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维希法国
二战期间,法国的第三共和国政府投降后,陆军元帅菲利普·贝当组建了“法兰西国”(法语:État français),由于1942年末之后,其实际首都设在维希,因此也在历史上被通称为“维希法国”。在从成立到1942年末的这段时间里,维希法国是纳粹德国的独立盟友,之后,柏林方面决定全面接管该政府。法兰西国的整个政府从巴黎搬到法国本土南部的“自由区”(zone libre)之后,法国的民事政府部门和所有海外殖民地依然归该政府负责。
简要信息
国名:法兰西国
格言:劳动、家庭、祖国
国歌:《马赛曲》(官方国歌)、《元帅,我们来了!》(非正式国歌)
政府状态:德国的从属国(1940-1942年)、流亡政府(1944-1945年)
首都:维希(实际)、巴黎(法定)
流亡政府首都: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锡格马林根
语言:法语
政治制度:单一制威权主义独裁
国家元首:菲利普·贝当(1940-1944年)
国家总理
· 1940-1942年——菲利普·贝当
· 1940年(代理)——皮埃尔·赖伐尔
· 1940-1941年(代理)——皮埃尔-埃蒂安·弗朗丹
· 1941-1942年(代理)——弗朗索瓦·达尔朗
· 1942-1944年——皮埃尔·赖伐尔
立法机构:国民议会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重要时间点
· 1940年6月22日——《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
· 1940年7月10日——贝当获得全部政府权力
· 1942年11月8日——盟军发动“火炬行动”,在法属北非登陆
· 1942年11月11日——德国发动“安东行动”,占领维希法国
· 1944年夏——德军撤出法国
· 1944年8月9日——维希政权倒台
· 1945年4月22日——维希政权在锡格马林根的流亡政府投降
货币:法国法郎
历史沿革:前身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后继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4-1946)
备注
· 法兰西国的法定首都为巴黎,但政府从未真正在巴黎执政
· 维希政权维持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各个官方机构,但其正式文件中从未出现过“共和国”一词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德军绕过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取道比利时,攻入法国。到了六月中旬,法军已陷入绝境,法国败局已定。第三共和国政府开始考虑休战问题。总理保罗·雷诺不愿签署停战协定,选择辞职。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军英雄菲利普·贝当元帅成为新一届总理,不久后,他就代表政府在《1940年6月22日停战协定》上签了字。7月10日,国民议会赋予贝当独裁权力,第三共和国时期结束。
在维希,贝当的政府转向威权统治,共和国的多项自由主义政策都遭到篡改,国家经济受到严密监督。天主教保守势力成为社会主流,巴黎也不再是欧洲的首要前卫艺术与文化之都。媒体被施以严格控制,开始散播反犹主义思想,在1941年6月之后,反布尔什维主义也被纳入宣传计划。另外,向德国投降对法国来说也不是完全的灾难,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海军和殖民帝国,维希政府的存在也避免了国家全境遭到德国占领,法国保持住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与中立。虽然承受着来自德国的巨大压力,维希政权一直坚持不加入轴心国阵营,甚至还维持着与德国的正式交战状态。但在本质上,维希法国已经变成了德国人的傀儡。战后,法国政府的态度再清楚不过,维希政府就是纳粹德国的附庸。自1970年代起,部分历史学家开始提出相反论调,主张“维希政府有其独有的政治议程,他们的运转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德国的压力”。另一个事实是,战争期间共有约200万法国战俘在德国控制下参与强制劳动,他们被德国人当成了要挟维希政府裁军、上贡(黄金、食品、补给品)的人质。法国警察也必须帮助纳粹抓捕犹太人,共产党人、政治难民等其他“不法分子”也成了执法对象。至少有72500人死于法国警察之手。
法国民众起初还比较支持维希政府,但随着德军的接连失利以及国内生活水平的下滑,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嘴脸只会令法国人民越来越厌恶。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密切合作的抵抗运动在地下活动期间实力变得愈发强劲。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两个月后,法国解放,自由法国组建了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戴高乐任最高领袖,维希法国的统治结束了。
1945年4月,维希法国在德国境内的最后据点随着锡格马林根的投降而覆灭。临时政府以叛国罪为名起诉贝当,判处其死刑。之后,戴高乐亲自将刑罚减轻为终生监禁,只有四名维希法国高官被控犯有反人类罪,但不争的事实是,帮助纳粹往集中营输送犹太人的法国官员远不止四个,抵抗运动成员也经常在被维希政权抓获后遭到非人待遇。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