紧要的,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休息调养生息、顺带思考重要的工作(并没有),真的是棒棒的呢”。
连带着看老总,都觉得亲切了许多。
周末和老爸吐槽的时候,他有点担心“你这么看待你的领导,你们还怎么配合工作啊”(我猜,他可能是和主任一样,觉得我“对立”的情绪过于重了),那时我告诉老爸,我的领导不是一个品性不好的人,我和她只是因为诉求不一致而存在客观的分歧,并不是彼此有什么过节。话虽然是那样说的,但其实那时我是能够感觉到关系中的“僵”的,延续到周三我写完工作关系的日记,还是感觉到对抗的存在。
直到今天。其实我不确定是不是因为该吐的槽都吐完了以至于身心畅快,今天工作间隙突然想到昨天写的东西时,觉得“害,也太较真了”,有种“那都不是事儿”的感觉。
但不过就短短一两天,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唯一的改变,可能是我的“想法”,“转念一世界”,大概就是如此吧。我想,自己很难体会到境界宽广如主任的那种豁达和明朗,但于我而言,能够将自己从阴霾中拉出来,能感受到阳光和微风,就已经是“正念”了吧。
外地青年过年
中午和主任坐一块儿吃饭,本来没想聊工作的。W主任过来,就开始聊。又是外地青年的事儿。这件事儿之前就扯过,先是Z主任说要我们提供可能回家过年的人的名单,“可能回家”?现场讨论后,ZH直接拍定,我们提供身份证号非本市的人员清单。这份清单被主任吐槽过,说这不是他想要的内容。当时的交流,大约是他想了解有多少外地青年留在本地过年,我们关爱一下。
这件事我和老总汇报过,老总认为,外地人留本地过年,不该只是“青年”这个群体,而是针对全辖,让我不要插手这件事,等办公室确定了人员,看看是不是需要把其中的青年单拎出来。所以我就放一边了。
放一边倒不完全是因为老总,而是我当时没法做那件事——要了解确定的,就要问一遍本人,毕竟员工的社会关系也错综复杂,单看系统数据会有很大的误差,而这个偏差过大的数据,对于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对我而言,缺的是“口径”,到底只是征询,还是软事硬做,如果员工询问行内政策,我该怎么回答。毕竟,“倡议”是一个面上的说法,实施工作,是需要明确口径的。比如,ZF就是“外地人可以回,本地人不让走”,这就很有实操性嘛。
最终主任说,让我筛选未婚外地青年,看看这个群体人数。清单拉了一下,26人,可问题是,这些人情况都不一样。有的虽然户口还在外地,但父母已经搬过来,有的是有固定男女朋友,还有的是有远房亲戚,剩下的是孤苦伶仃。我看了看那份清单,毫无把握,后来还是每家支行问了一遍(毕竟半年过去了啊,有男女朋友又不用上报系统对不对,原来有的可能也分了不是,我总要有个大概啊)。
但因为只是和支行了解情况,并没有征询本人,这个数据还是不准的,但总算有个了底。
在食堂的时候,主任一度和我聊不下去,我看有一瞬间他大概是很想站起来端盘子走人,克制了一下才没这么干(他自己有没有察觉到呢)。
这项工作,我始终觉得,首先是行里明确口径(针对全员),然后发出倡议,然后排摸意愿,统计好人数后决定关爱的方式。现在反过来,自然是怎么做怎么不顺。比如,单身外地青年凭啥要留下?结了婚的原本要回家过年,怎么的因为“已婚身份”就不让走吗?那年前领个离婚证过完年再领结婚证,单位是让走还是不让走?这不是杠,是为了说明现在口径的不合理。年纪大了离异的外地中年人让不让走?关不关爱?
不过话说回来,对我个人来说,总是好的(关爱青年)。只是这项工作,确实我怎么都没理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