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花朵》读后杂感
前言往往是对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的视角,对于一本陌生领域的书籍这样的前言是值得致敬的,但任何硬币都是两面的,不利之处自然是读者在阅读时一般会局限于前言介绍的范围内。跳出前言,我关注到“旅行”一词,书中认为这是欧姬芙一生行事的最大特色,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种践行,有点类似司马迁、李杜的壮游;犹记《上海一家人》的歌词“要生存,先把泪擦干,从来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在这片前言里我也体会到欧姬芙的艰难;“我出生于何处以及我的生活方式均无足轻重,我在所停留的地方做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相信不羁的欧姬芙会带给我另类的阅读体会。
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往往在一瞬间改变,蜕变的欧姬芙那一瞬则定格在其画作《夜间沙漠里的火车》中,她后来在给丈夫的信中写道:“很高兴看到那个活生生的黑色物体在宁静中向我驶来,它喷出的蒸汽多么美妙。当我转过身时,太阳就在天边,一道细细的亮光瞬间光芒四射,万物皆变得耀眼夺目。”灵感瞬间袭来,此前欧姬芙仅仅是一名游历艺术家、学生和教师,此后就成了一名声名显赫的油画家,而火车也成为她一生中居无定所流浪生活的标志,这一切均是定数。为了艺术,一生颠沛流离在所不惜,何其壮哉!
任何一位伟大的画家都拥有自己宏大的理想,欧姬芙曾经直言:“我对国家一腔热血,但当时,几乎所有名人贤士都会选择在欧洲生活,他们甚至不愿意住在纽约,哪又如何诞生伟大的美国绘画呢?”她希望绘制一幅伟大的美国绘画,因此在一系列的画作里展现了这一梦想:《牛头骨:红、白、蓝》是对新并入美国领土的新墨西哥州的暗示,是一种对西南部的独特观察视角;《来自远方、近在咫尺》中的“远方”一方面描述了她面对广阔原野时产生的特别的孤独情绪,另一方面表达了欧姬芙对多个如家一般的地方的真实情感。
作者如此评价:“欧姬芙成为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因其对周围直接环境的描写和对所处之地的思考而闻名。”“每一幅作品都是欧姬芙人生新阶段的象征,比如《夜间沙漠里的火车》,这些画作为我们了解欧姬芙的一生提供了有利的视角。”欧姬芙这一时期举办了第一场个人画展,她的画作主题宽泛但趋势明朗:挑战观众的思维定势。可以说,欧姬芙人生这一篇章见证了她如何成长为完全成熟的艺术家——从她与斯蒂格利茨的合作到逐渐分离,再到她对完全自主的渴望。
今日内容延续了昨日阅读篇章,只不过摄影成为重头戏,“在这些肖像作品中,欧姬芙接受了严肃艺术家的人设,并就此开始塑造自己的形象,一种带有沉思气息的简朴形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欧姬芙成了那个时代被拍照最多的艺术家。”一位艺术家如此受摄影师待见,一方面是他们突出了欧姬芙的与众不同,“在照片中欧姬芙看起来从容、清醒,这在那个时代却是古怪反常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欧姬芙对自己个性特立塑造的满意与欣赏。在与斯蒂格利茨的亲密合作期间,两位艺术家相互影响,激发了彼此的创新和创作,这是艺术史重彩浓墨的一笔。
欧姬芙的生活和艺术是合二为一的。”这是对欧姬芙精辟而又别致的评价,在这一章节又再次得到了印证。欧姬芙对待生活和艺术一样充满热情,前一章节主要表现在居所优雅舒适大方实用的以及好客之道上,而在这一章节则表现于是一位颇有讲究的食客,致力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使是花园也能极致地利用上,即为她提供健康的饮食,又是养心之所,连花卉果蔬都成了画中的道具,茶花玉米或作为主题入画,或成为摄影背景。服装就更不必说了,欧姬芙独特审美品位,“她穿着自己最喜欢的一件黑色裹身裙,搭配一条赫克托尔·阿吉拉设计的腰带,让黑裙时尚了起来”,不光是黑裙,她使用过的别针、穿的连衣裙都让她显得格外风韵优雅,“无论是绘画还是家装设计,她的个人审美都与她的整体审美契合”。上帝对欧姬芙可谓是眷恋有加,让她集众美于一身,魅力独具!
墨西哥、布列塔尼、巴黎、马德里、秘鲁、日本、中国香港、印度、新加坡、埃及、伊朗、叙利亚、以色列、意大利罗马、柬埔寨、中国、越南胡志明市、泰国曼谷、斐济、塔西提岛、韩国、菲律宾、希腊、远东、美国夏威夷、奥地利维也纳,等等,欧姬芙步履所至差不多大半个世界,有些地方足迹不止一次出现,例如日本与埃及,尤其是日本,亚洲之行后,欧姬芙就创作了一幅富士山风景画,她通过绘画记录下了这次旅行。“她延续了以往的作画风格,从风景中提取出富士山这个元素,以不同寻常的角度进行创作,打破了观众的刻板印象。”
晚年的欧姬芙可谓名利双收,这与弗里达刚好形成鲜明对比,1963年被提名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布兰迪斯大学办法给她创造性艺术奖,多个美国知名大学授予她荣誉学位,而多个画展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不禁要感慨,同样是艺术家,每个人的际遇与才情是如此不同,这个世界也因此呈现出五彩缤纷,多彩多姿。欧姬芙以她特有的优雅、不同寻常的旅行征服了观众,这朵流浪花儿绽开的是如此绮美与艳丽!
“相对于其他我知道的地方,我更愿意到这里来。生活在如此遥远的地球尽头,无人打扰,非常惬意,我喜欢。”今日的阅读过程中,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是荒原成就了欧姬芙,还是欧姬芙成就了荒原,抑或是庄周梦蝶般的本身就是欧姬芙和荒原合二为一呢?荒原之于欧姬芙,就如海南岛之于苏轼,若合一契。
“其中一张照片采用了扁平的视角,偶然地使整条道路看起来仿佛在空中一般,很有趣,于是我便将这种新视角运用到画中。”偶然的一次摄影视角变换酝酿了欧姬芙的抽象画风,艺术史改写在细微之处,值得后来者深思玩味。
欧姬芙在日常生活里也表现出特有的细腻、 天才设想的艺术家意味,阿比丘的家设置得如此优雅舒适大方实用,以致仅围绕萨利塔的一扇门就创作了24幅不同版本的作品。欧姬芙慢慢将家中融入了丹麦、美国、日本和墨西哥中世纪的设计,家居的品位相当前卫,既带有地方特色又不失个人风格。在欧姬芙的两处居所,高朋满座,嘉宾盈室,谈笑有鸿儒,往来皆名流,晚宴常客摄影师们着迷于她的绘画,她则通过纷至沓来的制作人、经销商等与广阔的外部世界关连。 “欧姬芙的生活和艺术是合二为一的。”这是对欧姬芙精辟而又别致的评价,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