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Bitte schön!
TOD+滨水区: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
“中山翠亨科学城”的城市设计实践提出建构以水营城的TOD开发模式,通过构筑距离适宜的轨道交通和水体双核心开发结构,实现TOD圈层式开发和滨水带状功能的综合协调布局,并通过立体复合慢行体系统衔接站厅和亲水基面,来推动现代科学城的建设。
基地两大特点:
1、公共交通:内部含有多种交通线路。通过翠亨快线、中开高速、轨道交通2号线和4号线连接主城区;通过中运量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PRT线串联整个新区;通过东外环高速连接其他城市;东侧客运港是是海上门户。
2、滨水:基地三面临水,内有通航河道横门西水道、茅龙水道、横八涌和非通航河道横九涌。
关于TOD的问题
公共交通枢纽成为城市特定地区发展的催化剂与源头,城市形态、功能分布、市民活动都围绕着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展开,但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交通层级不明确。轻轨、地铁、公交等快速交通,与步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在道路网络分配上未能得到有效梳理。
2)公共空间缺乏系统化。当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衔接不好,则导致慢行活动方向不明和流线不畅。
3)未能兼顾快慢生活。TOD开发模式主要服务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但也应满足“慢生活”的需求。
关于滨水区的问题
城市滨水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初始区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1)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得到急速发展和扩张。滨水地带因其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工厂、仓库位置的首选。城市居民由亲水转为惧水,由相存相依变为相斥相离。滨水区从城市的核心地带变为边缘地带。
2)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生态、多元、高效的理念,从传统社会的近水,到工业社会的惧水,又重新回到亲水的关系。
3)进入21世纪后城市的高密度开发逐渐成为常态,滨水区作为城市为数不多的生态开敞休闲之地,是人们逃离拥挤城市空间的场所,也是城市慢生活的最佳承载地。让城市在快、慢两种节奏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应有之义。
01 交通枢纽、滨水区与慢行活动的空间结构关系
在交通枢纽、滨水区、慢行活动三者的关系中,慢行活动是纽带,交通枢纽是慢行人流的起点,而滨水区则是慢行人流的终点。
1、科学分析交通枢纽与滨水区的适宜距离
据扬•盖儿的研究,步行400~500m的距离,为自发性活动可接受范围,所以将交通枢纽与滨水区之间的规划距离控制在1000m以内。考虑到许多滨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非目的性的,而500m以内的步行距离相比于1000m比较容易激发自发性活动。因此,500m和1000m是建立交通枢纽与滨水区适宜距离的参考数值。
2、合理组织多标高基面有机连接的慢行系统
不同模式的公共交通枢纽有不同的慢行活动出发层基面,公交为街道层基面,地铁为地下站厅层基面,轻轨为抬升的站厅层基面。
滨水区的主要慢行活动基面依据水位高(最高、最低和常水位)和防汛标高而定,一般来说,当防汛基面高于街道层时,主要慢行活动基面在抬升的防汛基面;当防汛基面平行于街道时,主要活动基面的街道层;当防汛基面低于街道层时,主要活动基面可能同时位于街道层与防汛面。
3、精准建构交通枢纽和滨水区功能协同的空间格局
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城区以枢纽为核心,集散大量人流。以常规TOD模式为例,各类功能以枢纽为核心,呈环状布局,具有明显的距离效应。距离枢纽越近,公共性功能比重越大;距离枢纽越远,私密性功能比重也随之增加。
滨水区功能布局具有明显的观水与亲水效应,以水线为基础,呈带状布局。一般来说,离水越近,越应放置观水需求大的功能;离水越远,则应安排观水需求小的功能。为了争取最大的观水效益,可能采用多种功能向岸线聚集,建筑高度沿岸低而后侧高,争取竖向空间拓展等方法。
