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98):虽死犹生
进入十二月,这个月的第一天就天降大雪。久居深宫的赵光义大喜,正所谓瑞雪兆丰年,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为此他还特意在宫廷里设宴群臣。可是,很快他就会明白这场大雪根本不是什么好兆头,反而会让他痛恨无比。
心情大好之余赵光义的胆子也变大了,他命令定州的田重进和瀛州刘廷让主动出击去寻求与辽军的主力进行决战。赵光义的这道命令很明显地表明他对战场的情况完全就不了解,他压根不知道辽国的两路大军单是在兵力上就足以对宋军形成碾压之势。
田重进接到命令之后非常忠实地予以执行,他带领定州的宋军这就出了城。要说这田重进也真是命大加运气好,他带着军队一路北进竟然幸运地与近在咫尺的耶律休哥所部兵马完美地擦身而过。他只知道辽国人已经打进来了,可却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哪里。就这样,田重进所部一路向北直到临近边境时也没发现辽军的鬼影子,一怒之下他率领大军越过边境进入了涿州境内,可他还是没有发现辽军的主力。但是,既然来都来了他也不好意思空手回去,于是田重进顺道就拿驻守在岐沟关的辽军撒了一回气,岐沟关的数千辽军被他几乎全歼。
田重进撒欢的这一天是十二月五日,也就是在同一天,在定州以北的广阔天地里到处找田重进打架的耶律休哥一头撞进了望都县,于是他也拿望都撒了一回气。在击败了望都的宋军之后,耶律休哥接到了此时已经前进至滹沱河北岸的辽国御营发来的紧急军令,萧燕燕要他立即率兵赶往望都正东方向的瀛州。萧燕燕发现大鱼了,这条大鱼正是瀛州的刘廷让所部,她决定要对刘廷让动手了。
与此同时,刘廷让也猛然发现辽国的御营大军竟然窜到了自己的身后。尽管他和田重进一样也接到率军寻敌接战的命令,但刘廷让这时候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发现自己竟要单独面对辽国皇太后和皇帝亲率的亲征大军。田重进的大军此时与他相隔甚远,他这时候甚至都不知道田重进在哪儿。
刘廷让深知凭借自己本部的这几万人马完全不是辽军的对手,他紧急派人前去邀约益津关的守将李敬源前来助战,同时他再命人去邀约高阳关都部署杨重进前来与他合兵,随即他又将自己所部的精锐骑兵分派给了此时驻军在瀛洲东南方向的宋军沧州都部署李继隆。这是刘廷让给自己留的后手,如果他与辽军陷入鏖战,他希望李继隆能够带领一支生力军突入战阵就此将辽军击溃。
李继隆和刘廷让所带的这几万人基本上是雍熙北伐遭遇惨败的东路军原班人马,这些人是经过九死一生的考验才幸存下来的。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这些人在几个月前的那场超级马拉松比赛中没有死在耶律休哥的刀下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军事和身体素质是足够的强悍。换言之,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是宋军现阶段战力最强的两支军队。这话可能难听了一点,甚至是显得很有嘲讽的意味,但这就是事实。
上文提到刘廷让是去“邀约”益津关和高阳关的宋军前来助战,而不是去命令他们来助战,这正是一个让刘廷让感到无奈的现实。他此时的军职是瀛州都部署,他对益津关的李敬源以及高阳关的杨重进都没有指挥权,而李继隆在职位上更是与他平级。值此敌国数十万大军压境,赵光义在前方却没有委派一个统筹和谋划全局的统帅,各路的都部署都是各自为战,临战之时顶多只能像他这样私下相约,但对方来或不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种情况很令人抓狂吧?可是,这就是赵光义的军事指导思想。不管局势有多么险恶,全国只有他才是军队唯一的主帅,任何人都别想有统兵之权——即使有也要给你派一个监军。
让刘廷让感到庆幸的是,李敬源和杨重进在接到求救后都火速赶来增援他。需要特别说一下这个杨重进,这位高阳关的都部署此时已经63岁了,而刘廷让麾下还有一名将领也是63岁,此人名叫张思钧(北宋武将里一个传奇指数能排进前十甚至更靠前的奇人),刘廷让本人则是时年58岁。
值此国家危难之时,少壮派的将领大多都声誉尽毁且是戴罪之身,而这些本已在颐养天年的老将却不得不再上战场顶在了抵御外族入侵的最前沿。此可谓之悲乎?抑或叹其壮也?
