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原生家庭通常是怎样的?

今天的结论来源于我最近做的100个回避型男人案例,以及自己心理学行业的从业经验。
进入正题之前,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个东西,就是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我们价值观以及择偶观的?
我们找对象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寻找一个理想父母的原型,综合父母优点,摒弃父母的缺点,我自己就是,希望找一个像我妈那样无限溺爱我,又像我爸那样把我当做独立成年人对待的。
所以我过去5年在心理学行业的经验来看,很多人长大找的伴侣要么类似理想父母,要么找个和理想父母相反的,试图把这个有问题的对象改造成理想父母。
刚才说那么多,可能大家觉得抽象,那我还是举几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吧。
❇️比如家暴家庭长大的孩子,父亲家暴,母亲妥协。
这样家庭长大的儿子,成长过程中虽然会鄙视父亲这种行为,但是长大后也可能变成父亲那样的性格,或者说表面老好人,真的被激怒了还是忍不住要动手,因为从小没有好的榜样去告诉他遇到了冲突如何通过言语去解决,他内心知道不能像爸爸那样,但是压抑的情绪总是需要一个发泄渠道的,而我们发泄情绪要么通过言语要么通过行为,不太擅长言语的话,就只能通过行为,砸东西或者伤人伤己都可能。
这样家庭长大的女儿,要么很同情母亲遭遇,要么看不起母亲,长大以后容易走两个极端:在感情中小心翼翼(担心像母亲那样一言不合就被打),或者变成一个很强势的女人(保护自己),找一个老好人或者找一个家暴男(试图把他改造成老好人,以完成自己童年实现不了的理想。)
所以回避型性格容易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
1️⃣原生家庭父母要求高的,经常打压孩子的,孩子在家里从来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全部都要按照父母说的来。
父母控制欲极强,比如在家需要锁门才有自己的空间,比如日记本经常被偷看等等。
2️⃣家里有多个孩子,自己不受疼爱的,被忽略的,重男轻女的。
比如自己是老大,家人都偏爱老二,所以老大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或者父母经常在外面忙,每次告诉孩子中午12点回家,孩子都等不到,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信心了,觉得自己不配获得父母的关注。
3️⃣一个人成长,父母陪伴少的,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的。(很小就学会察言观色,自己琢磨)
比如小时候都是看到别人家一家人出去玩,自己父母在外面打工,孩子一个人独守空房,或者在亲戚家留宿,因为一个人在外面没有家里放的开,所以很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不和别人发生冲突,去讨好别人之类的。
在学校遇到困难和矛盾从来都是自己去琢磨,也不知道琢磨出来的东西对不对。
4️⃣父母经常吵架的,或者因为吵架离婚的
孩子长大后会担心经常吵架也会让感情破裂,所以会尽量避免这个事。
5️⃣家里父亲或者母亲遇到问题不沟通的,一味忍让。
孩子内心会觉得这就是正常的情侣之间的沟通方式,长大后也学会忍让冷战去解决问题,不表达自己不满。
6️⃣小时候成长的好,成长过程中被其他长辈或者老师否定也会变成回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