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孤独感
我们从3个角度来阐述这个主题
a.如何选择值得近距离接触并保持关系的朋友
b.如何有效维系朋友间的关系
c.如何与自己相处,在必要时享受孤独
Section One
我强调的是“选择”,如果我们选择的对象本身就不值得去深交,那么被孤立带来的孤独本身也不该存在。
那怎么判断和选择呢,我觉得“志同道合”这个词就可能很好的定义这个标准,这个词包含了“三观”和“志趣”——“三观”主要是指我们看待一些事物的取向,如若不合,双方只会出现更多的分歧,而不是共鸣,要走近距离就变得几无可能了;而“志趣”指的是志向(目标感)和兴趣(爱好)。
我们常能看到在兴趣小组里很多人打成一片,聊得火热,这就是兴趣的力量,但我们也能看到即便同为篮球运动员,本身都是对篮球有兴趣的人,却可能出现激烈的矛盾,甚至相互挤兑和攻击,这便是“志不同不相为谋”的缘故。因此,兴趣(爱好)和志向(目标感)很多时候需要成双成对地匹配,两人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并值得长期维持。
Section Two
如果在第1题没问题的情况下,因为一些事情逐渐渐行渐远的,那么因为一些意外事件产生的心结还得对症下药才行。不愿意去过多倾述自己的想法,一方憋着,另一方憋不住,就产生了内心的痛苦。
平日里我们很多人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类情况就是,再志同道合的人,也难免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有所差异,所以有个词叫“求同存异”,我们如果强求自己很看重的朋友凡事都要和自己有完全一致的想法,往往就在无意间伤害到了对方。
在三观和志趣基本接近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拉进距离维护关系的同时,判断好对方的舒适区,张弛有度,才是维系双方关系更合适的姿势。
Section Three
正因为以上所说的“每个个体间总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差异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或期待,在每件事情上,在每时每刻(或者说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实际上却并不那么毕业的时间里)都要求有人陪伴。我们说“独立独立”,正是人与人关系的另一面,也就是自己要在一些事情上,一些场景下,自己去解决问题。
而事实上,不仅如此,更多的情况下(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时间和场景)我们或许应当以这样的心态去待事待人——如果某件事没有别人相伴确实干不成或远达不到效果,那么自然当尽力找到伙伴共同面对,但如若有些事情其实自己去面对和完成也有一定的合理机会处理好,也确实一时半会找不到人同伍,那么我们大可不必过于奢求每遇此类事情都有人相伴。
结束语
孤独,可能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
但越长大越发现,孤独,其实是生命的礼物,
它让人感知痛苦,使人反思,优化处世之道,
它还促人成长,能在必要时,以平常心面对。
--晓冬,已微博认证职业(晓冬咨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