大战即将爆发,刘廷让在忙着调兵遣将,而萧燕燕也没闲着。她命令耶律休哥前去堵住刘廷让从瀛州西出的道路,然后又派兵插到刘廷让的身后堵住宋军向南撤退的道路,而她自己亲率的大军将从瀛州的西南方向对刘廷让发起逆攻。这还没完,开战之前她还派兵去袭击并烧毁了刘廷让的辎重和粮草。
不管这一切的安排是出自萧燕燕本人还是与她时刻形影不离的情人韩德让,但这一招真的是狠。每次宋辽交战宋军的后勤辎重都是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而且还总是让对方得逞。
萧燕燕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刘廷让引过来,让他远离城池到平原旷野中来与辽军进行决战,这样她才好将刘廷让一举歼灭在平原之上。为此,萧燕燕有意地在滹沱河北岸集结兵力做出一副大军即将渡河的架势。只要辽军过了滹沱河,那么再往前可就要出河北了,而一旦跨过黄河,辽军可就要直接威胁宋朝的京师开封了。
在萧燕燕看来,我做出一副要继续南进的姿态难道你刘廷让不害怕吗?你就不怕我去打开封吗?而只要你敢来追我就必将会被我所包围,然后我就能倾尽全力吃掉你,不管你有多少人。
萧燕燕把自己手里的算盘敲得是噼里啪啦叮当响,可刘廷让也是个老江湖,他怎么能够轻易地上这个当?于是,刘廷让针锋相对地扬言自己要率领大军北上直取幽州。你萧燕燕不是想去掏我的老巢吗?我也去掏你的老巢,咱们互爆对方的水晶塔,看谁更心疼!
说到底,双方其实都想以逸待劳力求在“主场作战”。眼见虚张声势不奏效反而还被刘廷让给反制了,萧燕燕激动了,她开始担心刘廷让真的会去攻打幽州。而且,刘廷让可不是说着玩的,他此时已经率军从瀛州出发向北而去。如此一来,萧燕燕真的是坐不住了,她命令辽国南院大王会同耶律休哥主动向刘廷让发起攻击,然后让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领大军作为第二梯队适时加入战斗,而她自己则率领御营诸军作为第三梯队伺机参战,萧燕燕这种安排摆明了就是要把刘廷让所部斩尽杀绝。
十二月十日清晨,这一天奇寒无比,耶律休哥的大军在莫州(今河北任丘)以南与刘廷让的大军遭遇上了,大战终于是爆发了!
面对蜂拥而至的辽军骑兵,宋军习惯性地张弓搭箭准备请辽军再吃一顿早饭,然而他们随即就发现了一个对他们极其不利的情况:公元986年的这个十二月遭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寒潮,而这极寒无比的天气竟让宋军的强弓硬弩成了摆设——他们的弓弩根本就拉不开!
这件事对宋军而言堪称灾难。弓弩一向是汉人军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一大利器和法宝,游牧民族虽然也有弓箭,但他们的射程和威力远远不及前者,更何况汉人军队还有比弓箭杀伤力更大的强弩。但是,在这一天里宋军在这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
说到这里必须要为这场战斗按下暂停键,我们来说说宋军这弓箭到底出了什么事。
后世之人在说到这事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宋军在战争准备方面出了问题,说是宋军的将士在天寒地冻的战场上衣着单薄导致身体僵硬无法拉动弓弦,可这种说法明显有一个逻辑错误:就算你在开战之初因为身体僵硬而拉不开弓,可开战之后仅是战场上的万马嘶鸣和金戈相向就足以让人瞬间热血沸腾,那么在热身之后这弓还拉不开吗?况且,现在早已是深冬时节,宋军的将士还会衣着单薄吗?别的王朝就不说了,以富庶繁华而著称的宋朝在军需方面会犯下如此愚蠢和幼稚的错误吗?就算赵光义时期的宋朝还没有那么有钱,可也不至于给士兵发不起御寒的冬装吧?所以,这个说法基本上站不住脚。
那么,原因很有可能就只有一个——问题就出在宋军的弓弦材质上。后来的宋辽威虏军之战恰逢雨天,这一天辽军的弓弦也拉不开,而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弓弦是皮革所制,而皮革遇水丧失弹性导致了辽军无法张弓的悲剧。宋军的弓弦大多都是麻绳棉丝之类的材质,这些玩意儿在理论上并不畏寒,但如果受潮之后再遇冰冻天气呢?在刘廷让的个人传记里所记载的是“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这就是说宋军无法张弓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集体现象,那就证明问题确实是出在弓弩上面。
