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湖州地区汉学士人关系钩稽
归安、乌程这片地方比较奇怪。当地最大的名人是丁(杰)小疋。严铁桥与姚秋农与丁氏当然有瓜葛。严曾直接向丁授经、传经二人问学。二人也在诂经精舍呆过。严铁桥又曾入孙渊如的幕府,参与过金石考订。归安陆心源曾讽刺过严的学问,但这无法抹杀严的小学。姚秋农是翁方纲的门生,尝从翁氏借徐锴《说文韵谱》(见《说文声系自序》)。严可均《杨秋室诗录序》曰:“同时朴学之士识面多矣!同乡同志者,丁小雅为大戴礼之学,姚秋农为说文之学,施非熊为金史之学,杨传九为明史之学。四子者于学无所不窥而各有专业,用力久且勤,而小雅、传九书未成先死,为可惜也。” 杨传九即杨凤苞,还未到道光朝,就已先逝去,稿被人窃,只剩下诗词传世。
归安丁氏与姚氏两脉均比较发达。1804年,丁姚二人合著《说文声系》付梓。后扬州学人陈立在《说文谐声孳生述略例》中说姚文田《说文声系》“部次不分,无所取择,且于会意、谐声不无歧误。”。姚文田之学何来?亦与丁氏有关。丁杰有族弟丁溶,与姚文田为文字交,见同治十三年《湖州府志》。
庞大堃为姚氏弟子,又汪士铎、朱绪曾皆为姚文田所提拔,见《开有益斋读书志》序言。凌扬藻、吴懋清皆姚氏任广东学政时所提拔。柳荣宗为姚氏在嘉庆24年任江苏学政时所提拔。
朱珔典试山左时,与姚文田同行,也为姚氏所推服。可见冯桂芬《朱兰坡宫赞师七十寿序》。
乌程的张鉴,作为阮元的门生,基本和阮元一样,都活到了道光朝的接近结束。道光时期的乌程,有这样一拨年轻学人,张鉴作为他们的前辈,常参与他们的活动。他们是沈垚、孙燮、董蠡舟、汪曰桢、纪磊、温曰鉴(孙燮的外甥)、沈登瀛、丁桂(字子香,虽然他是瑞安人,但却在乌程,具体待考,他的《欧余山房文集》二卷有存世,仍可见。)、纪庆曾等人。孙燮与董蠡舟二人为好友,均好诗歌,但孙燮只重诗文,不研朴学。
在道光朝,乌程学人的生计普遍比较困难,这给朴学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因为许多人无暇攻学,或者短命而死。周中孚是当年诂经精舍的乌程学生,他长年在外,一直到1831年的去世。咸丰时期,他的外孙戴望开始活跃。
归安学人也一样,多是下层读书人。严铁桥的女婿臧寿恭、族弟严章福均是后继人物。臧寿恭在长兴,也属湖州,是归安杨岘的老师,也是归安卞斌的好友(见《春秋左氏古义序》)。长兴李枝青,曾任浙江省乡试同考官,乌程汪曰桢、归安杨岘、仁和谭献、嘉兴张鸣珂皆出其门。其治学根柢经史,复究心金石文字,与瞿中溶为学问交。
归安姚谌,与皖派颇有瓜葛。他的文集《景詹闇遗文》中有一封《与陈硕父先生书》,即表达了想拜陈奂为师的意愿,并提到陈的三个门人都是自己的朋友(原文曰:“先生门人杨季仇、祖骈吉、费禹三,皆谌友也。”)。其治学生涯,亦与汉学息息相关。戴望在《清故举人姚君行状》中说:“君尝谓:‘文章原出于经。治经之本,在明六书、小学’。于是致力《说文》,辨析段、严诸家得失。曾请益于同郡周孝廉学汝、程处士可大,又从长洲陈徵君、宋大令问汉师家法,故君于经能远知端绪。”陈徵君、宋大令即陈奂〃宋翔凤。可惜太平天国之乱后,姚谌郁郁而亡,其稿多失。
在这篇传状里,提到了周学汝、程可大。周学汝的确是当地比较显眼的人物。周学汝,乌程人。字礼传。初名学濂,字莲伯。道光二十六年举于乡,试礼部不遇,遂潜心著述。曾据严可均所校影宋本《说文》,征引古籍,博稽群言,钩心考核,凡二十余年,成《说文经字考》。(事迹见《续碑传集》卷七十九。) 。周学濂与沈丙莹交密。沈丙莹即沈家本的父亲。周学濂少受业于同里杨知新,研求训诂(见潘衍桐 《兩浙輶軒續録》卷四十云)。杨知新为诂经精舍弟子。周学濂又与严章福为文字交(见《〈说文校议〉议》后叙)。
程可大为戴望师。
高学治(1818—1898),字叔荃、荃甫,号宰平,仁和人。为学不分汉宋。曾任乌程训导、石门教谕。与劳氏兄弟、周学汝、许正绶、戴望多有往来。晚年主东城讲舍院长。见谭献《清故台州府学教授高先生墓志铭》、章太炎《高先生传》。
许正绶(1795-1861)字齏生,上虞人。道光九年进士,十一年选任浙江湖州府教授。到任后,以复兴学校为己任,在湖州原安定书院祠中,创建爱山书院。爱山书院模仿杭州诂经精舍,以经解古学课士。著有《重桂堂集》,高学治序。见谭献《许教授家传》。
戴望为凌堃的女婿。阮元序凌堃《周易翼》曰“归安凌氏,以传经世其家。”凌堃父凌鸣喈,嘉庆四年进士,阮元为其座主,故凌堃后来向阮元请业,见戴望《凌教谕墓志铭》,载《谪麟堂遗集》。凌鸣喈后以越言去官,主讲东林讲舍。凌鸣喈著有《尚书考疑》,订误明代陈第《读诗拙言》,撰《论语解义》,辑录《东林粹语》、《疏河心镜》等。凌堃自道曰“晨夕过庭,与闻斯道,庸得会通”,见《周易翼序》。凌堃著《周易翼》十卷,最后成书为嘉庆二十一年。
202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