02 基地概况
地理区位
中山翠亨科学城位于珠江口岸、中山市东部滨海、翠亨新区起步区(马鞍岛)的南部,基地北至翠亨快线,东至珠江口,南至翠亨新区起步区南边界,西至大茅水道。
优势与挑战
1)滨水资源优越,生态安全保障面临挑战
基地三面临水,且水质较好。横门西水道两侧形成逸仙湾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资源丰富,是鸟类迁徙的栖息地。基地时有台风、暴雨、巨浪,水位涨跌幅度大。
2)对外联系便捷,多种交通线路需要整合
基地内部含有多种交通线路,但轨道交通分布偏于场地北侧,难以实现服务半径全覆盖;东外环高速割裂了东西场地,不利于基地整体协同发展;多种交通汇聚于基地,缺乏线路梳理。
3)基础环境较好,知识产业竞争态势严峻
基地面临与其他产业园的竞合关系,既要错位发展,也要优势互补;同时为了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来此,需要在整体结构上梳理机动交通、轨道交通、慢行系统之间的关系,营造快慢有致的宜居生活。
4)人文底蕴深厚,新区现有基础相对薄弱
基地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历史文化根基,但基地与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仅一河之隔,具有较大的人文底蕴潜力。
03 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结构
构建“两轴、四带、一心、五区”的多元复合结构框架。
十字轴:东西向以客运港为节点构建一条创智服务轴;南北向以基地中部的主干道为依托创建南北拓展轴。
井字带:依托水系形成四条滨水休闲景观带。
一心:城市创享中心。
五区:门户综合服务特区、生态湿地休闲区、创智综合服务区、科创启动区、品质生活区。
三大设计构思:
1)水绿活化:构筑蓝绿基底,提升生态韧性
2)T轴引领:智慧创新引领,营造复合活力
3)九芯集成:产城一体单元,交通导向滨水
2、规划策略
规划基于生态、交通、产业、人文方面的基地分析,将城市设计目标确立为“建设交通引领、智慧先行、人文彰显、产城一体化的水脉芯城”。具体策略如下:
1)轨道交通线路调整——调整线路、与芯结合、均质慢行
规划轨道线路东密西疏,换乘站少。方案调整了轻轨和PRT线路,使其在基地内部形成较为均布的站点,包括5个换乘站点,且在“T”轴核心区水域附近也有5个站点。同时,以交通枢纽为核,在基地内均布9个“芯”,保证每一个交通枢纽和“芯”对服务区域的覆盖,通过慢行连廊促进“芯”对周边的辐射。
2)核心区选址——滨水可达、步行优先、优质环境
核心区应当是充满活力的中央活动区,是具备滨水可达性、步行优先、优质环境的公共空间。据此有4个预案,最终选择了以非通航河道横九涌为中心,向南延伸至二茅山,形成西达国家湿地公园,南至海岸生态岛的跨河“T”轴核心区。
3)创新人才吸引——智者乐水、服务配套、慢行交往
首先,依据“智者乐水”的原则,核心区应择水布局,向地块纵深引入生态湿地与自然水系,营造尺度宜人、网格化覆盖的滨水慢行休闲空间。其次,将科技孵化空间、复合休闲功能、生活服务设施等配置于滨水休闲空间中,提供好的配套服务。最后,营造滨水慢行交往空间,提供连接的慢行系统,让智者相遇,公共空间可以吸引智者驻留交往,立体的步行网络则提高了智者们的交往频率,使得更多活跃思想相互碰撞、孵化。
04 重点开发区段——创智水街
创智水街通过水岸延展与西侧湿地的引入,架构生态滨水基底。滨水两岸有4个轻轨枢纽,与水体的距离都在自发性活动步行范围内。
现代创智办公建筑跨域横九涌设置,形成底层、二层、三层、四层的立体院落,容纳多个交流休闲空间。人流从各个轻轨站点出发,依托与站点齐高的上层连续慢行网络和底层的滨水慢行网络,实现达水、跨水,沿线的公共空间激活人们的步行交往和交流。同时以本地传统建筑为原型,设置小型文化、商业、休闲等设施,并将其散布在水滨,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新旧共生,形成宜交往、宜创新、宜休闲的创智水街。
结语
本设计方案抓住基地的两大特征:轨道交通和水体资源,探索以水营城的TOD开发模式。构筑交通枢纽和水体共同组成的双核心开发结构,强调TOD圈层式开发和滨水带状功能的综合协调布局,形成始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连接双核心的立体复合慢行体系。
慢行活动空间呈现多选择性、随机性和高度自由性,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交往和交流,并由此激发出创新活力,达成现代科学城的理想目标。
22 Jan.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