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 2021.01.24
陆陆续续,看了三个月的哲学书,等看到自己受不了了,就跑去借了文学书来看。小说总是简单的,只是看了这个,看那个,不免比较和嫌弃。之前说看电影,评论电影,要等到年纪大一些,感悟也不同。毕竟导演也好,编剧也好,总是30+以上的年纪,弄的这些东西,低于这个岁数,没有那些经历,肯定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和领悟,而且容易歪了题或者过度理解。我向来都是讨厌这样的过度解读,毕竟电影语言有它自成一套的语言体系,是可以通过镜头语言与编排去破解导演的思维和想法。就好像分析评价现代画派之前的画派,有一种具体化的破解密码,是需要学习与锻炼的。等到了当代艺术,就是些“骗局”与“狡诈”,只要文笔好的,能扯圆满的,会玩金融的,都能做成功的艺术家。所幸电影的高额成本在那,天然的行业门槛,隔绝了狡猾的“艺术家们”。
其实读文学类书也是这样,小时候,年轻时候,读的书,等过了许多年之后再读,读起来又不一样了,好像以前过往都是白读般。这种感觉大概像,重新在电影院里看之前看过的老片们,好像之前看过的那些片,都是白看了。但这种全新的体验,除了刚开始轻微的羞辱感之外,倒都是很好的体验。每一段的年纪再去看一遍,总是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也许,人本身就是一种会自动筛选兴趣点的机器。毕竟,十年前的电影,依旧是那样;几十年前的文字,也依旧是那样。只有读取的人,它是有“问题”,它是会变化的。
昨天读完张爱玲的《半生缘》,除了每读几段就惊叹于她的描写,让读者无限贴近人物。甚至某种程度上,这是电影诞生影响后的白话文文学,充满了画面的纵深感和人物的心灵感受。而里面最真实的,我想,莫过于,处在感情中的人的软弱。几次应当说,不说,千言万语,想讲,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讲。而这几处的描写,都让人觉得生动无比,生活中的“琐事”是这样的。千山万水去见一个人,等了很多年,等真见到了,噎在心里的话,像漏在机场里的行李,不停地在肠子里兜兜转转,等到了喉咙口,又咽了下去,到最后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所有人和事,其实未必会如想的那样,不辞而别,永不再见;而不见了的,永远是时间。
读《丰乳肥臀》,实在不甚喜欢,总之,那些人物是无法把我拉进到他们的世界里,或者说作者没有办法吧。看着这些书里的人物,就好像贴着各种社会标签的角色,妈妈,妻子,母亲,女儿,姐姐,但就是没有个体人物的真实感,像一个角色,不像一个人,故也无法让作为读者的我,激起什么过多的感情来。看着人物生生死死,看多了,居然有种麻木感。就好像当下看着疫情的新闻,看多了,也是一种麻木感。
张艺谋改编莫言的小说,显然是改对了,他的文本,里面空心粉式的人物是适合回炉再造。故事情节又跌宕起伏,太适合电影化二次创造了。但张爱玲的文本,太难了,看她的小说,就像看了一部完美的电影,内在结构和节奏精巧地铺排。所以,改编她的小说,不等于寻常的改编电影,而等于翻拍一部经典电影,那么在一个白话文顶级作家前面,又有谁能做的更好呢?由此,许鞍华拍的几部张爱玲小说的作品,都是一股子汤汤水水的状态,像一碗二等燕窝。
《半生缘》通本小说,最难过以及最大的叙事矛盾冲突点在于曼桢的强奸戏,而剩下都是生活里的戏。但,《丰乳肥臀》大概是几十页一个强奸戏或通奸戏,或者死人与枪毙的节奏了吧。两者的对比,就好像一部法国电影,几乎没有什么高潮戏(相较而言),而韩国电影则巴不得整部电影都是G点一般。但,毕竟拿了金棕榈奖的是韩国片,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莫言。不过,说不喜欢,总是可以的。
标题是想写一些事情,但写着写着又写成了另外一些事情。所以,软弱到连写起来,都不知道怎么提笔写个开头,竟然岔路岔了那么多。
-
whitefing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4 18:27:17
Dan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3.17- 2025.3.17 纪念一段恋情 (3人喜欢)
- 遗憾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