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罗森塔尔
钢琴家罗森塔尔丨师从李斯特肖邦专家丨唱片文献里的肖邦演奏大师(六)
周原堇荼
阅453转12018-08-03
分享收藏
钢琴家罗森塔尔丨唱片文献里的肖邦演奏大师(六)
十九世纪在钢琴界诞生了几位影响深远的大人物,除列舍蒂茨基纯粹以教学名满天下之外,肖邦、李斯特、安东·鲁宾斯坦和布索尼都是集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全才。他们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为后世培养了一大批至今难以企及的杰出人材,共同组成了黄金时代的巨幅画卷。
在这几大派系里,李斯特一脉对今天的爱好者可能是最为陌生的。最大的原因,是由于今人只能通过唱片去了解这些演奏家,恰恰李斯特的弟子们留下的录音极为稀少,即使在历史录音大量出土的今天,这些资料还是十分少见。所以长期以来,李斯特学派的钢琴家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个现象令人好奇,就是那一代的肖邦演奏大师很少出自李斯特门下,而李斯特的几位大徒弟,无论是陶西格、绍尔、达尔贝、拉蒙德、弗里德海姆、西洛季,都并非依靠肖邦而青史留名。当然,例外总是有的,在李斯特的众多门徒之中,确有一位被后世尊为肖邦演奏大师,此人正是莫里斯·罗森塔尔(Moritz[Maurycy] Rosenthal 1862—1949)。——伟大演奏家与钢琴技术风格演变丨李斯特及其弟子丨彪罗丨陶西格丨绍尔丨拉蒙德丨罗森塔尔丨西洛蒂丨安索奇
李斯特与肖邦是十九世纪两大演奏流派的奠基人,虽同属浪漫主义,风格上却截然不同,前者豪放、华丽、张扬,后者精致、细腻、微妙。不管是谁,能够受教于其中一位已属幸运,如果能集两派的精髓于一身,那真是世间罕见的机缘与福气。罗森塔尔就是这样的一位有福气之人,他生于乌克兰的莱姆贝格,八岁师从加洛特,十岁起接受肖邦嫡传弟子卡尔·米库里的指点,三年的学习里使他完全掌握了肖邦式Legato的奥秘。之后他迁居维也纳,师从李斯特的一位学生拉法尔·约瑟菲。在这段期间,罗森塔尔公开演出了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由老师弹奏乐队部份。1876年是罗氏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当李斯特访问维也纳时听到了他的演奏并立刻将他收为弟子。自此一直到李斯特逝世,罗森塔尔在后者的精心指导下进行了九年的深造。在约瑟菲和李斯特那里,他学到了种类丰富的各种技巧。李斯特死后,罗氏暂别舞台六年,赴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与美学。重出江湖后,在欧美各地举行音乐会,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反响。人们惊呼一颗巨星已冉冉升起。罗森塔尔不但拥有全面而辉煌的技艺,并且能使自己的演艺生涯长久地延续,即使年过八旬仍能公开演出,成为琴坛佳话。
罗森塔尔早年以音量强大闻名,被称为“巨神”,晚年则对发音进行精雕细磨,籍以锤炼出完美且变化玲珑的音质。他被同代人奉为一代肖邦之王,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在音色上的造诣。他的Rubato与科尔托十分相似,飘逸潇洒、妙不可言。
罗森塔尔直到65岁才开始录制他的第一张唱片,这使得当代人虽然无缘了知他的早期风格,却能够窥探到他晚年对音色炉火纯青的掌控。罗氏的唱片数量不多,基本出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按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它们的声音出奇地好,远胜于其他钢琴家同时期的制作。这些断代遗音如今已被一些专事出版老录音的品牌反复推出,当中以英国Pearl公司的翻制最为出色。制作人保留了全部的背景杂音,同时也保住了所有的声音高频,使端坐家中的现代人也可以不折不扣的欣赏到音色之王绝代韶美的演奏。至今我仍记得初次聆听时的惊讶,即惊讶于演奏者那绚丽多姿,富于微妙之明暗变化的指触,又惊讶于早期录音翻制效果之逼真。这样的唱片是不能多听的,多听之后就难免会对林林总总平淡无奇的钢琴演奏感到厌恶。
