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里的那些文化人儿
正午阳光的扶贫大剧《山海情》,真·值得流下时代的泪水。
这部剧里,你能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个贫困山区的进化史。
那儿的山区,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听过没见过的山区,山区的地貌环境,贫穷家庭,三兄弟共穿一条裤子的窘境,和图片上一样的山区孩子,全都熟悉而陌生,现在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他们穿着尽量时髦的衣服,顶着被黄沙浸过的脸庞。
他们的理想是最简单的,希望过过顺心的好日子,希望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故事讲扶贫,宁夏南部一个叫西海固的地方,祖祖辈辈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着,向往着富裕顺心的好生活,这里的人民跟干部在政策,在友邻的帮助,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点摆脱贫困的事情。
这里的人不怕吃苦,不缺耐心,缺的是方法和机遇。这机遇是怎么来的呢,大的方面当然政策支持上面引导,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缺不了文化人儿的组织动员和带头。
所谓文化人,既是知识改变命运,更是通情达理真诚善良这些闪光的人格品质。
《山海情》里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化人,他们命运不同事业有差梦想有别,或可亲或可交,都有金子般的一颗心。
从教授凌一农说起。
要改变贫困的现状,就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凌一农就是这个“师”,他带着先进的技术,满腔的赤诚来到贫困的闵宁。
这是一个不太像教授的教授,有一场戏是在首次种植双孢菇成功后,新到的县长带着人来学习先进经验,凌一农被叫到办公室县长根本没有认出来,这个只重政绩并无真心的县长,满心以为教授就应该是穿西装打领带,用嘴皮子指点江山的人。
但凌一农不是,他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规范的操作,更有跟农民一样弯腰死干的精神。
教授有很多徒弟,比如跟凌教授一起到闵宁技术扶贫陈金山干部,虽然说着一口奇怪的方言,但在政策落实工作执行上,也是一点都不打折扣。
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是第一个跟着凌教授培育双孢菇的人,他在日常的每次学习中产生了对凌教授的敬意,所以发自内心称呼凌教授师父,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教,一个教得透彻一个学得精到,理想的师徒关系不过如此。
这部剧里面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师生关系,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好老师,白崇礼白老师。
他陪伴着一茬一茬的孩子长大, 有些学生成才,比如当了村干部带领大家致富的马得福。
有些被迫辍学,结束自己美好的学生时代,走进自己的被限定的宿命里头,比如水花,但也因为质朴真情而逐渐改变命运。
还比如,爸爸去世妈妈外出爷爷也不能干重活的小川,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白崇礼又去扛他。
他爱音乐爱知识,最爱的还是他的学生,又是一位我们自古以来最需要最崇敬的老师。
杨县长,吴月娟,潘书记,这些干部们也是文化人,他们填补了马德福马得宝凌教授水花们稀缺的技术和思路,也为他们解决奋斗路上的问题,也有不好的干部,但说到底文化人还是要有一颗为真诚质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