战场取胜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天时就不用再说了,至于地利,双方在野外交战,宋军也没有地利的优势,而这个人和——辽军是十余万的兵力且是皇帝和皇太后现场督战,在这三个决定战场胜负的要素和条件里,宋军一个都不占。
回到战场。
失去了弓弩这一大杀器的辅助对宋军的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他们无异于就像是在现代战场上没有了可以远程杀敌的各类枪械。无法使用弓弩,宋军只能抽出自己的马刀拿起自己的长枪与辽军的铁骑近身肉搏。这一天双方从早上的辰时开始展开厮杀,一直血战到午时也未见胜负。
在战场上毫无任何优势可言的宋军能够顶住耶律休哥持续数个时辰的疯狂攻击已经是堪称奇迹了,若论单打独斗耶律休哥这时候可能就已经败了,可是人家有帮手。双方厮杀正酣之时,耶律沙率领的辽军赶来了。胜负的天平开始向辽军倾斜,但刘廷让所部的这支宋朝唯二的精锐之师面对不利的局面仍然在拼死力战,几个月前的惨败让他们坚定了既要复仇更要为自己雪耻的决心,战场的形势就此再度陷入胶着的状态。
下午申时,就在双方都战至精疲力尽之时,压垮宋军的最后一根稻草降临了——辽军的第二拨援军来了,而且是萧燕燕亲率的战力强悍的辽国皇室御前诸军。
这仗是没法继续打下去了。就像拔河比赛,本来双方势均力敌,可有一方突然先后来了两拨帮手,这比赛还怎么进行?作为宋军的前军,禁军御前忠佐神勇指挥使桑赞及其所部将士在这场战斗里可谓是已经倾尽全力了,他们一直顶在战阵的最前沿与辽军死战。然而,面对毫无胜算的战局且敌军越来越多,桑赞在辽军还未对宋军完成合围之前率先开溜,他的士兵也跟着开溜,辽军趁势突入了宋军的战阵中央。
刘廷让绝望了,辽国人的援兵是一拨接一拨,而他的援兵在哪儿?被他寄予厚望甚至是交付了生死的李继隆此时在哪儿啊?
傍晚时分,宋军败局已定开始全线溃散。辽军的追兵在后面穷追不舍,刘廷让带着大军转战至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他此时最好的策略是向瀛州城靠拢,只要进了城辽国人就只能在城下干瞪眼,可辽军哪会让他的计划得逞?
十余万辽军依靠其机动性很快就将宋军给再次围在了君子馆,而且是围得密不透风,但辽军并未立马发动进攻。双方都已经激战了一整个白天,辽军这时候也需要休整。
刘廷让的大军就此成了瓮中之鳖,战损严重的他们此时饥寒交迫,而且更是时刻处在辽军的威胁之中。不得不说,事后看来刘廷让在这一晚没有选择趁夜突围或许是一种失策,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还在等着李继隆来救他。如果李继隆能来,他就可以与其里应外合从而打退辽军。可是,李继隆这一整晚都没来。
李继隆到底去哪儿了?他其实来了,但他被隔绝在了战场之外。史料里从始至终都没有交代李继隆这一天究竟干了什么,只说了他见到刘廷让被围且辽军势大,所以他选择了保存实力远离战场,他退守到了瀛州南面的乐寿(今河北献县)。
可以想象李继隆当天到达战场之后见到的是什么场景:苍茫雪原之上,刘廷让所部在与辽军奋力厮杀,但李继隆的面前却是虏骑千重而不可入,而且萧燕燕还专门在包围圈之外为他准备了数万把闪着寒光的马刀顶在他的面前。于是,李继隆撤了。
此次撤退或者叫见死不救是征战一生且战功卓著的李继隆一生之中最大的污点。有人说他这时候是个孬种,是个怕死鬼,应该在战后被砍头,但纵观李继隆的为人和他的军事生涯,此人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那么,合理的解释很有可能就是李继隆不想以卵击石。如果他带着自己的军队冲上去了,那么他很有可能与刘廷让一起死在战场上,从而导致宋朝开国之师最后的一点精锐力量全部报销。
在全军覆没和保存实力之间,李继隆选择了后者。在道义的角度上来说,他确实应该受到指责和谴责,甚至于他见死不救应该被斩首以正军法。可是,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说,李继隆这样做未必就全然是错。
再次请问:看到一条恶犬正在撕咬你的同伴,手拿棍子的你会是什么反应?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吧?可是,如果把那条恶犬换成是一只猛虎呢?
