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里的人生哲学
是枝裕和担任导演、2018年夏天上映的电影《小偷家族》,让广大观众记住了树木希林这个名字。影片中,她扮演了奶奶这一角色。同样是在2018年,树木希林病逝一个月后,她和黑木华主演的影片《日日是好日》在日本公映。这部以茶道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典子在坚持学习茶道的过程中,性格、气质乃至生活态度相应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如果我们对生活、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所适从,甚至感到焦虑,或者处于绝望之中,难以走出人生的低谷,不妨腾出两个小时,看看典子怎样找到精神寄托,从而让心情复归平静,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1993年,二十岁的大学生典子初次接触茶道。为什么是1993年?为什么是在二十岁这样的年龄?在日本,二十岁意味着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尽管如此,这时的年轻人,未必有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平成大萧条时期。对于典子那一代在校生而言,就职的压力和难度骤然增加,谋得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典子直到大学毕业仍然未能顺利找到工作,毕业后再次投考出版社也以落败告终,最终成为自由职业者,这些个人经历,无不影射了日本职场近年来的巨大变化:由于经济不景气,终身雇佣制逐渐被打破,打工者越来越多,被裁员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一旦失业,他们的生活很有可能朝不保夕。难以实现经济独立,成家立业也无从谈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婚,包括女性。由于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难以把握,人们难免彷徨、迷惘,不知何去何从。他们的心境,就像那些不慎落水者,为了避免沉入水底,势必要紧紧抓住远处伸过来的树枝。茶道,正是典子为了走出精神上的迷茫,摆脱焦灼情绪的困扰,而尝试握住的那根坚硬的树枝。
典子学习茶道之初,态度半推半就,犹豫不决,与目标明确、行动力强的表姐美智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武田老师家里,姊妹二人最初接触茶道,始于学会叠手绢、擦拭茶罐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并非易事,而一旦大胆迈出第一步,通往前方的路,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宽。时光流转,节气交替,茶道学习由浅入深,典子对茶道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哪怕美智子独自前往欧洲旅游,哪怕偶尔冒出“今天干脆偷一次懒”的念头,哪怕为参加第二天的入职考试而临时请假,最终,她还是赶到了武田老师家中,端端正正跪坐在榻榻米上,全身心沉浸在茶道的世界里。
有付出才有收获。那么,典子对茶道的投入,又换来了什么呢?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心境乃至精神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起初的浮躁不安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从容坦然。相由心生,她的着装,从故事开始时的亮黄色,慢慢变成了深蓝、墨绿、米白、暗红这些让人体会到静谧感的颜色。就连大学毕业时没有如愿找到理想的工作,投考梦寐以求的出版社以失败告终,典子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选择了以撰稿谋生,为出版社、杂志社供稿。婚期临近时,典子偶然发现结婚对象劈腿,受到巨大的精神打击,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里痛哭流涕,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最终,她还是走了出来,迎来了新的恋情。如此种种,不能不归功于茶道潜移默化的影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经历挫折,也能够迅速转移注意力,不至于沉溺于痛苦中难以自拔。而武田老师在典子对夏茶的制作技艺熟稔于心时要求她彻底忘记,改为学习制作冬茶,更是让她顿有所悟:茶道研习的漫漫长路,自己已经迈出的,不过是一小步。
愿意自我敞开,乐于接纳未知,感受到世界的广阔和自我的渺小,才能摆脱固有认知的局限,视野逐渐开阔,感受力越发敏锐、细腻,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变得从容不迫,性格也因此变得沉稳。每次茶道研习,之所以追求细节完美无缺,做到极致,缘于对“一生一会”理念的固守。唯有懂得人生短暂、无常,才可能把与他人的相会当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并对现有的一切倍加珍惜。于武田老师,结婚后退出茶道,她的茶道老师为此伤心并很快离世,让她体会到了这一人生真谛。于典子,在急于出门时接到父亲的电话,以有约在先为由,拒绝了父亲上门看望的请求,不料,当天夜里父亲突然发病住院,数日之后永远离开,再见变成了再也不见,成为她心中永久的悔恨。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尤其是与亲人永别。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人在悲痛之余大彻大悟:错过的,无法挽回。未来的,难以预料。唯有当下,可以掌控。如此而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过好每一分每一秒,重复的事用心做,即便通往未来的路上仍然遍布崎岖坎坷、险滩暗礁,也不会气馁甚至望而退步。性格平和了,心境豁达了,将坎坷看淡了,遇事自然不会钻牛角尖。与自己和解,也与生活和解,放下执念,坦然接受现状,以平常心看待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心境豁然开朗了,才能于人生百态中体会到各自蕴含的美,雨天听雨,雪天赏雪。这些,正是对“日日是好日”这一电影标题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