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离宫笔记┃日本池泉庭园极则的感性与自制

桂离宫,这座建于17世纪的皇亲别业,在上世纪初让众多西方现代建筑师为之倾倒,足见其穿越时空的魅力。然而,想要到访却不方便,它属于日本皇室资产,并不接受世界遗产的认定,每日只放出少量的参观名额,两个月前,我在宫内所网站预约几次均遭失败后,拜托日本友人用日语预约,终于中签计划日期的最后一场(下午4点20分),这在樱花季尤其难得。
从四条河原町搭乘阪急京都线,十分钟就到了地铁站“桂”,走出车站,眼前是一片古旧宁静的居住区,桂离宫——这座日本第一名园,就藏在这寻常百姓家之间,若非沿途低调的指示牌,很容易就迷失在阡陌小路。
大约走了十来分钟,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宽阔的桂川,沿着桂川前行,左手是一排竹篱,所谓“竹篱”,与我们所见的竹竿编制成墙不同,而是生长着的竹子向墙内弯曲,垂下竹叶——其正确称法是“桂垣”,循桂垣走到尽头,就是接待处,出示预约函和护照验证通过,交付1000日元参观费,领到一本介绍桂离宫的中文小册子,我被引导进一支队伍,队友约十来人,多是白发苍苍的欧洲老人,参观随即开始,一名年轻女士在最前面用英语为我们讲解,并提醒我们注意不要踩到脚下的苔藓,皇家工作人员一直在队伍后面远远看着我们,防止有人脱队。

来自宫内厅网站
进入的路线并非当初设计的游园路线,设计线路应该是从表门进入御幸门,经由御幸道前往书院建筑群;而我们则是从古书院后方的接待处入口(中门)沿着御幸道前往御幸门,随后折回外腰掛。



御幸道两边为枫叶所遮掩,是一条铺满黑色小石子的笔直道路,石子和石子之间是错落布局的,非常细致,缝隙也非常均匀,这种铺路手法被称作“霰零”,日本造园名家重森三玲的孙子、同为造园师的重森千青将御幸道纳入桂离宫“私选七景”中,认为“光从石子的铺设细致程度,就能感受到来自庭园的深情”,然而,对于仅有一个小时Tour的我们而言,去细细体味其中饱含的深情无疑太过奢侈。我们依次小心翼翼地走过同样石子铺设的土桥,来到御幸门与表门之间。

御幸门采用茅草覆顶,竹竿为脊,门柱采用的是保留树皮的榉木,与周围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这种拙朴天然的建造手法,在随后的游园中处处看到了呼应。
在御幸门前,讲解员为我们大致介绍了桂离宫的缘起,桂在历史上就是王公贵族的赏月圣地,《源氏物语》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桂离宫,最初为八条宫家的智仁亲王所建,号为桂别业,经历数代修缮,直到明治时期,八条宫家后继无人,桂别业交付宫内厅,才有了“桂离宫”的命名。

重新折回御幸道,我们并不沿着与之垂直的主路走,而是由苏铁山和御腰掛(外腰掛)之间的小径开始回游,小径路口有一组小巧可爱的手钵和石灯笼,仿佛从泥地中生长出来一样。御腰掛是客人去茶室喝茶前小坐等候之处,我们也被允许小坐了会,所谓的苏铁山,其实是一小片土坡,上面几株歪扭得夸张的苏铁树看根茎已颇有年岁,不禁奇怪,为何将这不协调的植物栽种在此,让一个纯粹的日本庭园增添了几分异域情调。

整个桂离宫的池泉中布局了大小五个岛,岛之间有小桥相连,最大的两个岛上布置有建筑,其余的建筑都在岸上。桂离宫内几处建筑的命名都有中国古诗文可循,我们要拜访的第一处主要建筑是松琴亭,松琴二字取自王维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从御腰掛沿池泉前往松琴亭,水面视野变得开阔,一片美丽的洲滨徐徐伸入池塘,洲滨尽头,是又一处石灯笼,与驳岸上的石灯笼造型略有差异而相呼应,造型各异的石灯笼在桂离宫内随处可见,总是不经意间出现在路边,可惜时间有限且不能自由停留。



