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水远从千涧落,一湾河塘惹人怜 | 新西兰Blue Pool
新西兰,新西蓝。
这里的蓝,斑驳陆离,光彩奇异。朴实的新西兰,也喜欢把 “蓝色(Blue)” 放在特别的景致中,作为它们的名字,既形象,又直观。
其中有好几处都备受赞誉,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心怀向往。
1-蓝泉 (Blue Spring)
—位于北岛中部,蒂怀霍步道(Te Waihou Walkway)途中
2-蓝湖(Blue Lake)
—位于南岛中部,尼尔森湖国家公园保护区(Nelson Lakes National Park)内
3-蓝池(Blue Pool)
— 位于南岛西海岸(West Coast),由蓝河(Blue River) 汇聚而成。

其中我走访过的,目前只有3.蓝色池塘Blue Pool 这一处。
它位于新西兰南岛从瓦纳卡小镇 (Wanaka) 驶向西海岸(West Coast) 的途中,在到达西海岸的入口哈斯特小镇 (Hasst) 之前。
作为全球十大海岸自驾公路之一,新西兰南岛全长600多公里的西海岸公路,沿途景色壮阔巍峨。这里的河流、雨林、冰川等独质景观,几乎未受人类活动影响,它们与世隔绝,绝世独立,却也便捷休闲,易行易观。
游览于此,是让人可以铭记一生的体验。

小巧的蓝色池塘(Blue Pool) 距离瓦纳卡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虽然不是启程西海岸的起点,却一直是这段旅途的前奏,让我们在行程开始之前,可以先对阿尔卑斯国家森林公园窥斑见羽,卸下凡尘,轻盈灵动的投入旅途。
形成蓝池的蓝河 (Blue River),发源于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冰川,缓缓汇入原始的玛卡罗拉河流 (Makarora Rriver)。玛卡罗拉河在国家森林公园中蜿蜒环绕,汇合了众多的冰川支流,从瓦纳卡湖泊一直延伸到哈斯特,直到注入南太平洋。它全长35公里,著名的新西兰南岛6号高速公路就沿河而建,带领我们探索南岛的优美壮丽。
在分支的蓝河汇入玛卡罗拉河之前,有一段冰碛山谷,突然狭长收窄,河水注入后,就地形成了一湾小巧池塘,碧绿可爱,就是蓝池。


在公路边的停车处停靠后,人们需要徒步进入雨林,大约半小时左右后,才能到达河谷。
这短暂的路途,全程被青葱欲滴的树木蕨草包围,修缮有佳的步道曲曲折折,优雅蜿蜒;高饱和的负氧离子让空气沁人心脾,深呼吸给肺部带来充分的舒展和洗涤。


走出雨林后,就见第一座结实的吊桥,山峡中的玛卡罗拉河水正流淌在眼前。
第一次来访的我当时见到的是灰色浑浊的水流,那日天空中正是滂沱大雨,银河倒泄,河床的沙砾被卷起,水流混沌黯淡。
河中水面虽涨,却涌动的不急不缓,仿佛大自然幻化成巨人,笃笃迈步,缓缓往前走动,让站在吊桥上的我们觉得渺小不已;雨丝如帘,不断敲打着山毛榉和罗汉松的枝叶,带着他们的芬芳毫不犹疑的砸到地上润泽松软的泥土中,完成一次生命中的亲吻。

走过这条桥到河对岸,沿着步道继续前行没多久,就到达蓝池正上方的第二座吊桥,这里一边面向玛卡罗拉河流域,一边则为蓝河汇入主流的河谷。
阴雨中的山谷深邃幽深,水雾升蒸;没有主河的大气稳重,蓝河奔腾的卒卒鲜暇,似年轻活力的生命,桀骜不驯,意气风发,肆意展示着自己的力量和生机。

而一到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就卸去了那日的严肃和好胜心;火山岩粉招摇又得意的反射出翠绿色的莹光,盈满整个湖面。好像一块巨大的玻璃,被山神打碎在山谷,它的碎片四溅,铺满山坳,也沾遍了冰碛石壁,粼粼波动,捉弄着阳光。

在另一侧,水势渐渐平缓停驻,蓝河溢出山峡后,逐渐汇入主流,这里地势稍高,水位渐浅,碧绿明亮的池水更像山坳中,掉落在白色碎石沙滩上的一方温润翡翠。

虽然明媚日光下,湖水温润可爱,即使是清秋,依旧有很多人畅游淋漓,更有不少人从吊桥一跃而下,击碎蓝色池水,打翻出一簇细碎洁白的珍珠趵突。
但常年保持在6-9度的冰川水温,让我着实佩服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各位,更佩服我身旁义无反顾,纵身一跃的朋友。


水面明亮如琉璃,幽兰纯净;在这里,你还能看到肥硕的鳟鱼在水中畅游觅食,身手矫健;耳边是悦耳清脆的金丝雀啼鸣于林间。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不由思绪远去,若在国内,这可爱景致,于历史长河中,或许不乏文人骚客给她也起一个如漱玉,中泠这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字吧...
祝大家周末愉快。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