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行读社,研学云南历史
序
去年12月,很久没联系的董老师突然给我发了一个word文档“21年1月云南研学日程”,是行读社今年寒假的云南之行旅行计划。
我在清华最喜欢的社团就是行读社(➡️可以参见我的关于清华的日志),社团平日会组织北京市内的短线研学,每年寒暑假的时候董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去一个长线研学,至今已去过南疆、黔东南、山西等地。19年寒假组织去了福建,我偏偏于那个元旦先去了福建,而寒假时已经动身前往英国了。之后我多次和家人朋友提起行读社,提起董老师,而没能参加过行读社的长线研学,成为了我的遗憾之一。
行读社的云南之旅是走昆明-建水一线。恰巧我原本计划圣诞前往昆明和建水,机票和酒店也都定了(我的旅行计划怎么总是和行读社不谋而合呢😂),当机立断,参加行读社的活动,我自己圣诞改去西双版纳。(版纳之行的游记在此)
在版纳的时候,北京突发疫情,领队(即现任社长)在群里发了一个意向投票,我当时正在南糯山徒步,看到时心一凉,担心无法成行,还好最后虽然四名同学退出,剩下八人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出行了。
昆明
行读社每次旅行的第一个晚上,董老师都会做一个关于这个省市的讲座。
董老师在昆明的学生很多,我们首日晚上就被请客,酒足饭饱回到酒店,已经10点了,此时酒店还停水停电。即使这样,讲座还是照常进行......

云南的两个重点:地理地势极其丰富,民族文化极其丰富。

布置得还挺温馨......但两分钟后由于担心蜡烛烧到头发我们就把蜡烛吹灭了。
因为没有空调,我们几个人一起裹着大被子,董老师穿着他的冲锋衣一边讲还一边哆嗦。之后参观西南联大的时候,我想起今晚,觉得我们也颇有联大遗风。
讲武堂与卢汉公馆
翌日上午首先游览了翠湖以及周边景点,复习了一下民国时期云南的历史。这天上午我没怎么拍照——昆明当日温度0度,我穿着小棉袄还是冻得够呛。
金殿
古代金其实指的是铜,因大殿用黄铜铸成,故得名金殿。
吴三桂在昆明留下了许多痕迹。金殿传说是吴三桂的避暑之地。之后的圆通寺也与他相关。


西南联大旧址
疫情期间联大旧址本不开放,董老师的几位学生同事替我们提前联系,几经周折,我们才被放行。

讲解员小姐姐十分专业。

在这个教室旧址,她提到了因电影《无问西东》而著名的“静坐听雨”的故事。
今天昆明依旧是冷冷的,没有其他游客,我们独自看着碑,气氛略微肃穆。

滇池与西山
下午前往滇池,天气放晴,阳光微暖,西山龙门上眺望滇池,湖水颜色竟然不一样!


圆通寺
之后前往圆通寺,也有幸请到位女师父带我们游览。
圆通寺入口处的砖是定制的,要几百元一块(忘了拍照......)
师父说圆通寺曾经一度免票,附近的居民却经常大清早来寺院里打水;斋饭也一度免费,但是时常有人拿着锅、盆来盛......为什么一个佛像盖上了玻璃罩?因为之前佛像快被人给摸光溜了.......

屋顶漏雨,但是修缮的申请层层审批,很多年了都没有通过,因为现在的圆通寺是文物古建,谁也不敢签这个字担这个责,于是僧人们无奈用了蓝色铁皮暂时覆盖屋顶,虽然很煞风景......

吴三桂曾修缮圆通寺,圆通宝殿内当时塑有原来有吴三桂与下属的雕像。吴三桂下台后,他的雕像被推翻重塑,下属的却留存了下来,因为那位下属在修缮完圆通寺后就在此出家了。
师父说每年吴三桂的后人都回来圆通寺祭拜先祖,很奇怪的是每年他们祭拜的时候,都会狂风暴雨,无论是何时节,而祭拜完半小时后就会雨过天晴。
圆通宝殿后一栋佛寺是南传佛教式建筑,因为当年泰国(抑或缅甸)赠送了一尊佛像,圆通寺于是特地建了一座南传佛教的殿来供奉佛像。

再往里走就是昆明动物园的地界,但动物园内的一座佛寺是隶属于圆通寺的,现在被生生分开,师父非常无奈,说一直在于动物园协商。
游览将近结束,师父指着佛像前的供品问我们吃不吃水果,我们都很惊讶,供品还能吃?师父说当然了,这些供品就是用来广结善缘的。
我一眼看中了佛手柑,师父说“这个不能吃,只能泡水喝。”于是我选了一个苹果。

师父自己也拿了个小橘子说,“今日你们来,我也很开心,所以随喜吃一个橘子。”
云南省博物馆
前往建水之前,我们参观了云南省博,因为选址偏远,游客十分稀少。
我拍了这张照片发给爸妈,妈妈说“一个人都没有,你们又是走后门进去的?”
......

