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不做,你有苛求完美主义倾向吗?

你是有完美主义倾向吗?
完美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苛求完美主义,另一种是力求完美主义。
苛求完美主义者,总是看重目标和结果,想要事事做的完美,要么拼尽全力、充分准备直接做成功,要么就不做,不成功便成仁。正如,很多人在减肥或者吃零食的时候,会要么一点都不吃,要是吃的话,就会放纵自己,一次吃到很撑。
力求完美主义者,注重过程,认为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学习的契机,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有所收获。
苛求完美主义者,内心害怕失败,害怕自己是个失败者,也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失败。所以很少冒险尝试,自尊心比较弱。总会做一些自己熟悉的,很少冒险尝试。
武术操力求完美主义者,虽然也害怕失败,但是对失败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失败是有意义的,接受实现目标的中是有很多挫折的,允许自己犯错和并且不断尝试。
苛求完美主义者,会关注自己没有做到的,只能有短暂的休息和成功,是天生的劳碌命。会以结果为导向,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来做很多事情。
力求完美主义者,注重已经拥有的,会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步,也注重自身的感受,很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并很有热情。
苛求完美主义者,会有很强的防御心理,也总在寻找完美的伴侣。如果发现伴侣有某些缺点,会降低对伴侣的认可度。
力求完美主义者,接纳自己并且接纳他人,会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意识到没有完美的婚姻关系,每对伴侣都会有争吵和失望,只是良好的婚姻关系好的时间段占比比较高。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苛求完美主义呢?
首先是因为教育的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或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在灌输一种思想,结果是最重要的。拿了高分、达成某个目标,才会得到夸奖和鼓励。
慢慢我们会认为努力的过程不值得被赞许,我们不会了解其中的意义,只是视其为达到结果的一个过程,而逐渐形成了,苛求完美主义心态。
斯坦福教授卡罗·德威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和她的团队去了纽约的公立学校,将一群五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给两组学生布置了一些简单的题目,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
当第一组完成这些题目之后,夸奖这些学生聪明伶俐。第二组完成这些题目之后,夸奖这些学生,在很认真、很努力的完成了这些题目。
第二阶段,有两套试题,一套很简单的题目,还有一套很困难的题目,但是困难的题目会收获很多。那些被夸奖聪明伶俐的学生,50%的选择了困难的题目,而被夸奖很努力、很认真的那一组,90%的选择了困难的题目。
第三阶段,要求两组学生都做一道特别困难的题目。然后观察两组的反应,被告知聪明伶俐的那一组,很快就放弃了,并且感到沮丧。被告知很认真很努力的那一组,坚持了更长的时间,并且享受解题的过程,投入了更多的努力。
所以对待孩子的教育,让其意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努力是一个可控的变量,他们会认为成功是可控的。面对挫折和困难不会受挫,并且会更加热情高涨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证明自己努力和认真的契机。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天生的聪明伶俐,会剥夺孩子对成功的控制,没有提供给他们面对失败的策略,在遭受挫折之后,会认为自己不再聪明,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因为社会上充斥着苛求完美的思维,我们经常看到这种不切实际的范例。
在媒体、工作场所、教育机构,这种苛求完美的直线思维无处不在。
如何快速成功、完美的爱情故事、快速练成八块腹肌。
那如何改变我们苛求完美主义倾向,渐渐形成力求完美的倾向呢?
第一步是自我意识。接受人性,允许自己尝试,允许自己犯错。意识到现实的世界中,没有可以不经历失败就径直达到终点的路。
第二步是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让每个人知道成功是可控的,我们需要面对和挫折,并且付出努力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是采取行动。让自身的做法来,走出舒适区,通过具体行动来改变自身。真正的去做某件事情,去冒险尝试。
帮助完美主义者改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往往是需要其自身内心的改变。但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树立榜样。庆祝失败和挫折,让其改变对失败和挫折的认知。
分享故事。与他分享自身的故事,和对挫折和害怕的感受和认知,如何接受现实并接受自身的情绪。
肯定付出和过程。让其意识到付出总会有收获,即使失败了,也能获益良多。
谢谢你对文章的喜爱,关注笔者,一起改变,使自己变得更好。
喜欢自我成长的小伙伴,私聊笔者,送你个人成长大礼包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