洲滨正对着一座略微拱起的切石桥,桥很薄,弧度却恰到好处,可想而知,找到这样一块石材多不容易。切石桥连起了池塘中由大石块堆起的两个小岛,桥、岛与岛上的松树一起被称作“天桥立”,无论是枯山水庭园还是池泉庭园,日本人都希望在有限空间之间模拟出山川海洋的壮观,这一处景致亦如是,因循了在其它日本庭园所见的龟鹤蓬莱样式,洲滨尽头的石灯笼寓意灯塔,小岛寓意大海中的岛屿,设计者希望游人经过此处,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通感。
两个岛上本来都栽有松树,可惜如今只有靠近松琴亭的矮松依然婆娑,另一株高大的松树只剩下及地的树干截面和裸露的匍匐树根,松树虽然是植物中的寿星,但终究是有限的生命体,不似石材般不朽,因此那张经典的老松倒映在池塘中的摄影,是不能复刻了。
桂离宫的建设,主要经历了智仁亲王和其子智忠亲王两代,其孙辈也在游憩中观察各个角度,发现不理想的景观乃至细节就加以完善以日臻完美,这三代亲王,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素养,如此苛求下的桂离宫,几乎没有一处不值得驻留,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选择一些凝聚桂离宫庭园精髓的经典视点观望,譬如,站在不到沙洲的驳岸,将沙洲、天桥立、松琴亭由近到远一一收入视线。


松琴亭的东面另有一座笔直的石桥,通过它登临松琴亭,松琴亭是茶屋建筑(Tea House)风格的典范,东西各有一大一小两之间,东墙上有后阳成天皇所提“松琴”二字,亭建造手法类似御幸门——茅草覆顶、树皮柱子,站在屋檐下,发现梁柱也是保留树皮的圆木。北面的屋檐突出墙面的距离很深,使得在水面的倒影非常通透。亭门低矮,多数人们要屈身进入,体现了茶道中的平等与谦卑。室内蓝白方格相间的移门风格非常直截了当,据说这蒙德里安式构图的移门也是吸引西方一众现代主义建筑师的重要元素。








绕过松琴亭,小心翼翼踏过一座弯弯的土桥,就到了另一处池岛,从土桥回望松琴亭,亦是一处宁静景致。循大石块铺就的山路陡然上坡后就到了整个庭园的制高点——赏花亭,赏花亭两面通透,亦有烹茶之处。此处有两条下坡路线,一条经拱桥通往书院建筑群,我们选择另一条前往同在一岛的园林堂,园林堂是桂离宫唯一以瓦片覆顶的建筑,规整稳重,毕竟是作为佛堂和供奉祖先之用。
越过园林堂正面的拱桥,就到了对岸的笑意轩,得名于李白“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轩在筑起的土堤上通过两条笔直台阶连接水面,此处岸线呈直线,为昔日贵族上船之处。船行穿梭与州岛之间看到的景致,一定与步行不同,可惜只有庭园的所有者能领略了。

回到桂离宫建筑的主角与发端——书院建筑群,昔日智仁亲王在获得封地后,首先清理荒芜的场地,发掘出从前的旧式庭园遗址,并引桂川水入园,形成了池塘的基本格局,并在最佳的赏月位置建造起古书院,其子智忠亲王在古书院基础上,后退建造了中书院、新御殿,又建了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笑意轩等。日本多地震,智仁亲王时代的匠人就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书院没有做成高大厚重的样式,一方面是亲王的审美意趣,一方面也为减少地震损害,不仅如此,在选址柱础的圆石时,中国古建筑多选取光滑规整,这里却选择表面坑洼凹凸的,并将木头柱子截面凿成与之匹配的廓形,以防止在地震时发生柱与柱础之间的移位。


