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密关系的阶段性随想:隐喻即异化
对于爱情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从前,人类的爱情被距离、父母或伦理教条阻隔,如今破除一切现实的阻碍后,爱情和其他所有人的属性一起被现代性异化。有人说爱情是这个,有人说爱一定不是那个,每一句斩钉截铁的论断背后,都有无数人摇旗呐喊,与其他的爱情势不两立。
很多时候我觉得,爱情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市面上所有争执都能投射到爱情这个议题下:政治、经济、亲子关系、现代社交。进步派不能接受和保守派相爱,985不能和双非毕业生在一起,还有情感博主告诉你说“千万别嫁xx男”。越来越多所谓通向美好爱情的方法论,越来越少的爱情。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破除各种社会性话语对爱情的垄断解释:
- 爱情不是商业,追求的不是纯粹的利润增加,“经营爱情”的话术无疑是一种异化;
- 以持续时长为度量是一种潜在规训,长久的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任何美好,除了社会稳定的需要;
- 爱情也不是占有,不是对他者控制程度的炫耀,情绪或许因对方而起伏,但发自我心的爱不因他者的自由意志而转移;
- 专一不是爱,一掷千金不是爱,任何表象的讨好都不是,同样地,任何表象的失望也绝非必然的不爱,探究“对方到底爱不爱我”永远没有结果。
- 由上条推出:爱情是一种个人化体验。我们借由他者的存在,在自我的领域内感受一种强烈。
如果爱情是一种个人化体验,那么,亲密关系显然是个更深邃、更困难的话题。它涉及两个(或更多)人的体验,他们彼此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将个人化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外化,通过彼此外化形态的互动、个人外化形态与内在体验的互动,从而建立一种关系。
在世俗的一切不断走向程序化和规范化的时候,建立一份亲密关系几乎是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事情,人的本性在这个领域内得以最大限度地留存,从而抵制商品社会、政治社会、符号社会对我们的异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努力撇干净一切“话术”对我的入侵。我痛恨那些把亲密关系当作商品、当作比赛、当作一切不是亲密关系本身的教条,它们正在摧毁我们最后的可以真正为人的净土。
个人主义带来自由和繁荣,同时也带来孤独和闭塞,利他和利己同样作为本性,在此刻却完全被压制,或者让我们以为利他只是通往利己的一种途径。而为了评估是否利己,我们又将一整套商品价值评估体系引入人的领域,物化自己也物化关系,最后得出——增长即成长,利己即真爱。
意识到这些的那段日子里,我总时不时想起萧沆的一句话:“从前我有个‘我’,现在我只是一件东西……我给自己填饱了孤独送的各种毒”。
而在一次次“排毒”之后,我也很快面临一种虚无的困境——亲密关系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它是什么呢?我要在亲密关系中寻求何种解放?
后来我又思考了一阵子,目前我给自己的回答是:亲密关系本来就什么也不是。我会觉得虚无,是因为我还刻板地觉得它应该被某些确定性意义充满。任何一种语言上的类比或隐喻,都是对亲密关系本身的异化。理性不是至上的神,逻辑不该统领一切。
亲密关系不能被形塑为一种生活的具体目标,不能被明确定义,只能被感受、被描述。人的本质里都有跃入他者存在的冲动和需求,每一场跃入都是完全的未知。那不是一趟可以提前准备的旅途,要确保带上的不是“鉴🍵大法”“抓出轨18计”“如何偷偷看对象手机不被发现”,而是本能的爱情、性冲动、死亡冲动和一点勇气。
想到这里,再回过头去看之前似懂非懂的《爱的多重奏》,越发觉得罗兰·巴特的描述深得我心:
爱并不把我们引向高处,也并不把我们带向低处。它是一个生存命题,以一种非中心化的观点来建构一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利益。
-
mindlikewat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01 12:20:21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28 16:36:41
-
栋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12 03:12:40
-
徐徐徐海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16 02:53:42
-
EndlessRiv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13 21:16:05
-
太阳鹿和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12 23:55:30
-
ncsy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11 00:53:22
-
云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15 08:32:32
-
刘映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15 03: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