建水
董老师一再强调,尽管地处边陲,云南却依旧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建水小城就有非常浓重的儒教印迹。此次我们参观的重点朱家花园和建水文庙就是佐证。
另外,在建水陈丹姐加入了我们。陈丹姐也特别喜欢建水,至少来了三四次了。
陈丹曾是董老师的学生,最早在新闻行业工作,之后加入了《国家地理》,辞职后现在担任敦煌艺术基金会会长。她痴迷于手工艺艺术,最喜欢西藏,进藏三十余次,出版了十二本书,大多和西藏艺术相关,比如:
在建水的第一天晚上,她为我们做了一个讲座“对座,聊艺术家之美,读传统手艺之美”,前半部分讲她接触的外国艺术家的逸闻趣事,还比较轻松有趣,后半部分讲西藏手艺人的坚守,在艰苦的环境下数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在我们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却因信仰甘之若饴,并认为是极端的荣耀,听得我真是感动与震撼。
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对联上雕刻的大多是儒家的劝学有关的内容。



去朱家花园的路上,看到了这样的指示牌,颇有雅趣。

文庙
文庙是祭祀孔子与儒学的庙宇。建水文庙因为有最大的泮池,自称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的文庙。

老师兴起讲座,讲到孟子地位被拔高成为亚圣,主要是是宋朝理学兴起之后。

董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个碑,并问我们文庙中为何要放这个平定叛乱的碑,新疆千里之外呢。

他解释中国古代帝制讲究文武并行,先用“王道”,即儒学孔学教育服人,但如果王道无效,那就只能用“霸道”,即战争征服。文庙宣传儒学,乃王道;但也要提醒,若不服王道,则有霸道。


这也是西南边陲之地要修建如此大的文庙的原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边疆之地,也不是王道与霸道的法外之地。

火车站
这次没来得及去“芳华“取景的碧色车站,但是先去了建水的火车站看看。

小孩儿像流了鼻涕一样真好玩。

第二天来了乡会桥车站,太出片了!

十七孔桥
离开建水后的第一站,是十七孔桥。



团山民居
团山民居虽然游客很多,但依然有生活气息。在某家的桌子上看到了毛主席语录,董老师立即背了开头前三句,一字不差。





包车去梯田的路上,董老师为我们讲了从明清妓女和妓院的不同之处,以及背后的历史政治原因;又讲到了宋朝为何流行裹小脚,程朱理学盛行导致男女大防只是原因之一,他认为根本在于生产效率提高,但没有新的生产方式,只能将妇女挤出生产力之外。一旦停止对经济做贡献,随之而来必然是社会地位的下降——女性在宋代起逐渐沦为审美的客体、男性的玩物。他总结:任何新的社会思潮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然而之后董老师兴致颇好,话题也逐渐跑偏,讲到隔壁大学某著名教授有恋足癖,并曾总结美足的七大标准;又讲到“纨”乃裹脚布,所以李纨的名字就是李裹脚布的意思;最后还提到曾经某富商喜欢让姬妾脱去裹脚布,欣赏他们颤颤巍巍走不稳的样子......
吃饭的时候,司机师傅说“听你们谈话是清华的师生吧,老师您讲课很有意思,以前从没听过这种理论。”
啊,从此师傅心中的清华师生的形象大概有所变化吧......
纳楼司署
董老师特意选了这个景点,为了让我们了解“改土归流”。建筑非常难找,包车司机说以前从来没带游客看过。

景点游人稀少,十分破败。

元阳梯田
到元阳的时候梯田尚能显露,但没有五彩斑斓的颜色。之后不久云雾就完全挡住了梯田。日落无法看了。

我们住的酒店。

第二天更倒霉,一片云雾什么都看不见,没有日出更没有梯田景象。失望离去之际,路上看到了红色的血水,原来是村里宰牛为两位过世的老人祭祀。血水混着雨水,就这么绵延了数百米。
第一头牛已被剥光皮,而另一头小牛刚刚被宰杀。牛的眼神很温和,看着有些让人心疼。我举起手机问能否拍照,第一位村民说可以,后来却被其他几个村民制止,说不吉利,会有血光之灾。

《百年孤独》里何塞阿尔卡蒂奥身亡后血一直流回乌尔苏拉家里,是不是会是类似这般的景象。

终
回到昆明,最后一天的上午,去了斗南鲜花市场,买了好多花邮寄回上海。又有老师的学生要做庄请客,但我因为中午的飞机赶不上了,就此与老师同学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