古书院南面是一处面向水面的月见台,和室内的木地板不同,月见台用竹片搭建,上方无屋顶,三面亦无围栏。如此建造,是因为竹面光洁,待到明月夜,月华从上方流照月见台,即使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月亮的存在。联想时逢中秋,夜凉如水,端坐见月台上,冰凉的地气自竹片下方袭来,四面山林幽黑,唯波心一点,怎不让人幽玄出世,与天地宇宙为一体。李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遥想当年智仁亲王在桂离宫落成之后,常在月明之夜,或独坐月见台吟咏心爱的和歌,或与宾客煮茶尽欢,该是何等光景。

来自马可孛罗出版社《桂离宫:日本建筑美学的秘密》
除却月见台,古书院的东南面,还修建了月波楼用以赏月,取名自白居易“月点波心一颗珠”,从月波楼相望松琴亭,颇有相看两不厌的境界。行至月波楼,拜访就结束了,深感桂离宫的朴素却不可亲。即使身为别业的主人,两代亲王也深知日月星辰、山河草木是属于自然的,并不能据为己有,所以将谦卑与内敛融入庭园的精神,从建筑到庭园,每一处视点都是在从他者的视角观望,犹在镜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桂离宫也不过是人生的逆旅,谁能凭爱意占有富士山,谁又能永远拥有桂离宫。
此时约莫傍晚五点半,夕阳下的建筑被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金色,在清澈的池泉对面熠熠发光,恍若彼岸净土。不禁感叹,虽然当初预约时别无可选,但确实是最好的一场,桂离宫已是诗情画意,而夕阳下的桂离宫更是美而忘忧。无需怀疑,桂离宫无论四季流转,阴晴雨雪,都各美其美,虽说中秋之时的桂离宫赏月才是极致,可游人并不能有这样的荣幸。在限定人数场次的拜访规则下,能看到夕阳之美也是稀缺的荣幸了吧。
拜访途中,想到了有着“小园极则”美誉的苏州网师园,从崇尚自然、追求诗意且内敛克制的审美来看,两者不相上下,不仅规模体量相当,都是回游式庭园,且都为政治上失意并无意再入纷争的人所建,虽拙朴而自成高格。然而,桂离宫因为为皇室所持有,限制颇多,所以桂离宫一直被精心保养而呈现了最好的状态。这一点为网师园惋惜,因为长期拥挤且游客鱼龙混杂,一方面拜访者要透过喧嚣领悟网师园的气质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对于园林景观和建筑的维护也多有不利。
从桂离宫出来,心满意足地坐巴士回京都站,车在桂川大桥上飞驰而过,夕阳下,笔直宽阔的桂川波光粼粼,看不见的尽头笼罩在薄薄的金色烟纱里,遥想当初智仁亲王修建书院时,就是将丹波山地的木材捆绑成筏,经由桂川运送到桂地上岸,而桂离宫的池泉,设计之初也是与桂川相通而保持了清澈的活水(只是随着桂川水位下降,桂离宫的池塘只能靠树叶化成的淤泥堵住池底保持水位,不复当初的清澈),可以说,是桂川孕育了桂离宫,而一流的设计建造者让桂川因桂离宫而传奇。
桂离宫最初由何人设计,众说纷纭,有说是小堀远州,也有说是其弟小堀正春。然而无论如何,是茶道师最初规划设计了这处庭园,才使得这处庭园处处呈现出朴素谦逊的美感,并随着四季循环、岁月流逝而愈加意味深长。桂离宫的建筑、庭园、青苔……以至于天桥立那棵老松树那被伐去后,留下树干上风化的肌理,都在喁喁似诉,也只有亲自到达,才能倾听日本美学中隐秘而难以诉说的幽玄与侘寂。
微信公众号:nostalghia

© 本文版权归 nostalgh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