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之舞
1812年大概可以作为俄国的分水岭,1812年之前,是欧化的俄国,尤其是上层贵族。彼时的英国已经经历了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虽然还没开始,但也早早废除了奴隶制,反观俄国还是一个最原始的农奴制国家。小孩子从小说法语,在欧洲文化的浸润下长大,贵族们追求对欧洲的一切趋之若鹜,甚至认为俄语都是下层人的语言(这也为后来的回归传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俄国对世界文化毫无贡献,是一片文化荒漠。身体是俄国人,精神上是十足的欧洲人,甚至认为欧洲是自己的故乡,就是1812之前俄国贵族的普遍心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看俄国上层社会的描写,恍惚间会觉得在看法国小说。
这一阶段的农奴也扮演了很有意思的角色。从来没想过农奴制下的画家,演员,舞者这些人都是什么身份,看完才知道原来相当一部分是农奴。正是这些人让俄国当时的艺术有了发展的可能。这些被选出来的奴隶们从小被送到欧洲学习艺术,师从名师,在舞台上收获赞美与喝彩— —然后回到自己破败的农奴小屋。真是应了那句话,农奴就是没有感情的人形牲畜。
1812的俄法战争不仅带来了炮火和硝烟,也带来了一代开始质疑欧洲文化的孩子。他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开始质疑奉若神明的欧洲文化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听说的一般先进,在军队里和农奴平民共进退的经历也逐渐让他们意识到,这些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不是人形工具,俄国文化也远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回归就此开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以俄罗斯文化为根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春之祭,火鸟,都能看到俄国粗砺的原生文化。文学作品却遇到了麻烦,俄语被长期冷落,许多词语都不完善。作家们从重新开拓语言开始,慢慢重建俄国文学。
再往后写就有些悲伤了,大清洗时期的苏联是没什么文化可讲的,流亡海外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们几乎终生面临文化和自我认同的撕裂,以至于几十年后当有人终于得以回到故国,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时候,密友们竟会觉得仿佛眼前的是另一个人,那个扎根于这片寒冷土地,几十年来都被掩盖和压抑的小小灵魂,在这一刻终于复活。
很感谢这本书,他让我读的这么多的文字下面的人物都不再只是又长又相似的名字而有了背景和灵魂,理解了一些当时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行为和动机,然后……又种了一堆俄国文学的草orz
© 本文版权归 liononpumpki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