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之《弟子》读后感——别具一格的儒家弟子
中岛敦凭着融入骨血的对汉学的热爱,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古籍中冰冷的人物满血复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引起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子路就是一个很有戏剧感的角色。
作者开篇就位我们描述了很有喜感的一幕:一位鲁莽的青年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头猪,跑去老师的培训班踢馆,没想到老师一眼看出青年眼中稚气的自负,看出他痞子气质中难得的率真。三言两语将其打败。青年丢鸡弃猪,转而拜师。想想就觉得好笑。这里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位青年就是子路。从此,子路追随老师一路前行。
“在孔子后来那漫长且艰苦卓绝的流浪生涯中,像子路这样无怨无悔、欣然跟随的弟子,是绝无仅有的。他既不想以孔子门徒的身份求得一官半职,他甚至也不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才学品德而跟在老师身边。是那种至死不渝、一无所求的极为单纯的敬爱之情,将这个汉子留在孔子身边的。”
先来看看子路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孔子身上所具备的,绝不是那种近乎怪物的异能,只不过是基本常识的一种完成与升华。从知、情、意各方面到肉体上逐般能力,都看似平凡,却又因高度发展而显得出类拔萃。各种能力的均衡齐整是那么地恰到好处,以至于并不以某一单项而引人注目。拥有如此博大精深之才华的人,对于子路来说,还是头一回见到呢。”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啊。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天才啊。能文能武,阔达自如,一眼看透人心的敏锐的洞察力……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手腕,以及在实际的战斗中,出神入化的指挥都让子路心悦诚服。
正因为如此敬爱夫子,才见不得别人说孔子坏话。
正因为如此敬爱夫子,子路看到夫子的遭遇常常感叹天道不公。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隳三都。齐国开始对孔子,以及在孔子施政下不断强大的鲁国心怀恐惧。齐王给鲁国送去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以此达到离间鲁定公与孔子的目的。面对如此情形,子路第一个无法容忍,他不忍心看着老师置身于乌烟瘴气之中的样子。齐国的目的达到了。孔子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流浪生涯。“老师的大才大德,几乎是超凡入圣的,可他为什么又如此地命运多舛,怀才不遇呢?没有幸福的家庭,耋耄之年还要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子路为老师的遭遇而黯然神伤。
孔子一行来到卫国。卫国是南子夫人当家。南子是卫灵公宠爱的夫人。当时南子要召见孔子。想到夫子竟然要去拜见这样一位行为不检点的女人,子路不悦。就像珍爱美玉之人,连美玉上映出一点点污秽的影子都恐避之不及吧。
子路对孔子心悦诚服是一回事,但是能否立刻接受孔子的感化又是另一回事了。子路对于“礼”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忌避和反感。
在众多的弟子中,恐怕没有哪个像子路这样经常挨孔子训斥的了。当然,也没有哪个弟子敢像子路这样肆无忌惮地像老师发问的了。他之所以回毫无顾忌地诘问老师,也是他那种率真的天性使然,也即在他内心尚未真正接受时,是无法装出唯唯诺诺的样子来的。
子路不理解“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只看到小义之中的伟大,看不到更高层次上的意义。……不明白即便是为了“道”而舍弃生命,也要分清楚时机和场合。而拥有明察于此的智,也并非为了一己之私利。
子路出仕卫国,卫国已乱。卫灵公宠爱南子,当时的太子蒯聩欲杀南子不成,被驱逐出境,逃亡晋国。卫灵公死后,南子立蒯聩之子为国君。蒯聩回来与儿子争夺王位。子路当时为孔俚家治理蒲地,治理得相当不错。不过,正好遇上蒯聩杀回卫国,逼孔俚宣布拥立蒯聩为新君。子路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所以杀进去救主人。子路并没有把孔子的教诲听进去——即便是为了“道”而舍弃生命,也要分清楚时机和场合。而拥有明察于此的智,也并非为了一己之私利。见子路冲出来阻拦自己继位,蒯聩自然不高兴。子路寡不敌众,帽缨被剑割断,他扶正帽子,系好帽缨。被众人多成了肉酱。
最终,子路正如孔子预言:不得善终。没想到当初最讨厌的“礼”,竟然渗进子路的骨髓,最后正冠而死。有人说,这时儒家礼教害的,其实子路一定是没有力气抵抗了。
听蒋勋讲《红楼梦》讲到贾雨村,说他为人处世、做官的手法是儒家那一套。我想说,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儒家。我们对孔子、对儒家又太多的误解。荀子把儒家嫁给了秦国,成了法家;而董仲舒又弄出三纲五常,程朱理学又继续把儒家礼教僵化,变成了鲁迅笔下“吃人的礼教”。看看子路,这样一位别具一格的儒家弟子,他的狂放不羁,他的坦诚率真,他对自己信仰的追求,是那么可爱,那么可贵。
我想,中岛敦一定很喜欢子路。这样的子路,谁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