好了,关于李继隆这次退兵的话题就此打住。
十二月十一日早晨,在决定对刘廷让发起总攻之前,耶律休哥兴许是觉得刀枪的直接碰撞太没有情调,他也想学耶律斜轸玩一回战场艺术,而这个事他也早就有所铺垫。当然,要做成这件事他还得需要一个人的帮助,这人就是太祖朝贺皇后的侄子、此前的宋朝雄州知州、如今的刘廷让所部的先锋主将贺令图。
贺令图的老爹贺怀浦已经在几个月前的西线战场上战死,而这次他也要重蹈自己父亲的覆辙,而且他将会比他的父亲死得还要悲惨,甚至可以说是屈辱。这些年坐镇幽州总领宋辽边事的耶律休哥早就把贺令图研究透了,他很早之前就曾派人传信贺令图,他说他在辽国功高震主一直被萧太后所猜忌,所以他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投降宋朝。
耶律休哥——辽国此时的第一战将,辽国此时最高品级的官员,他要向宋朝投诚?这种事能信吗?估计没人会相信,可是偏偏贺令图信了。
于是,就在双方最后的决战即将开始的时候,耶律休哥派人悄悄传话贺令图,他请贺令图到他军营里去相商大事。贺令图想都没想就认定这是耶律休哥准备投诚了,而且是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如果这事真的做成了,那么不但宋军能够反败为胜,而且他贺令图也将因此而立下不世之功。
贺令图越想越兴奋,最后他在不与主帅刘廷让商量的情况下带着十几个士兵就去了耶律休哥的军营。面对此等蠢人,耶律休哥也没客气,在把贺令图一顿大骂之后,跟随贺令图而来的这十几个随从当场被辽军射杀,然后贺令图被生擒。
战端未开就稀里糊涂地折损了先锋主将,身陷重围的宋军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晦气和绝境之下迎来了他们人生的最后时刻。李继隆已经远逃乐寿,刘廷让手下的这些将士们现在只剩下奋力死战这一条路可走。
最后的生死时刻来了!
这天上午,辽军集结全部的兵力向宋军发起了总攻,萧燕燕此行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将宋军最后的这点百战精兵一网打尽。绝境之下,宋军的所有将士都知道自己今天的命运是什么,人不畏死足惧百夫,他们在冰天雪地里与辽军展开了空前惨烈的血战,君子馆的茫茫大地上到处都是双方的鲜血和躺倒的尸体。
在这个满目萧瑟且充满着浓浓肃杀之气的早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宋军的这支跟随开国之师的前辈们一路走来的将士用他们不计生死地奋力厮杀去捍卫了他们自己和先辈们的尊严。他们确实毫无胜算,他们最后的一滴鲜血也注定将洒落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可他们此时已经无惧生死,他们要洗刷几个月前留在他们身上的耻辱,他们要证明自己不是在辽国人面前不堪一击只知道逃跑的懦夫。
士兵如此,宋军的将领也是如此。已经年过花甲的杨重进和张思钧冲入战阵往来突杀,他们先后负伤数处,浑身鲜血淋漓,直至最后双双倒在了血泊之中。益津关主将李敬源当场战死,而作为宋军主帅的刘廷让也亲自上阵与辽军血战,他的战马先后死于敌阵,于是他又换马再战,这位生于五代乱世的宋朝开国名将已经决心以身为国殉难了。
宋军全军上下的决死拼杀也让辽国人同样是死伤惨重,辽国的各位将领此战也纷纷投入战场亲自搏杀,皇太后和皇帝就在眼前看着,这些人怎么可能不卖力?辽国的战神耶律休哥跨上了战马冲入了战阵,他的勇猛和血性丝毫不输于宋军的主帅刘廷让。在这一战里,辽国的国舅爷挞烈哥在激战之中被宋军当场阵斩,宫使萧鞑里也被宋军斩杀于战阵之中!
这一天是一个让天地为之变色的日子,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君子馆被双方的鲜血染成了一片血红之色。数万宋军将士在十几万辽军的围攻下战斗到了最后的一兵一卒,直至最后力竭而亡,或是伤重力竭被俘。战至最后,刘廷让所部的这些将士全军覆没,身为主帅的他在亲兵的拼死力战之下终于是冲破了辽军的重重围堵逃出生天,但他也是“仅以身免”!
君子馆,数万宋军将士在这里血洒疆场最后全体以身殉国于此永恒地长眠!他们是败了,而且是以全军覆没的方式败了,他们的失败尽管带给我们的是惨痛和屈辱,但这场失败同时也是光荣的!更是壮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