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表达自己需求的人在害怕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回答就会各不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做一下归类,大致有:害怕不被认可、害怕被否定、害怕破坏关系、害怕对方不喜欢自己、害怕被人说三道四……
从本质上说,害怕表达自己需求是一种内在的冲突:内在的高道德标准的自己或者内在的渴望迎合关系的自己,审时度势的在外界的情境里,为了满足环境对自己的要求,或者为了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而否认自己真实的需求。在一定的尺度内,这是高社会功能的表现,这样的人是有涵容能力的,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能够压抑自己的即刻的欲望。同时,这样的人可能拥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人懂大体,识分寸,能来事儿。从而得到大家赞扬和夸奖。
但是问题可能就出在被夸奖以后,我们为了再次获得这一份夸奖和认可,而不得不压抑自己,委屈自己。长此以往,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感觉也越来越孤独,觉得没有人体谅自己……
其实,我们的确从中获得了关系的和谐与别人的认可,只是一直这样做的话,会造成内心的痛苦,会感觉到一直是我们在关系里妥协和委屈自己,一直在付出,好像自己开始变得不重要,人家都觉得我们什么事都好商量,好说话,也就不那么在意我们的想法,不认为我们也是渴望被照顾、被看见的了。
再者,这样的互动,也可能换来相反的效果。别人越来越觉得我们的牺牲是理所当然的,觉得他们自己在关系里好像是更重要的,这时候我们如果有所表达,又害怕别人说我们虚伪,说我们假仁假义,或者说我们不解风情……
总之,一开始如果为了别人更喜欢我们而退让自己的利益,就容易陷入到对方越来越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怪圈里,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
所以害怕表达自己需求其根本上是渴望关系,渴望爱,渴望被认可。我们以为我们的付出和牺牲能换来对方的喜欢和在意。凡事都需要辩证看待。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喜欢能理解自己的人,善解人意的人,自己还没说出来对方就懂得自己心意的人,我们也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是过度付出和牺牲却会适得其反。

问题的核心就在度的把握上。俗话说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大概是这么说的:
乞丐到某男子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一天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男子: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那么给钱的人错了吗?也许他是善良的,他是有爱心的,只是他的爱没有把握好分寸,让人忘记了对于给予应该感恩。这让我想起另一则故事:
一个乞丐到一户人家门前,向女主人要点吃的。这个乞丐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女主人不但没有慷慨施舍,反而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流浪汉说:“请你帮我先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可以吗?”流浪汉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要我搬砖?如果你不能帮助我,我不会怪罪,何必刁难我呢?”女主人没有生气,她对流浪汉笑一笑,然后俯身用一只手抓起了两块砖。搬过一趟回来时,她温和地对流浪汉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呢?”流浪汉怔住了,他惊讶地看着女主人,尖尖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滚动两下,终于伏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两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一头乱发被汗水浸湿了,斜贴在额头上。女主人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流浪汉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女主人又递给他一杯水,一块面包,临走的时候,还递给他50元。流浪汉接过钱,感动地说:“谢谢您,夫人。”
女主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赚的工钱。”
流浪汉感激地说:“我不会忘记您的。”他向女主人深深地鞠躬,就昂首上路了。
过了一些日子,又有一个流浪汉来到这户人家门前,向女主人祈求施舍。女主人让他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水和面包,还有50元。一旁孩子不解地问女主人:“上次你叫人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让人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呢?”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其实都一样。”
孩子噘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母亲摸摸他的头说:“可是,对流浪汉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一样了……”
此后,经常有一些流浪汉来到这户人家,每一次女主人就会把过去的戏重演一遍,砖就屋前屋后地被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户人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他仅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他握住女主人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一个流浪汉。因为当年您让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女主人说:“这是你自己努力做到的。”那人挺直身子,看着女主人说:“是您帮我找回了尊严,找回了自信。就在那一天,我才知道,我还有能力做一些事。”

这前后两个故事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当我们为了别人付出,而牺牲自己的需求时,不妨多给予一些东西,给予自己的界限,我对你好,我也希望你能对我好,我付出了爱和关怀,我也希望你能看见我的付出并且用你能够做的到的方式回应,也许是一句感谢,也许是一份理解。只有这样长久的经营,关系才不会变了味道。爱,从来不是单向的,爱是爱与被爱。关系中可以有妥协,但也要有力量维护自己的边界。
所以关系中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根本上可能是不相信自己值得爱,值得被尊重和善待,以为一定是牺牲才能换得关系中得平衡。但只能通过牺牲自己才能换得关系表明这本身就是一份质量不够好的关系。那么我们要反思,是我们没有教会别人给予我们应有得尊重和理解,还是对方本质上就是自私和不顾及他人感受得。如果是第一种,那么这份关系应该还可以抢救一下。如果是第二种,那也许就是时候考虑这是我要得关系吗?我要不要走人,或者我要不要调整关系的度,少一些付出,多一些对自己得关怀和理解。
付出和退让本没有错,错的可能是中间对度的把握。当关系失衡,当发现自己一直在压抑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来尝试各种方法来重新调整关系,让关系恢复到自己内心觉得平衡的位置。如果在这方面感到有困难,也许可以来到咨询室,我陪你一起来面对。
大鱼心理咨询师:马园园
