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与物品告别的
查看话题 >总是冲动消费?先转变一下自己的金钱观念吧!
与物品告别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难的是降低无止境的消费欲望。受当代消费观念与铺天盖地广告的影响,我们囤积的物品大多来自冲动消费,如何减少浪费且不环保的消费冲动,主要还是在于我们固有的消费与理财观念。
花钱买东西已经成为当代最普遍的消遣方式之一。不同于父母那一辈对物品的神圣化珍惜态度,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我们的购买与消费更多是为了: 减压、辛苦工作的回报、提升自尊心、社交等。要改变这种态度,个人实践下来最有效的做法是改变对金钱与理财的观念与态度,不要觉得挣得多就花得多是应该的,或者挣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花钱吗?还真不是。
最赞同的关于金钱的观念是在一本理财书上看到的:
一个人拥有的财富的数量就是这个人对社会的净贡献。一个人消费的过程就是向社会索取的过程。通过向社会做贡献获取财富,然后用这个财富来消费,就是向社会索取。
举例来说就是,当你今天挣了3000元,说明你对这个社会做出了3000元的价值贡献;但如果你转头花3000元购物,则说明你又向社会索取了3000元的劳动成果,因为那件衣物是由别人的劳动贡献的。贡献和索取一抵消为0,代表着自私自利的你,实际上没有向社会做出任何贡献。为什么社会往往会更加尊重财富自由的人,是因为一个人的财富总量,基本等同于他为社会做出的净贡献量。
关于如何克制消费?
- 永远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消费。毕竟大多数人的关注重点都在忙着炫耀自己,所以你买了什么,别人其实鲜少在意。炫耀得不好,反而容易拉仇恨值,费力不讨好。
- 不要盲目购物,去商场或逛购物网站前,先列好 lists。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要相信无数广告与市场人的全天候的努力与工作多少是有效的。与其把自己稀缺的意志力花在购物这件事上,不如将它用来提升自我价值。
- 将消费水准控制在自己现有收入水平之下。不要打着 “投资自己” 的口号去信贷消费,如果一个物品超出了你目前的理财计划,就等到挣到拿笔钱再购买。这样不仅能是你避免付出额外的借款利息,还能给你自己一段冷却期去评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件物品。
- 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物品。将一件物品发挥其最高价值,比如穿烂一件衣服。物尽其用是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美德,但近些年在「惜物」这件事上,我们还真的学学日本人的态度。当然,国人近些年在这一点上也越来越好了。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一个学油画的天仙闺蜜,黑长直女神,撸起袖子就能自己刷墙装修房子、修桌角和做饭.... 只要一个人有丰富的灵魂,烟火气也可以变得很美。李子柒这种现象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网红,排掉营销与装饰的成分,映射的其实是人们对「禅意」的向往与喜爱,任何人静下心来都可以做到。
- 预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是今天刚刚学到的 tips,简单举例来说就是,预估你在某段时间后需要购买一个电子产品,提前将这件产品加入至购物车,设置提醒及时收到它的降价与打折提醒。我以前很怕麻烦,总觉得有省这小钱的功夫,早就把能省下的钱给挣回来了,但今天仔细想想:或许能准确预估自己半年后需要什么物品,也是一种对生活精准把控的能力吧。会试着实践一下这一点。
近两年看了无数本理财类的书籍,推荐3本我觉得收益最多的,评论附赠电子版下载链接:
这绝对是一本被书名坑了的书,跟肤浅的标题比起来,作者其实非常有逻辑和深度。详细的内容可参考我的另一篇读书笔记。
和第一本类似,肤浅的标题下是有逻辑和层次的内容。这本书更加侧重在有了一定存款后的理财与投资指导。很佩服作者大学期间就对自己的优势把握得那么通透,从赶上时机炒房挣下第一桶金,到基金、股票、黄金、海外投资等,每一步走得理性且踏实。
美国畅销书的有点在于文字通俗易懂、讲道理娓娓道来,缺点在于有点点啰嗦。和前两本不同,这本侧重在对我们通俗所理解的金钱、工作与生活观念的颠覆。
从内容划分的角度,以上3本的阅读顺序建议是:Your Money or Your Life ➡️ 选择做富人 ➡️ 躺着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