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故事
少年时,爱读史书,早早地便把《史记》、《资治通鉴》基本通读了一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也都囫囵吞枣的翻过几篇。那时候,最爱看记录帝王将相生平传奇的本纪、列传。少年的我,被里面的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深深的吸引,只觉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生活是如此精彩,刺激。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我,对那些帝王将相的平生事迹早已印象模糊,只有两个小故事,始终牢记在心,久久难忘。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国主郑武公,一共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二叫共叔段。待他死了以后,老大继承了爵位,便是郑庄公。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比较偏爱小儿子,郑武公生前,便撺掇武公,换世子,武公没有答应。 等郑庄公继了位,便要求庄公给他弟弟封地,还专挑地势险要或者面积超大的城池封。庄公忍住了,只说了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从此,这句话传了几千年),便把地封给了共叔段。
后来,共叔段又强行吞并郑国 的两个小边城,结果郑庄公又忍了。共叔段便更加骄狂起来。开始整兵备甲,操练兵马,打算偷袭郑国都城,还让他妈开门当内应。
早就掌握大权的郑庄公,迅速抓住机会,发兵一举击溃共叔段,囚禁了母亲。不但解决了心腹大患,还让世人无话可说。
这个故事,便是《左传》上的名篇《郑伯克段于焉》。古人评论这个故事时,大多是讥讽郑庄公的老谋深算,以至于《左传》记录这件事时,把郑庄公的封号活生生降了两级,从公降到了伯。
然而,当年我读这个故事时,却看到了两个道理:一是,做人一定要知分寸,明是非,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试想,如果共叔段没有那么骄横,而是严守臣弟的本分。君主给什么待遇,就拿什么待遇,又或者,第一次拿到大城池以后,就收手,关门安心过他的地主日子,那郑庄公就算再忌惮他,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去消灭他。说不定,可以安度晚年。二是,人这辈子,交朋友,一定不能交只会惯着自己的。共叔段之所以这么骄横,跟他有个处处惯着他,宠爱他的母亲武姜有很大关系。做母亲的,不顾现实,一味地惯着小儿子,最后,不但小儿子命丧黄泉,自己也身陷囹圄,实在令人叹息。而现实中,那些整天只会顺着自己的朋友,不就是武姜的现代朋友版嘛?只不过,武姜还能解释为母子情深,而那些只会顺着你话的所谓“朋友”,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细思极恐!
第二个故事,是《史记》上的故事,说的是越国著名的谋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后,功成身退,来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并自号陶朱公。陶朱公的生意做得很大,顺便,也认识了各国的很多达官贵人,名士豪侠。有一次,他的二儿子在楚地杀了人,被抓了起来。陶朱公觉得,他家怎么也是有钱人,他的儿子不应该被明着处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于是,就拿了一大笔钱,准备委托自己的小儿子,去楚国找人活动,看看能不能把老二救出来。结果,还没出发,他的大儿子听到这件事,感到很委屈,特别没面子。毕竟,他这么多年跟着陶朱公走南闯北,风餐露宿,也吃过不少苦,经历过很多事。结果,家里这么大的事情,父亲居然不相信自己,而是派那个在自己眼中,从小就锦衣玉食,没吃过苦,没经历过事情的小弟弟去。他越想越难过,恨不得自杀。结果,他的母亲知道了,赶紧去劝陶朱公,让他大儿子去救人。陶朱公被搞得没法子,只好,让大儿子带着钱,去楚国找个叫庄生的人。老大到了楚国,找到了庄生,并把钱给了他。庄生让老大赶紧回家,便跑到楚王宫里,说服楚王大赦天下。可还在楚国的老大,听到楚国要大赦天下,以为庄生根本没起到作用,就跑到庄生家,要回了那笔钱。庄生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找了借口,让楚王先杀了老二,再大赦了天下。就这样,老大带着钱,和弟弟的尸体,哭丧着,回了家。
谁知道,陶朱公并没有责怪老大,只是苦笑着说,我早知会是如此。老大从小,跟着我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苦楚。如今发达了,知道金钱来之不易,遇事舍不得花钱。小儿子从小锦衣玉食,没把钱当回事,他要去了,老二肯定就能回来了。
这个故事,也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从此我明白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凡事,都要以实现目标为第一要义,关键时刻,更不能怂。我从小家境一般,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然而,我长大后,每每遇到大事,却从来没有考虑过省钱省力气,总是全力以赴以获得最好的结果,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学会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