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爱的枷锁,让爱掷地有声
一个花季女孩离奇地死亡,让一个看着和谐的家庭面临解体,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活在了愧疚和伤痛中无法自拔,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让我们抽丝剥茧,看个究竟。
1
詹姆斯是一个美籍华人,他的父辈是淘金偷渡进入美国的,从小到大,无论他怎样努力,他一直感受到的就是当地人对黄种人的歧视,让他无法融入美国社会。
玛丽琳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她一直想要摆脱她母亲的影响,成为一个医生(当时的美国,医生大部分是男人)。但是当詹姆斯和玛丽琳相爱后,玛丽琳还是活成了她母亲的翻版,成为了一个家庭主妇。
詹姆斯不希望玛丽琳婚后去工作,他认为女性出去工作,会让人觉得他没有能力养活家庭。
玛丽琳虽然为了爱情妥协,但这让她压抑而痛苦,她心里的做医生的梦想还是没有放下,但她没有和丈夫说出她的痛苦,而是选择了离家出走,出去备考医生。但没有想到,她怀孕了。
独自在外几周后,出于对詹姆斯和孩子的记挂,让她更加痛苦,她又选择了回家。而詹姆斯在她出走和回归中,一直都没有表达自己的脆弱和对玛丽琳的需要,对于玛丽琳为何出走,他没有和玛丽琳交流,他只是觉得,回来了就好。
同时,由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让两个孩子误以为是自己的错,这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由于惧怕被抛弃,害怕家庭解体,大女儿莉迪亚处处讨好妈妈,凡是妈妈喜欢的,她就喜欢。无论母亲希望她成为什么,她都选择默默接受。她看医学解剖书,努力学习物理化学,她收下一本本妈妈送给她的,希望她读、而她毫无兴趣的书。
玛丽琳也因为大女儿的投其所好,情绪更加稳定,她将偏爱和关注尽数给了莉迪亚。莉迪亚一方面享受着妈妈的爱,一方面又被她的期待压得痛苦不堪。同时她还要承受哥哥和妹妹因为父母对她的过度偏爱所致的嫉妒。
可是,无论她怎么努力,她的成绩也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值。这种期待和压力压垮了她的精神......
这就是《无声告白》一书的主要内容,《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小说一发表,立时就登上了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榜首位,击败斯蒂芬.金和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所有榜单。
为何《无声告白》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因为它准确地戳中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痛点,我们的看似温馨的家庭,也许是最伤人的。

2
为何家会伤人?“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着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无声告白》里莉迪亚的故事,是成千上万家庭的缩影。有多少父母是打着爱的名义,要求孩子活出他们没有完成的人生。
就像莉迪亚,表面上她是最受父母关心的女儿,家庭的重心都在她的身上。她的哥哥和妹妹还因此而嫉妒她得到的爱。实则,父母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她只是父母借以实现他们期望的工具而已。
“这种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这样分析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受到的伤害。

3
有条件的爱,是一种枷锁,它锁住了孩子对自我的探索,对个性的发掘。非常可悲的是,这种家庭模式,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中。
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十分看重,孩子可以不劳动、不交友,只要保证成绩就好,这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前几天,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她读高一的女儿坚决不肯上学了。她女儿平时很乖,学习中游偏上,平时也很勤奋刻苦。朋友和老师沟通,也没有任何头绪。
女儿没有早恋、没有校园霸凌,不知何故,突然就厌学了。朋友在电话里泣不成声,说从小培养这个孩子,尽心尽责,现在孩子这样,这是怎么了?
朋友的女儿处于青春期,正是敏感、自尊的年纪,他们渴望得到世界的尊重,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但现在学业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很多孩子每天睡眠时间都只有不到六个小时,写作业都要写到近十二点,早上五点半就要起来。
当父母没有体谅孩子的不易,只关注成绩的时候,孩子就很可能出现厌学、早恋、焦躁、失眠等情绪,严重的甚至还可能厌世。
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小区内,一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上写着:“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绝望”等文字,让人特别心痛。

据《 2019 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有近 3000 万儿童和青少年曾或正遭受情绪障碍的困扰。青少年抑郁症终身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而有关研究也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72%的患者确诊年龄在 25 岁之前,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
朋友家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学业较重、压力过大导致的厌学。作为父母,只能先暂时让孩子休学,做好亲情的陪伴,再找心理医生予以疏导,让孩子安全度过这个时期,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上学,否则将会让孩子的病症加重。
就像《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假如哥哥内斯在觉察莉迪亚的焦虑时,能够重视起来,帮助妹妹从焦虑不安中走出来的话,就有可能避免最后的悲剧。
4

其实,从现代心理学来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让他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表达,而不是让他活出我们大人的模样。
纪伯伦曾写过一首诗《论孩子》,这首诗的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父母们常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独立人格。他们总喜欢干预子女的一切重大人生选择。
本诗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
纪伯伦的诗曾写道:“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去经历,有自己的路去走,如果你的梦想没有实现,请不要将它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实现你的梦想。
种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从现在开始做起,永远都不算晚。
我最喜欢的摩西奶奶,77岁开始学画,80多岁开始办画展,100岁还曾写信鼓励了一个“已经三十岁,不知道辞职从事写作对不对”的纠结的日本人,他的名字叫渡边淳一。

不要为别人,而要为自己而活。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琦诗这样告诉我们。
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真心地接纳和拥抱自己,才能告别过去,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你的爱掷地有声,而不是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