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完美主义害惨了
没什么大道理,一点小思考。
我们这些人,被“完美主义”害惨了。
(一)
我的母亲是位家庭主妇,在追求干净的道路上,她算是一位晚期强迫症患者,用我们的潮汕方言来说就是“父债”。国庆回家时,我妈一如既往忙于每天都干不完的家务,在我看来已经非常干净的地板,总能被她的火眼金睛瞄到脏的地方:“小婉!过来擦一下这个!多脏啊!”
在房间的我急匆匆赶来一看,好嘛,一个直径不到一厘米的黑点。
没错,母亲的环境完美主义达到顶峰,地板的大片干净带来的舒适永远比不上一丁点脏引发的焦虑,如果表达不同意见,那么引来的将是更多的责备。
于是乎,我也焦虑了。在她的教导下,我诚惶诚恐,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再次把我召唤,捎带着,这种不容拒绝的随时召唤把我的注意力和时间割的四分五裂。
谁愿意在房间内抠脚抠着抠着休息休息着,被突击卫生检查。

有时候我很讨厌老妈的“父债”,为什么不能稍微relax一下,放过地板放过自己,也放过渺小的我呢?
接下来,思考怎么摆脱成了本能。
上一代人不像我们,拖袁爷爷的褔,能有闲心坐下来慢慢思考怎么才能让地板一直干净?老妈只会埋头一直一直做,目的达不到,人永远不relax。
但也好在拖袁爷爷的褔,我有这个闲心悟出一个小感悟:这个世界上,永远且完全干净的地板,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嘛,好比如帮找对象时,妈妈常说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禁想起,为什么我妈妈在催我找对象时说得那么透,到她自己那就失灵了呢?
(二)
但我最近发现,我也不好说我的母亲,我也有这毛病,只不过执着的不是地板。鄙人不才,喜欢写点小文章,跳舞陶冶陶冶情操,但很长时间,我都把自己当敌人一样看,特别挑剔,哪哪都不顺眼。
“词句不够简练。”
“逻辑不顺畅。”
“跳舞力度不够。”
“跳舞时线条不好看。”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只关注对负面事物的评判,渐渐延伸到我做事生活的各个小方面,大大减少了沉浸在过程中的快乐,变得越来越焦虑,人一焦虑就开始严肃,就开始紧绷,就不relax,还掉头发,用当下心理学比较火的词就是“内耗严重,注意力分散,浪费时间。”
而且不仅焦虑,做事还拖延,执行力下降。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一句话叫:“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这句话可励志了,一下子就表明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过去我也经常这么自我教育。
但后来我才发现,最可怕的恰恰也是这句话,它的确可以激励我做到更好,但更多的是怂恿我在不完美状态下的不作为:
做决定时,信息收集的还不够全面,再等等。
拍视频时,设备还不够齐全,还是不开拍了吧。
想要跑步,运动服还没到,还是先不跑了吧。
只有执行才能达到成果,但太过执着于过程完美的我,以各种名之为“不完美”的借口让结果无限期拖延,最终我在幻想中构建了自己的完美,行动上却永远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甚至于,比起懒惰带来的拖延症,完美主义引发的拖延症有着天然的“道德正确性。”
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我懒,所以我现在不想做”
“我其实是个不做则已,做了就会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
后者更能让我减轻不作为的愧疚感。意识到这样可怕的道德遮羞布时,我开始羞愧,发誓再也不对人说这样一句自我标榜(自我欺骗)的话。
想做什么就去做呗,为什么要等完美,这样人生的进度条会拉的很慢。

(三)
意识到自己只能在幻想中构建完美的自己时,我有点崩溃。原来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是不容许自己的失败的,我恐惧他人将自己视为失败者,更恐惧内心的自己将自己视为失败者。
在之前看过的一个《哈佛幸福课》中,Tal教授对于完美主义的定义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
不能接受意味失败,意味着,在完美主义者眼中,要么完美,要么一无是处,染上一个黑点的地板就是全脏,在这种非黑即白的隐性思维模式下,人永远都在自我纠缠,随之而来的是自尊心的不堪一击,因为自尊心的第一步是自我接受,完美主义者却很难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但我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好像也没有人从头到尾都是成功完美的,每个人永远都处在不断解决问题的状态当中,学生时代我们纠结于分数和升学,少有人能保证自己次次发挥正常,达到“完美”;踏入社会工作,工作中的效率,职场上的人情世故,谁不是一步一步被社会教做人才慢慢爬起来的?老话说的好也朴素:“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也并非永远都那么可怕,它还有一股隐藏的可怕爆发力,能让人绝地反弹。它是一种反馈和成长的机会,也是向上一步的小台阶,反倒是这样的“台阶”积累多了,在其中积累的教训多了,属于自己的“完美”自然而然就来了。

(四)
其实放弃完美主义,并非是放弃对最好的追求,而是避免自己在最开始就陷入绝对完美的自我苛求中:
地板会脏没关系,可以继续清洁,它总会变干净的。
文章写的不好没关系,可以继续练,它总会写的越来越好的。
舞跳得不好也没关系,继续练,只要能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的同时,继续向前。
最近学到一个词叫“成长型思维”,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遇到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在行动过程中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享受过程的成长型是在每一步都开始认可自己的努力,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而将事情转化为有弹性的进度百分比。

去年考研失败后,我颓废了一阵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但在考研上认识的师姐却对我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太在意结果,你会忽视自己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收获的许多,你至少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比那些没有走完考研全程的人强,不是吗?”比起完美,“完成”更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能力诉求,包括我在内。
比起完美,追求完美的途中所收获的也同样可贵,干嘛苛求自己万事万物都尽善尽美呢?
你又不是超人,不着急去拯救地球。
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完美成了其次,反倒是能在持续不断的“完成”中持续突破,在接受平凡中不甘于平凡的心态更可贵。没有完美的状态,也没有永远准备好的时机,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在暂时的凑合中,在充满瑕疵的生活里,完成了很多事,拥有所谓的完美下才能拥有的东西。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