Pearl推出的罗森塔尔专辑只有两卷,里面收入了肖邦、李斯特、德彪西、阿尔贝尼兹、李亚多夫的作品,另有几首改编曲和钢琴家自己写的曲子。每一首的演奏都极尽精美之能事,往往为语言所难以描绘,例如德彪西《水中倒影》。本文限于题材,无法详尽分析。第一卷收录的肖邦作品包含一首《协奏曲》、三首《玛祖卡》,两首《练习曲》、两首《圆舞曲》等(1930—1931年录音)。重头戏无疑是《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由韦斯曼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协奏。它与前面介绍过的霍夫曼1930年版本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特点。霍氏的演奏锐利果敢,结构上一气呵成。罗森塔尔则是典型的老式贵族派头,他的演奏轻松逍遥,既散发出风雅的气息,又多少带着一点满不在乎的傲慢。第二乐章奇怪地删掉了乐队的前奏,但罗森塔尔将钢琴部份弹得氤氲迷离,恍兮忽兮,不禁令所有人流连其中。第三乐章主题的舞蹈性则被他表现得异常生动,音乐背后潜藏的神韵呼之欲出!临近结尾处有两个小节的分解琶音即兴地改成柱式和弦弹出,表明钢琴家受到十九世纪表演风尚的影响。正如前面分析帕赫曼的章节已经提及到的,十九世纪的音乐表演强调演奏主体对作品主动干预的权力,经常心血来潮地改动原作而不觉有愧,虽然今天看来是大逆不道。李斯特本人正是开一代风气先河之人,罗氏即师从于他,受此影响就更加不足为奇。
罗森塔尔是一位钢琴上的魔术师,能够变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戏法。肖邦《C大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1)就是一例。他在乐曲第7小节及第55小节通过踏板与触键的巧妙配合制造出一种突然的音色转换,是绝无仅有的奇思妙想!他是如何变出这种音色魔法的呢?对一个略懂钢琴的外行人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我曾为此请教过几位学识较高的钢琴教师,谁知他们无一人能说清个中奥秘。后来想想也对,既然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师,他的秘密又怎能轻易被拆穿。
两首《圆舞曲》也是百听不大厌的上乘演绎,尤其是(作品64号之2)升C小调那首。罗氏的音色变化与Rubato甚至比法国大师科尔托还要精细,这样旖旎的肖邦圆舞曲演奏,真正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第二卷收入了6首《玛祖卡》,3首《前奏曲》,2首《夜曲》以及改编曲《少女的愿望》。值得反复欣赏的是玛祖卡。回顾历史,以擅弹玛祖卡著名的钢琴家,不外乎是弗里德曼、鲁宾斯坦、斯托姆卡、马楚任斯基、傅聪等人。他们的诠释手法虽然不同,但着重点都在表现音乐丰富多变的节奏弹性上。罗森塔尔却是独辟蹊径,他将这个体裁的节奏梭角磨得不那么锐利,然后用虚虚实实的音色变化去营造各种音乐意境。别人弹得铿锵激昂的地方,他经常是轻掠而过。个别曲目在他手上甚至有“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淡雅。这种意境既不同于弗里德曼的意气风发,又不同于帕德列夫斯基的销魂蚀骨,或可借用“婉约”一词形容。虽然罗氏的玛祖卡最大的特点在于音色处理,但并意味他的节奏处理不如别人,相反,他的Rubato很有个性。只是听他的演绎难免一下子就被其音色吸引,反而忽略了他的节奏魅力。
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本是一个完整构思的整体,如果分开演奏则难以表达出音乐的深刻内涵。罗森塔尔在这里只选录三首(作品28号之6、3、7),明显是把这些曲子当成一般的钢琴小品。黄金时代的很多钢琴家往往这样分拆式地录制肖邦的《前奏曲》,现今已很少见。不可否认罗森塔尔在三首曲子里的演奏还是相当精致的。
在剩余的若干小曲中,改编曲《少女的愿望》不可不提。同时代录过此曲的人不在少数,罗森塔尔的版本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他为这首曲子写了一段灿烂的华彩,大大增添了音乐的魅力。他在这首四分半钟的乐曲里将自己在音色上的功力发挥到极致。通过音响的播放,你简直觉得每个音符就如同大小不一,色泽各异的明珠,满天花雨般地飞散于空气中。在这样的演出面前,除了陶醉,只有叹服!
就在本文写作的时候,正好赶上美国Appian公司推出罗森塔尔的录音全集。整套唱片分为五张,里面的曲目除了与上述Pearl公司重叠的部分之外,还增加了一组二十年代的肖邦作品录音(部分曲目一再重复录制)。但真正重要的是戏码是乌克兰人1939年录制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此时的罗森塔尔已接近八十高龄。而他的表演可真是宝刀未老!整个演绎高蹈而潇洒,第一乐章有不少非同寻常的音色处理和断句,与别家版本大异其趣。慢乐章中段大师展示了米库里传授给他的完美无瑕的Legato,末乐章的快速经过句弹来没有丝毫的含糊,一个个音符像暗夜里掠过的流星雨飞掠而过,不愧是整个黄金时代最经典的演释!
相信所有欣赏过罗森塔尔钢琴艺术的人都会有意犹未尽之感,它们太动人,也太美妙了!这是一位伟大的演奏家以毕生的修为炼就的成果!可惜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而我们珍爱这些艺术结晶的另一个原因,是里面记录的那种美不胜收的琴音,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弹出来了。
编者按:本文作者张靖腾,原载《钢琴艺术》, 2011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